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梁祝第一次在上海蘭心大劇院演出

梁祝第一次在上海蘭心大劇院演出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9 15:15:57

梁祝第一次在上海蘭心大劇院演出(夜雨譚小華我心中的梁祝)1

我心中的《梁祝》

譚小華

在每個人的心中,或許都有屬于自己的經典。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每一個音符,每一段旋律都融入我的血液裡,它就是讓我為之感動、在心靈深處永流傳的經典。

我與《梁祝》結緣巳有35年。1987年初夏,因為在高考中失利,我心情十分沮喪。飲恨考場,我去了烏江邊一所樸素的校園,我把心愛的小提琴也帶到了那所學校。在那些想歌想舞,而沒歌沒舞寂寞的日子裡,我除了抒寫一些詩文外,就常常獨自一人到烏江岸邊的石頭上去拉琴。

記得那是一個周末,我去涪陵市中區的一個郵局,看到了一盤由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國演奏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磁帶,我欣喜若狂,如獲至寶,二話不說就買下了。從那以後,我認識了《梁祝》的曲作者,作曲家何占豪和陳鋼,知道了首演《梁祝》的小提琴演奏家俞麗拿,以及僅用三天三夜就寫出《梁祝》鋼琴伴奏的鋼琴演奏家巫漪麗老師。在我練習演奏的曲目中,《梁祝》中的《化蝶》成了我的首選,我因此與《梁祝》結下了深深地情緣。

在後來的日子裡,我記不清聽過了多少次,也記不得拉過多少遍,但我記得每次聽《梁祝》,都會感受到樂曲的悠揚與悲壯,恢宏與歡快;而每次拉琴就會更加投入細膩,委婉铿锵。

我永遠忘不了2018年2月16日的大年初一,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首播。我親眼目睹了我國第一代鋼琴大師—88歲的巫漪麗老師,用一生最經典的音符,演繹了中國最凄美的愛情故事。一曲終了,我心情還沉浸在柔美、深情的旋律中。

2019年金秋,在中央電視台音樂頻道“歲月留聲”欄目,我了解了誕生在60年前,上海音樂學院校園内傳世經典《梁祝》,創作的感人故事和更多細節。作曲家何占豪用動人的旋律把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傳向世界,也讓中國人第一次聽懂了用西洋樂器演奏的音樂,他用西洋管弦樂器搭配中國民間戲曲表現手法,根據越劇的音調,改編了一個弦樂四重奏取名《梁祝》。

他本想以優異的成績作為向國慶10周年獻禮之作,但卻經曆了曲折。在那個年代,作為三個備選之一的《梁祝》并不是主流題材,是僅用來“湊數”的。幸運的是作品遇到了時任上海音樂學院黨委書記孟波的圈點,是書記親自在《梁祝》上打勾,才成為神來之筆,有幸入選向國慶10周年彙報演出。

然而對于當時隻有管弦系一年級的學生何占豪來說,要獨立創作小提琴協奏曲實在是太困難了,必須要尋求作曲系的老師或同學的幫助,何占豪找到了作曲系大四的陳鋼同學,但是,陳鋼要忙于畢業作品,他婉言拒絕了何占豪的請求。後幾經周折,在陳鋼的老師,副院長丁善德教授的幫助下才達成合作。

就這樣,兩個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年輕人在不斷探索掽撞中,完成了各自人生中最輝煌的一次合作。《梁祝》的誕生,标志着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音樂的完美結合,是純情年代的兩個純情的年輕人創作出純情的作品。

一位馬來西亞的華僑曾對作曲家陳鋼說過,凡是有太陽的地方就有華人,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梁祝》,可見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該有多麼的深遠。

雖然,我年華已老,有好多年都不拉琴了,但這部家喻戶曉的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永遠是我心中的最愛,它将永遠不老,永遠年輕。

作者簡介:

譚小華 重慶市雜文學會石柱分會副會長,在《人民日報》、《半月談》、《中國财經報》、《中國審計報》、《中國自然資源報》、《鄉鎮論壇》、《四川日報》、《甘肅日報》、《當代黨員》、《雜文報》、《重慶晚報》等報刊發表言論、時評、雜文作品500餘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