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子的核心思想仁與禮

孔子的核心思想仁與禮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7 01:24:25

雖然并不避諱自己年輕的時候生活貧賤,“多能鄙事”。但是孔子在心裡并不認同這些事情。《論語》裡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孔子的學生樊遲向他請教種莊稼的事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樊遲又向他請教種菜的事,孔子說:“我不如老菜農。”樊遲出去後,孔子說;“樊遲真是個小人啊。在上位的人好禮,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好義,老百姓就不敢不服從;在上位的人好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實情來對待你。要是做到這樣,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會背着自己的小孩來投奔,哪裡用得着自己去種莊稼呢。

孔子十五歲起,就立志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當時貴族子弟學習的主要内容是禮、樂、射、禦、書、數,這六項被稱為“六藝”的技能。這裡面,孔子最重視、最精通的是禮。孔子很小的時候,就對禮感興趣。他幼年玩的都是模仿禮儀程式的遊戲。孔子的祖國魯國是西周制度文明的奠基者周公的長子伯禽的封國,也是春秋時期保存周禮最多的諸侯國。公元前540 年,晉國的正卿韓宣子到魯國聘問,看到了魯太史所收藏的《易》《象》和魯國的國史《春秋》後,感歎說:“周禮都在魯國啊。我今天才知道周公之德和周所以能稱王天下的原因。”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孔子得以遍覽魯國所藏周禮。孔子還到東周,向當時的周守藏史老子問禮。

《論語》中記述了孔子對日常生活禮儀的要求:紅色紫色的布不用來做内衣便服;夏天,在室内穿單衣,出門則一定要套上外衣;冬天穿羔羊皮的袍子,一定要搭配黑色的外衣,穿小鹿皮的袍子,一定要搭配白色的外衣,穿狐狸皮的袍子,一定要搭配黃色的外衣;加工食物要講究,越精細越好,不吃切割得不合規定的食物。

公元前481年,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顔淵去世了。孔子很傷心但是當顔淵的父親顔路請求孔子把車子賣了,給顔淵買一副椁的時候,孔子卻不同意。他回答說自己的兒子孔鯉死的時候,也沒有賣掉自己的車子置辦椁,因為自己做過魯國的下大夫,按照禮制必須坐車,不能步行。

孔子的這些行為,在當時和現在看來,都顯得迂腐刻闆而不近人情。事實上,他從不刻闆地遵循禮制。對于不違背禮制本意的改變,他願意選取簡省易行的一面,但是,對于違背了禮制本意的改變,他絕不遷就。他說:“麻冕是禮所規定的,但現在人們戴絲冕,比麻冕節省,我遵從大家的做法。臣下拜見國君時,在上堂之前要對君主鞠躬行禮,但是,現在卻是上堂後才鞠躬行禮,這是傲慢的表現,盡管與大家的做法相反,我還是先在堂下鞠躬行禮。”他說:“禮啊,禮啊,難道就是玉帛這些東西嗎?”和這些表面的形式相比,孔子更看重行禮時内心的真誠。他說:“禮,過于奢侈,不如從簡,喪禮,大肆置辦,不如本身的哀傷過度。

《說苑》中記載了這樣一個不太為人知曉的故事:楚共王的弓丢了,他的手下要去找。他說:“不要找了,楚國人丢了弓,楚國人撿到了,還找什麼。”孔子聽說了這件事,說:“可惜了,楚王的心還不夠寬大。應該說有人丢了弓,有人撿到了就行了,何必要加上楚國呢?"

孔子的核心思想仁與禮(孔子仁與禮的堅守與變通)1

《論語》書影

孔子非常重視人。一次,魯國的馬廄着火了,孔子聽說後,趕緊問傷着人沒有,卻不問馬的事。孔子很看重仁。齊國的管仲享用了超越自己身份的禮儀,被孔子看成是不知禮的人。但是管仲輔佐齊桓公建立霸政,尊王攘夷,維護了華夏諸侯國的穩定,維護了普通民衆的平安,所以孔子認可他,稱:“如其仁!如其仁!”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在他看來,如果不能心懷仁慈,就不用談禮了。他說:“克己複禮為仁!”禮是達到仁的途徑之一。

這個“仁”的本意其實就是修身,就是修己,就是反省自身。人隻有反省自身才能自覺地按照該做的去做。所以孔子有一句話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他說仁愛的“仁”就是我們做人的“人”,我們作為一個人就應當有愛心。有愛心的表現就是親親,親親就是孝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