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不可否認黃梅戲是全國劇壇"五朵金花"之一,蜚聲中外,業以成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地方戲。黃梅戲是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2006年,曾被國家文化部例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現在人們一提到黃梅戲,都說成是安徽黃梅戲,安徽人,你要是在省外,也許有人就會問你,會唱黃梅戲嗎?在單位節日組織文藝演出時,如果知道你是安徽人,就會讓你來一段黃梅戲。黃梅戲與黃山已然成為安徽的代名詞。确實,黃山風景絕佳,徐霞客言:登黃山,天下無山。黃梅戲《天仙配》和《女驸馬》被搬上舞台和銀幕後,更是被全國觀衆所喜聞樂見,經常在晚會和各類文藝演出中閃亮登場,明星們也不失時機地秀上一把黃梅戲。
現在網上不斷有黃梅戲發源地之争,探究其形成之曆史淵源,有說黃梅戲是起源湖北黃梅縣,有說黃梅戲是黃梅采茶調,是黃梅時節采茶時流行的民歌小調,可能起源于鄂皖贛交界之處。
也有的說黃梅戲從起源到發展,經曆了道情和獨角戲,兩小和三小戲,三打七唱,管弦伴唱等四個階段。前三個階段是在湖北黃梅縣完成的,後一個階段是在安徽安慶地區實現的。可以看出,最早黃梅戲是起源于湖北黃梅縣,現代黃梅戲是産生在安徽安慶。有黃梅戲老藝人著名丁永泉和徽劇著名老藝人汪雲甫的共同努力,大量吸收安慶方言,民歌小調來發展黃梅戲的唱腔,并吸收一些徽劇表演藝術來豐富黃梅戲表演形式,從而使黃梅戲具有濃厚的安慶地方特色。加之嚴鳳英、王少舫、馬蘭、吳瓊、韓再芬等一批黃梅戲表演藝術大家的卓越貢獻,使産生并流行于鄂贛皖的地方小戲,一躍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優秀劇種,在世界華人圈也有廣泛的影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