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手法
狹義的表現手法,常見的有賦比興、抑揚、聯想、想象、渲染、烘托、對比、襯托、以小見大等。但在實際做題中,當問到表現手法的時候,往往把表達方式中具體的抒情方式與描寫方式也納入其中,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白描、細節描寫(動作、神态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這就是廣義的表現手法。而以下所講的則是狹義的表現手法,是除修辭手法、表達方式之外的常用的詩歌表達技巧。
1.對比
對比就是把不同的兩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進行對照,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
作用是揭示矛盾,對比鮮明,反差強烈,震撼人心。
如:“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隻今惟有鹧鸪飛。”(李白《越中覽古》)前三句描寫昔日的繁榮,最後一句描寫今日的冷落凄涼,形成強烈的對比,使讀者感受深切,蘊含着詩人深沉的曆史思考。
[即時體驗]
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後面的題目。
白 帝①
杜 甫
白帝城中雲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鬥,古木蒼藤日月昏。
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婦誅求盡,恸哭秋原何處村?
[注] ①此詩寫于安史之亂後詩人寓居蘷州期間。白帝:白帝城。
詩歌的頸聯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運用什麼手法表達的?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
解析:杜甫是愛國主義詩人,頸聯以“戎馬”和“歸馬”進行對比,以往昔“千家”和戰亂後僅餘“百家”進行對比,表達了他對國家動蕩、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沉郁的憂思。
參考答案:詩歌的頸聯表達了對國家動蕩、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沉郁的憂思,即對安甯的渴望,對戰争的厭惡,對亂世百姓的同情。頸聯用了對比的手法。以“戎馬”和“歸馬”進行對比,用“歸馬”的安逸,反襯“戎馬”的勞累、緊張,突出了戰亂對百姓生活的侵擾;以往昔“千家”和戰亂後僅餘“百家”進行對比,揭示了戰亂造成的生靈塗炭、十室九空的惡果。詩句對比鮮明,感情強烈,富有感染力。
白帝城中,遮天烏雲湧出了城門;白帝城下,大雨傾盆。
峽江急流的吼聲像雷霆争鬥,烏雲籠罩古樹蒼藤,天地為之昏暗。
戰馬不如歸耕的牧馬閑逸,戰亂使原有千戶人家的城市而今隻有百家尚存。
因戰亂失去丈夫的婦女們已是終日哀傷,但還被賦稅盤剝得精光盡淨,聽吧,秋天荒原上陣陣哭聲,來自哪座荒村?
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後面的題目。
漢宮春·初自南鄭①來成都作
陸 遊②
羽箭雕弓,憶呼鷹古壘,截虎平川。吹笳暮歸野帳,雪壓青氈。淋漓醉墨,看龍蛇、飛落蠻箋。人誤許、詩情将略,一時才氣超然。
何事又作南來?看重陽藥市,元夕燈山。花時萬人樂處,欹帽垂鞭。聞歌感舊,尚時時、流涕尊前。君記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注] ①南鄭:地名,今陝西省漢中市,自古為軍事重鎮,南宋時的抗金前線。②乾道八年(1172)冬,陸遊被改命為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從南鄭行抵成都,這首詞是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作,時作者年四十九。
請簡要賞析本詞的對比藝術。
答:
解析:要綜合全詞描寫的内容,從各個角度賞析對比手法,如具體賞析上片、下片中各自對比的描寫,或者上、下片間的對比描寫等。賞析先要指出怎樣的對比,再要簡明點出對比的效果。
參考答案:①上下兩片兩種生活形成對比。上片寫南鄭的從軍生活緊張辛苦,但讓詞人振奮、回味;下片寫成都的繁華都市生活反引發詞人心酸落淚,抒發詞人對這種狀态的痛心。②上片寫自己才氣超群與下片寫自己壯志難酬形成對比。上片寫自己将略超然,下片寫自己卻不能征戰沙場隻能過閑散生活,抒壯志難酬之悲。③下片中成都市民與詞人形成對比。成都花會,萬人遊賞,貪享歡樂;而詩人卻“欹帽垂鞭”“聞歌感舊”“時時”喝酒流淚,突出了詞人的悲憤。④上下片所寫意象意境形成對比。上片選擇最驚人的場面,以沉雄之筆,書寫軍旅場景和雄壯氛圍;下片選擇成都地方典型的事物,以婉約之調,書寫後方的熱鬧繁華、安樂生活。在雄放與婉約的意境對比中引發作者的報國呐喊,抒發作者的愛國情懷。
在險峻的古壘旁,在遼闊的平川上,打獵習武。身背弓箭,臂揮雄鷹,手縛猛虎。直至暮色蒼茫,笳聲四起,才獵罷歸來。野營帳幕的青氈上早已落滿了厚厚的雪花。喝罷了酒,揮筆疾書,那龍飛鳳舞的草書,墨迹淋漓,落在了紙上。人們也許是錯誤地贊許我,是一個既有詩情,又有将略的超群人才。
為什麼偏要我離開南鄭前線南來成都呢,是為了逛重陽節的藥市,看元宵節的燈山嗎?每當繁花盛開的時候,在那萬人遊樂的地方,我也斜戴着帽子,提着馬鞭,任馬兒漫走。每當聽歌觀舞,酒酣耳熱的時候,我會想到過去的軍旅生活而感慨萬千,不知不覺中淚灑酒樽前。請千萬記住,殺敵報國,建功封侯的大事是要自己去奮鬥的,我就不信這都是由上天來安排的。
二比興
比,以彼物比此物;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作用是托物引喻,婉轉曲折,明朗淺顯,耐人尋味,有民歌風格。
如:“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關雎》)詩句既以關雎鳥鳴叫求偶來比喻男子對女子的愛慕追求,又能自然引出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即時體驗]
3.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後面的題目。
桃 夭
(《詩經》)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③。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注] ①歸: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實繁盛碩大的樣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樣子。
請從比興手法運用的角度賞析全詩。
答:
解析:題幹要求“從比興手法運用的角度賞析全詩”。從詩中找出運用比興的句子,每章的前兩句都是對桃樹相關内容的描寫,這是“起興”,以引出下面對新娘的祝願;以桃設比,來寫新娘的美麗賢淑。在比興中,把一對新人的幸福感呈現出來。按“指明比興句——分析其作用——指出表達效果”的思路,逐層作答。
參考答案:以“桃之夭夭”起興,通過鋪墊和渲染,熱烈而真摯地表達了對新娘的贊美和祝福。以桃設比,通過對桃花、桃實、桃葉的描寫,在贊美新娘美麗賢淑的同時,從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後夫妻和睦、子孫繁衍、家族興旺;聯想巧妙,形象鮮明,意趣盎然。
桃花怒放千萬朵,色彩鮮豔紅似火。這位姑娘要出嫁,喜氣洋洋歸夫家。
桃花怒放千萬朵,果實累累大又多。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貴子後嗣旺。
桃花怒放千萬朵,綠葉茂盛永不落。這位姑娘要出嫁,夫家康樂又平安。
4.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後面的題目。
詠懷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鳥,自言是鳳凰。
清朝飲醴泉,日夕栖山岡。
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
适逢商風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侖西,何時複回翔。
但恨處非位,怆悢②使心傷。
[注] ①商風:秋風。②怆悢(liàng):悲傷。
這首詩整體上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
答:
參考答案:①這首詩運用了托物言志(或“比興”“象征”)的手法。②詩人以鳳凰自喻(或“象征詩人自己”),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性和遠大的志向。③抒發了詩人孤獨無奈的苦悶心情和壯志難酬(或“報國無門”)的悲傷情懷。
樹林裡有一隻奇異的鳥,它自言是鳳凰。
鳳凰清晨飲用甘甜的泉水,黃昏時栖息在高高的山岡上。
鳳凰高聲鳴叫響徹九州,伸長頭頸眺望八荒那僻遠的地方。
恰好遇到秋風吹起,它把自己的翅膀破壞藏了起來。
鳳凰一離開林中就飛往昆侖山的西邊,什麼時候才能再飛回來啊。
隻遺憾鳳凰處在不恰當的位置,這讓我内心非常悲傷。
三襯托
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
作用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
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轼《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人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然後才集中描寫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即時體驗]
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後面的題目。
含山店夢覺作
韋 莊①
曾為流離慣别家,等閑揮袂客天涯。
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怅起來山月斜。
[注] ①韋莊(約836—910):字端己,長安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曾流離遷徙于汴洛、吳越等地。
韋莊在詩中是用什麼方法來表達感情的?請簡要分析。
答:
解析:題幹要求分析表達情感的方法,“簡要分析”隐含着必須結合詩句的要求。根據“流離”成“慣”,“客天涯”也不過“等閑揮袂”之事,再結合對後兩句的理解可知,此處是使用襯托的手法,把詩人進取的銳意、胸襟的灑脫,表現得淋漓盡緻。更進一層,還有孤燈、斜月等意象,使詩人的精神世界愈加豐富起來,更好地強化了詩歌的主題。
參考答案:詩人是用襯托的方法來表達感情的。詩人雖然到處漂泊,但好像對此并不在意,認為這是“等閑”之事;而客中一覺夢醒,思家鄉、念親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常常在外漂泊流離,習慣了離别家鄉親人;随意地揮一揮衣袖,就遠走作客他鄉。
孤燈之下,一覺醒來,仿佛剛才睡夢中回到了江南;心情惆怅,起身出屋,看見一輪明月,已經斜挂山頂。
6.(2019·浙江高考)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後面的題目。
早秋過龍武李将軍書齋
[唐]王建
高樹蟬聲秋巷裡,朱門冷靜似閑居。
重裝墨畫數莖竹,長著香薰一架書。
語笑侍兒知禮數,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愛讀英雄傳,欲立功勳恐不如。
全詩是如何運用多種手法塑造李将軍的獨特形象的?請結合詩句分析。
答:
解析:詩歌描寫了李将軍的居住環境——“冷靜”,書房的陳設——“墨畫”“一架書”等,借環境描寫來烘托李将軍有文人的趣味;對次要人物的描寫——“侍兒知禮數”,從旁襯托出李将軍知書達理、富有文化修養等特點。另外,李将軍最突出的特點是喜愛置身書房“吟哦”“任狂疏”“愛讀英雄傳”等,體現了他喜愛讀書、個性狂放的一面。答題時要點明手法,将手法的運用同人物形象的塑造結合起來分析。
參考答案:①通過環境描寫,如“高樹蟬聲”“冷靜似閑居”和“重裝墨畫”“香薰一架書”,分别寫出了将軍住處的清幽安靜和書齋的素淨雅緻,表現了将軍的文人趣味。②運用襯托,用“侍兒知禮數”襯托将軍的文化修養。③通過“吟哦”“任狂疏”“愛讀英雄傳”等動作、神态描寫,寫出了李将軍的豪放和志趣。
四渲染
渲染是指對環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烘托是指從側面着意描寫;渲染和烘托都是隻說與此有關的其他事物,達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作用是創造氣氛,突出形象,增強藝術效果。
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杜詩一連出現風、天、猿、渚、沙、鳥六個特定鏡頭,渲染秋江景物凄清肅殺的特點。再如:“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陌上桑》)詩中從觀看者的神态來烘托羅敷的美,比從正面直接描寫其形貌美在哪裡節省筆墨,且更具有藝術魅力。
[即時體驗]
7.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後面的題目。
出 塞 作①
王 維
居延城外獵天驕②,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雲空碛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
護羌校尉朝乘障③,破虜将軍夜渡遼。
玉靶④角弓珠勒馬,漢家将賜霍嫖姚⑤。
[注] ①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戰敗吐蕃,王維奉使出塞宣慰,這首詩就寫于此時。②天驕:原為匈奴自稱,這裡借指吐蕃。③乘障:登城守衛。④玉靶:鑲玉的劍柄,借指寶劍。⑤霍嫖姚:本指西漢霍去病,這裡代指崔希逸。
這首詩的前兩聯是運用什麼手法來描寫場景的?請簡要分析。
答:
參考答案:①渲染和襯托手法。②這首詩的前兩聯描寫了吐蕃健兒趁着秋天草枯之際在一馬平川的草原上馳騁射獵的場景。③突出了吐蕃騎兵的強悍和打獵聲勢之大,渲染邊關劍拔弩張的緊張局勢,為下面寫唐軍的應敵做鋪墊,襯托了唐軍的從容鎮定、英勇善戰。
居延城外吐蕃正在狩獵,白草連天大火漫天燃燒。
暮雲下曠遠的沙漠縱馬飛馳,秋日裡遼闊的平原正好射雕。
護羌校尉堅守陣地登上障堡,破虜将軍勇猛出擊夜渡遼河。
那鑲玉的劍,角飾的弓,戴着珠勒口的駿馬,朝廷要賜給得勝的将軍崔希逸。
8.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後面的題目。
晚泊嶽陽
歐陽修
卧聞嶽陽城裡鐘,系舟嶽陽城下樹。
正見空江明月來,雲水蒼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輝,水上人歌月下歸;
一阕聲長聽不盡,輕舟短楫去如飛。
此詩中有對漁歌的描寫,《琵琶行》中有對樂聲的描寫,兩首詩對音樂的描寫有哪些相通之處?請簡要分析。
答: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詩歌表達技巧以及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詩歌描寫音樂分為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本詩前六句借月下水面的景象烘托歌聲美妙,“聽不盡”借聽衆的反應側面表現歌聲之美妙。另外考生要熟悉《琵琶行》中側面描寫琵琶女彈奏琵琶樂聲美妙的詩句。
參考答案:①烘托。都用月夜的美景來烘托歌聲與樂聲。《琵琶行》寫琵琶女彈奏結束時“唯見江心秋月白”,以幽靜的氛圍烘托音樂讓人沉醉;而此詩以江月、清輝烘托漁歌給人帶來的美好感受。②側面描寫。都用聽衆的反應來表現歌聲與樂聲的美妙。《琵琶行》以“江州司馬青衫濕”寫樂聲打動人心,此詩以“聽不盡”來寫漁歌所具有的吸引力。
我躺在船上聽到嶽陽城裡的鐘聲,小船就系在嶽陽城邊的樹上。
江面空闊,明月漸漸升起,天水相連,夜氣漾漾,江路茫茫。
夜深了,江上的月色特别皎潔,又傳來舟子晚歸時的歌聲。
一串長長的歌聲還在耳邊回響,可舟子蕩起船槳,如飛似的駛過我停泊的地方。
五想象
想象是指在已有材料和觀念的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形象的思想過程。
作用是創造意境,形象鮮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如:“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詩中選擇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現于紙上。
[即時體驗]
9.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後面的題目。
四 犯 令
侯 寘
月破輕雲天淡注,夜悄花無語。莫聽《陽關》牽離緒。拚①酩酊花深處。
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不似荼蘼②開獨步,能着意留春住。
[注] ①“拚”同“拼”。②荼蘼:花期最遲、暮春才開的一種花。
本詞下阕,作者獨出心裁來抒寫離别之情,請結合相關詞句加以賞析。
答:
解析:抓住“春逐行人去”,便知賦予了春天以人的動作,所以是拟人;作者推想别後的情景,以“芳草”意象寫綿綿離愁,并把春天拟人化;明明是行人踏着芳草路遠遠離去,作者卻想象是芳草追逐行人的腳步遠去;明明是人已遠行而芳草依舊,卻想象成是人走春盡。“不似荼蘼開獨步,能着意留春住”,春花到此時已剩荼蘼,故雲“獨步”。但縱使似荼蘼開晚,能“着意留春”,又能留得幾時?何況“不似”乎!兩句是婉轉地說“強欲留春春不住”。留春無計,暗指留人無計。下阕寫的是人物心中的一段癡想,雖不可能實現,卻表達了因無計留人而産生的深沉惆怅和歎惋,與上阕的不忍分别相呼應,真實細膩地刻畫出離人分别前的情緒和微妙的心理活動,别開生面,回味無盡。
參考答案:①“春逐行人去”句,運用想象(或“拟人”)明明是行人踏着芳草路遠行,作者卻想象是芳草追逐行人的腳步遠去。②用心理感受(或“虛寫”),由芳草和離愁想象出來的春天和行人的内在聯系,使作者突發奇想,要像茶蘼一樣把春光、也把行人留到最後一刻。但這隻是一段癡想,表達了詞人因無計留人而産生的深沉惆怅和歎惋。③新奇豐富的想象和對人物心理感受的細緻描繪,曲折委婉地寫出離人真摯而深重的情感。
月亮沖破微雲,淡淡的月色映照大地,夜深人靜花好月圓無陰無雨。不要再聽《陽關曲》牽惹離緒了,還是在鮮花叢中喝它個酩酊大醉。
明日就要踏上郊外長滿芳草的離别之路,春光也似乎随人離去。不像荼蘼花獨自在暮春開放,好像是着意留春不肯放春歸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