說起福建的開元寺,第一印象肯定是泉州,有趣的是,福州也有個開元寺,隻是兩者名氣相差太多。
泉州開元寺響徹海内外,東西二塔揚名全國,而福州開元寺則低調很多。是後者實力太弱嗎?并不盡然,我也是實地走訪後才得知,原來後者比前者資曆更老。
福州開元寺位于鼓東路的一條小巷内,若不是專程趕來,很容易忽視掉它。
巷前有座牌坊式山門,四柱三門三樓,屋檐為庑殿頂,覆蓋金色琉璃瓦,這是中國建築最高等級,旁有石碑刻着“大唐盛世皇家寺院”,揭開了開元寺悠久的過往。
開元寺始建于公元548年,正值紛亂的南北朝時期,它是福州城最古老的寺廟,距今1400多年。而泉州開元寺建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福州要比泉州早了130多年,有了歲月加持,福州開元寺也就多了一份底氣。
寺廟最初為大雲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名開元,為福州城内的皇家寺院。唐武宗時,全國發生了場浩浩蕩蕩的滅佛運動,要求每州隻能留有一寺,開元寺因是皇家禦寺,得以保存。
寺院建在靈芝山上,此山因盛長靈芝而得名,靈芝山是看不見的,福州有“三山現,三山隐”之說,芝山則是看不見的三山之一。
清朝曾有句詩:“蕭梁寺觀今餘幾?尚有芝山迹可尋”,道出了開元寺的滄桑。
宋代時,開元寺占地很廣,東起井大路,西到尚賓路,南抵三牧坊,北達經院巷,和現在的泉州開元寺有一拼。如今隻剩部分區域,而泉州開元寺,則挂着福建規模最大寺院的名号很久了。
寺廟不收門票,大門上挂的牌匾出自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之手。寺内殿宇非常規布局,并無大雄寶殿,鐘樓鼓樓也沒有,右側為藥師殿、鐵佛殿,左側為羅漢堂和觀音苑,庭院裡兩株大榕樹碩大茂密,讓寺内顯得緊湊許多。
藥師殿内供奉着可以消災延壽的藥師佛,這是寺内主佛。開元寺以藥師佛為主佛始于唐代,一直延續至今,藥師殿裡所抽的簽便是藥方。
開元寺自古有就醫治人的傳統,建國後創建了當時國内最大規模的佛教醫院,即福建佛教醫院。在觀音苑裡,依舊保留有救治病人的殿堂。
藥師殿之上為靈源閣,是為紀念空海大師而建的殿宇。空海大師與福州的淵源頗深,當年大師披荊斬浪來到大唐,第一個抵達城市便是福州,寄居之地便是開元寺,大師一邊在福州探讨佛法,一邊尋找進入長安的機會。
空海在開元寺待了1個月,期間寫了一首詩《靈源深處離合詩》:“蹬危人難行,石鹼獸無升,燭暗迷前路,蜀人不得登”,開元寺也成了空海“入唐首刹”。
寺内立有空海銅像,要比真人比例大一些,身高2.8米,重1.3噸,大師身着布衣,手握禅杖,腳蹬草鞋,面容堅毅,一副不到長安不罷休的神态。
泉州開元寺的鎮寺之寶為東西石塔,福州的則為一尊鐵佛--阿彌陀佛坐像。
此佛像鑄于1083年,為國内罕見的北宋時鐵佛像,内部中空,高5.3米,寬4米,重達50噸。巨佛是用蠟鑄法澆鑄的,澆鑄地點就在寺内的枯井裡。福州古時别名冶城,以冶鑄著稱,這尊鐵佛便是冶煉水平的見證。
鐵佛存于鐵佛殿内,門前楹聯寫着明末舉人的詩句:“古佛由來皆鐵漢,凡夫但說是金身”。
觀音苑内擺放了許多觀音像,皆由整塊花崗岩石雕刻而成,每尊觀音像姿态皆不同,或屈指作法,或靜心打坐,一佛便是一景。
休息的石凳為觀音的手,手掌為墩,手指為靠背,坐在這樣的石凳上,想必都不敢亂動,隻得安安靜靜地正襟危坐了。
比起泉州,這裡遊人不多,外地遊客很少踏足,多為當地人來上香,寺内安靜平和,彌漫着淡淡香火味。如果到福州玩,可以到此看一看,感受唐朝皇家寺廟的厚重。
地址:福州市鼓樓區鼓東路,免費開放。
交通:乘坐117路公交到尚賓路口站下,往東步行100米即到。
全國各大城市的免費景點都在這裡哦,關注作者:林清鹿,即可收入囊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