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石是否是化石?來源:中國新聞網(沿着高速看中國)廣東河源新發現7塊距今1.82億年的“菊石化石”,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菊花石是否是化石?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來源:中國新聞網
(沿着高速看中國)廣東河源新發現7塊距今1.82億年的“菊石化石”
中新社河源5月19日電 題:廣東河源新發現距今1.82億年的“菊石化石”
中新社記者 宋秀傑
5月19日,記者跟随“沿着高速看中國(廣東)”采訪團走進廣東河源恐龍博物館,就獲悉了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2021年1月在河源市東源縣雙江鎮距離萬綠湖湖面15米的一處陡坡峭崖邊碎石堆裡發現了7塊“菊石化石”。這是繼1997年12月當地發現“菊石化石”後的又一次重大收獲。這一發現對河源地區曾是一片海洋的考古研究推斷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河源恐龍博物館館長杜衍禮稱,“菊石”不是現生動物而是已絕滅的海生無脊椎動物,生存于中奧陶世至晚白垩世。它最早出現在古生代泥盆紀初期(距今約4億年),繁盛于中生代(距今約2.25億年),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三疊紀海洋中,白垩紀末期(距今約6600萬年)絕迹。
河源發現的“菊石”為花冠菊石,經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和廣東省地質研究所專家鑒定為生活在距今1.82億年前侏羅紀時代,是生活在海洋的無脊椎動物。
河源恐龍博物館位于河源市區東江河畔和宋代龜峰塔的山旁邊,占地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300平方米,總投資6300萬元人民币。它不僅是“中國古動物館恐龍蛋館”,而且還是國家級博物館。
在此展出的獲得世界吉尼斯紀錄證書的15000多枚各種恐龍蛋化石、黃氏河源龍正型标本以及在河源市發現的恐龍足迹化石,體現了河源市“三位一體”的獨特恐龍化石資源。讓人震撼的“九龍組合”,三條翼龍以及竊蛋龍等恐龍模型,讓人疑似闖進了億萬年前的侏羅紀公園。
杜衍禮稱,多具出土的恐龍骨骼被修複出來時,還是嵌在紅砂岩塊而露出骨骼形狀的“黃氏河源龍”,曾一度“躺”在河源市博物館的玻璃展櫃裡對外展出。2018年5月1日,該館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的指導下,開始對“躺”在紅砂岩塊的相對完整的恐龍骨骼化石進行精細化修理,并選擇重要的部位從紅砂岩塊中剝離出來,将剝離出來的完整恐龍骨骼制作成模型,根據解剖學對恐龍進行立體複原拼接裝架,讓紅砂岩中保存的“黃氏河源龍”能夠以“站立”的姿态更好地展示其立體狀态。
在修複過程中,首先需将恐龍骨骼的标本從圍岩中鑿解分離,剝離各部位骨骼化石的圍岩,使标本可以更好地分離開來,然後塗上保護劑進行加固保護;對于保存不完整的骨骼化石有缺陷的部位用石膏填充修複完整,對剝離後在副型标本中缺失的部位,參考正型标本保證不同位置骨骼的完整性,最後将剝離出來的恐龍骨骼根據需要展示站立、産卵、孵卵等姿态進行整體裝架。前前後後共耗時一年半,才将躺在紅砂岩層的“黃氏河源龍”組裝成3具個體并長久“站立”起來。
杜衍禮稱,2012年9月,“黃氏河源龍”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此前已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的“黃氏河源龍”恐龍化石,堪稱“雙料國寶”。
杜衍禮還稱,“黃氏河源龍”是以該化石的發現者、原河源恐龍博物館館長黃東的姓氏命名的。“黃氏河源龍”屬于竊蛋龍科,屬名河源系指化石産地,種名則贈給在河源恐龍化石發掘和保護工作中作出巨大貢獻的黃東。
據了解,在廣東河源境内出土的“黃氏河源龍”骨骼,是竊蛋龍類被發現于蒙古戈壁之外的新類型。它的發現豐富了竊蛋龍類的古地理分布,同時也為恐龍類向鳥類演化提供了更多的證據。(完)
本文來自【中國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