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地道的益陽人,益陽是我的第四故鄉。但我在益陽生活了48年,所以對益陽方言抱有濃厚興趣。
我到益陽的第一站是沅江黃茅洲,在那裡生活了整整12年,也是在那裡第一次接觸到了生動形象、極富生活氣息和情趣的沅江土成語。對此我很好奇,曾多次記錄過,但都丢失了。這次益陽淺隐堂讀書會請謝國芳教授解讀益陽方言,我頓時想到了這些獨屬沅益二鄉的土成語,便自告奮勇想朗讀一回,并以此獻給大益陽的朋友們。
旋即,我便冥思苦記那些曾耳熟能詳,如今仍部分應用的土成語,好歹記出了三四十條。但這遠遠不夠,于是打開“同在新征途”7人好友群求助。這個群是我的黃茅洲女友和部分老知青組成的。所幸群友積極響應,連夜回憶,大夥你一條我一版的,紛紛獻出心中的所有,有的還發動家人朋友一道來收集。那一晚,我的微信提示嘀嘀不斷,一條條土成語躍然屏上,第二天謝教授講課時,共收獲了80多條。我匆匆剔除了幾條有所重複或疑似是正規成語的,便極富成就感地宣讀了74條,當場便赢得了讀書會朋友的熱烈掌聲。
到此還沒完。一方面群友樂此不疲,欲罷不能,提出搜集要過百;一方面益陽在線的編輯也慧眼識珠,主動攬活,要在他們平台上刊載出來。于是到昨天為止,益陽土成語終于突破了100條!到發稿這會,還不斷有滴滴響起,一看,又陸續來了五條。群友對鄉土文化的熱愛與自豪深深打動了我,我沒有理由辜負她們!于是趕緊交給在線編輯,請他們編發出來。
這些土成語有兩個特點:一是親切生動,巴皮恰肉。如長輩誇獎一個孩子“乖乖潔潔,發發首首”,仿佛一下就說到了孩子的心坎上,他會在這種表揚下,馬上變得乖潔和發首起來。但如果說某人“泡基落殼”,或“醒不帶發”,那基本也入木三分,被說者如果不幸被說中,沒個一年三載的,要改也難。二是有典可尋,底蘊深厚。如“羅通掃北”,這是我在沅江第一次聽到的,不管男女老少,遇到值得點贊或敢擔當有摔打的人,個個張口就來。其實,羅通是隋唐演義中的一個人物,少年即挂帥掃北立功,被封為“掃北王”,由此可見當年沅江的地方文化,也可見沅江人民的“拿來主義”。
這些,都表明我的第四故鄉益陽不僅有文脈深深、來頭不小的方言,這裡的人民還創造了這麼多自出機杼、獨步天下的土成語。這是對湖湘乃至中華文化的一項偉大貢獻,也體現了洞庭湖地區悠久的人文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可以這麼說,包括“羅通掃北”在内的這105個成語,是益陽人自己的成語!
說是益陽人自己的成語,乃因為:一是據在益陽工作的一些外地同志說,他們那兒雖也有類似成語,但沒有這麼廣泛。且這次在收集中,凡發現與周邊地區雷同的,我們均作了取舍;二是這些成語沒有文字記載,全是沅益二鄉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創造積累并口口相傳的。他們中有褒義和贊美的,但更多的則帶有貶義和調侃,有的聽起來還比較俗,可能也因此而登不了大雅之堂吧。雖如此,但畢竟是勞動人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屬于湖湘這塊土地特有的密碼和印記。似乎不如此,便不足以表現他們的喜怒與哀樂,不足以表達他們的意志和情感,也不足以反映他們真實的原生态!這,就是曆史,就是文化。
感謝讀書會,也感謝益陽在線,使我有機會在此平台上展示益陽方言的一個分支,展示益陽人自己的成語!
感謝謝教授,讓益陽人猛然提高了語言自信和文化自信,并為部分土成語作了訂正!
更感謝我的好姐妹,還有各位的家人和朋友,我們一道做了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
下面,我就把此前和這兩天群友們補發的全部土成語公布于下,并就教于方家——
抻抻吐吐,乖乖潔潔,發發首首,熨式熨貼,神真目視,心記墨記,盤纏飯米,起火熬煙,毛煎火辣,稀河水顫,臭魚爛鲊,羅通掃北,渣皮柳葉,唱歌呀哩,泡基落殼,捏事古怪,神不籠通,窮斯濫矣,小膽百心,丫裡哪角,包頭鼓腦,雲裡霧裡,夾裡打裡,逗之搭之,糊之沁之,糊之搭之,仰公搭公,籠毛籠草,暴風暴熱,綠眼綠嘴,汗巴水滴,擂天趕地,鬼舞死七,雲天話地,如式合意,丁丁摸摸,瘋瘋扯扯,坎坎咳咳,信裡信和,窊眼窊嘴,忘死忘命,以邋垮邋,統起垮起,歪七咧八,上垮下搭,癫腦霧氣,醒不帶發,衣撕爛巾,流膿滴血,流涎滴水,氣直翹天,吆喝喧天,尋根覓縫,秀水清靜,吹雷打鼾,盧竄直滾,黃皮寡瘦,甕屎打屁,狡牙咧腮,得活懶筋,策毛滴水,罩裡摸黑,死陽啞氣,胡子拉叉,腳勞手軟,拖衣靸襪,七鼓八弄,文墨不通,捏白扯謊,策白溜嘴,抻腰趴胯,肏死霸蠻,吓煞巴人,弄弄垮垮,壯巴肉坨,嘿多八多,哈裡哈性,懵裡懵懂,歪頭扁腦,烏漆抹黑,作孽巴腮,痂坨戾坨,彈起踹起,沖口咧嘴,撬七裂八,索索利利,熨熨貼貼,索裡索氣,豬頭悶蹭,毛荒草深,揸巴舞勢,糊之滴水,作古作怪,捏古捏怪,啬裡啬家,作古定真,搖船蕩槳,紮腳舞手,要挪懶動,擂船翻打,擂打爬打,擂船打壁,蠻攀五經,饫豬打狗,巴皮恰肉
編後:這篇《益陽人自己的成語》,是繼6月27日《謝國芳:益陽話是益陽最有價值的文化遺産》後,益陽在線收到的又一份驚喜。撰稿和收集者胡非清,系我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在過去繁忙的工作中,她和她的朋友不僅對益陽文化做了有心人,而且在益陽方言研究的某一領域也有一份大貢獻。
成語,百度釋義為“代表一個故事或典故,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益陽人的成語,雖典故少了點,但它是一種“現成的話”,且四字一組,精辟生動,朗朗上口,在人際交往和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遠比俗語諺語甚至正規成語要高。所以,我們不必苛求當年幾乎沒有文化的勞動人民,是他們的聰明才智,才使益陽有了自己的成語,也使益陽人說話像炒菜放了鹽一樣,有滋有味,義理通達,而生色不少。望大家珍惜這份無形資産,繼續口耳相傳,發揚光大,将這份财富子子孫孫傳遞下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