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三顧茅廬的事,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了。前兩次不遇,第三次才遇到。那可是一個大冬天,外面飄着鵝毛大雪,劉、關、張三人一起去會見諸葛亮,可是他們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本人。劉備錯認山中很多人當成了孔明,可見他求賢心切。而每次上山求見時,都會聽到張飛的反對聲,包括關羽也略有抱怨,覺得哥哥對這位素未謀面的謀士太有耐心了,太上心了。可事實證明,劉備的舉動是值得的,後面諸葛亮為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都是因為諸葛亮感恩于劉備的知遇之恩。
第三次終于在帳外得知孔明已回來,隻是在睡覺未醒。劉備自然是站在帳外等候了幾個小時,外面還下着大雪,可以說也應了典故“程門立雪”,終于會見了孔明。真是誠意滿滿,不虛此行。孔明雖被劉備的三顧茅廬感動,但也要聽聽他的志向。聽完後才打定了主意要出山,才有了他的隆中對。
有人說,諸葛亮這樣的大才,卻沒能為劉備赢得一個天下,實在想不通。在這裡,我也想為諸葛亮辯白幾句。其一,諸葛亮的才華,是不容否定的,我們都有目共睹。他之所以沒能完全展露,劉、關、張也是有部分責任的。關羽張飛一直不看好他是一方面,劉備不能完全聽從與信任他是另一方面。他雖有軍師之才,卻無軍師該有的地位和威望,在劉備眼裡始終把他和關羽張飛兄弟二人分别對待,更不用說托孤之舉隻是個托詞。
其二,正如書中所寫,孔明大才,可惜生不逢時。不是他自己沒有經天緯地之才,而是時勢造英雄,他雖然跟了劉備做了軍師,但這個時代群雄并起,比他年輕有為的人還是大有人在。想想劉備軍團,都是較為年長的了,諸葛亮還算是年輕的了。而且都比較儒雅,注定在亂世之中占不到便宜。所以,時代局限限制了孔明的發揮,也是一個方面。
其三,孔明也比較死腦筋,一心一意輔助劉備,但劉備死前托孤,還寄希望孔明能繼續輔助阿鬥。孔明不是不知道這阿鬥扶不起,而是自欺欺人,不願違背了對劉備的信義啊,導緻了最後孔明是累死的。如果他那時能自立門戶,說不定結局又不相同。
這一章節,我們隻講劉備的三顧茅廬,說得有點多了。從劉備的三顧茅廬,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看重和禮賢下士還是值得稱頌的,這也已成為千古佳話!諸葛亮也認定了劉備是正義之師,有德之士,一定會讓他大展鴻圖。雖然結果有點令人惋惜,但過程還是很過瘾的。諸葛亮三氣周瑜,還有争荊州之地等等故事更是讓人讀來大快人心的。
所以我們看一個人,或者評論一件事的時候,一定要客觀地評價,不要以偏概全。以上便是我自己的一些觀點和拙見,希望大家多多發表意見,多多提建議。感謝大家的閱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