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原文及譯文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原文及譯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01:09:28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原文及譯文(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原文)1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内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并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澤光書院 計劃用81天時間,對《道德經》中的81章,每天一章節進行解析和譯文,希望能幫助大家學習理解《道德經》。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原文及譯文(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原文)2

第45章 大成若缺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①。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②。

【注釋】

①讷:口才不好。

②正:通“政”。

【譯文】

天下最美好的東西似乎也有欠缺,但它的作用是不會衰竭的。天下最充實的東西好像也很空虛,但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筆直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是彎曲的,最靈巧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像是不善言辭的。清靜可以克服擾動,寒冷可以克服炎熱。做到清靜無為才可以統率天下。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原文及譯文(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原文)3

【解析】

這一章講真正的“大”就是合于道,就是自然。因為自然,大反而好像很平常、有所缺陷似的。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成”即偉大而又完美的成就,這裡指道所成就、所創造的整個世界。“缺”指的是缺陷,不完美。“弊”意為衰敗、衰竭,引申為短暫的、變化的。從内容和行文結構上來看,本章可以說是第四十一章的延續。老子認為,“大成”、“大盈”的人“若缺”或者“若沖”。

什麼是“大成若缺”呢?指的就是一個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要表現得有所欠缺。既然獲得了極大成就,為什麼還要表現得有所欠缺呢?這是因為,隻有讓自己保持欠缺,才能保持已有的成就,使發揮出來的作用永不衰退。由此可知,大成若缺的道理與老子上一章所說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有着極大的相似之處。這裡的“有所欠缺”是什麼意思呢?指的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有餘地。為什麼做事情要留有餘地呢?這是因為留有餘地不但可以進退自如,還能保持自己開創的事業不衰退,并使其源源不斷地發展下去。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其中的“盈”是充盈、豐滿的意思;“沖”則是沖動、沖擊的意思後來引申為潰決之意。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最充盈的好像潰決,但它的作用永不窮盡。這一句和上一句說的是同—個道理,都是在論述物極必反的道理。老子反複強調物極必反,目的在于告訴我們,凡事要把握一個度,要适可而止,不要永無止境地追求圓滿無缺的狀态,因為這種狀态繼續發展下去,便會朝着相反的方向轉化。所以,隻有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沖”的狀态,才不至于走向極端。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屈”意為彎曲、邪僻。“大巧”指的是最靈巧的人。在前面的章節裡,老子也曾表達過自己關于靈巧與機巧的看法。在老子看來,機巧是邪惡的,它把人類從樸素引向了奢華。機巧是邪惡的,那麼拙劣就是好的嗎?這确實讓人難以理解,機巧表現出笨拙的樣子,這難道就不是機巧了嗎?那它又是什麼呢?如果我們想參悟這個道理,就一定要聯系老子“無為”的觀點。老子認為,無為并不是無所事事。如果把無為比作果皮,那麼無不為就是果實的内核。老子在前面的章節論述水的本質,目的就在于勸導人們要像柔水一樣與世無争。這個“與世無争”,并不是任人宰割的意思,而是指沒人能與之相争。機巧亦是如此。機巧表現出拙劣的樣子,其實它的本質并沒有變,隻不過是披了一件外衣,這是保護自己的需要。

“大辯若讷”的意思與“大巧若拙”相同,說的是生存的技巧和策略,它的主要特點就是掩藏自己高明的面目,不是表現出強硬和鋒芒畢露的樣子,而是裝出一副軟弱、低能、愚笨、木讷的樣子,并把這個假象展現給人看。這是一種十分睿智的處世策略。老子向來反對張揚,在他看來,如果強壯者、富足者、當權者刻意炫耀自己的權位和财富,那麼他的财富和權位将會受到損害,而他也會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前一個“靜”指的是冷靜,後一個“靜”意為清靜無為,即和諧一緻、協調統一的狀态。我們常說“心靜自然涼”,這裡的“靜”是安靜的意思,“涼”則是心安靜下來之後感受到的一種清涼之意。當一個人心煩意亂時,會常常産生煩悶和燥熱的感覺,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心不靜的結果。人有了私欲便有了争奪,有了争奪便會有失敗的可能,失敗了就會感到痛苦。痛苦是沒有盡頭的,而人生是短暫的,與其在苦海中漂泊一生,何不自然平靜地享受生活呢?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原文及譯文(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原文)4

王弼《道德經注》

随物而成,不為一象,故若缺也。大盈充足,随物而與,無所愛矜,故若沖也。随物而直,直不在一,故若屈也。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為異端,故若拙也。大辯因物而言,己無所造,故若讷也。躁罷然後勝寒,靜無為以勝熱。以此推之,則清靜為天下正也。靜則全物之真,躁則犯物之性,故惟清靜,乃得如上諸大也。

大的成就是随事物本身的性質而完成的,它本身什麼也不創造,所以像是有所缺少。最充盈的東西,順從萬物的需要而給予,沒有什麼留戀的,所以就像空的一樣。最正直的東西是順着不同事物的外形,并不是一個方向上的直,所以就像彎的一樣。最靈巧的東西依循自然規律而制成器物,不制造與規律相違背的東西,所以說看起來很笨拙。最善辯的人實事求是,存在什麼東西才說什麼話,自己不編造什麼,所以就像嘴很笨的樣子。克服躁動然後能戰勝寒冷,甯靜無為能夠克服炎熱。以此類推,清靜就是天下的正統。甯靜能夠保全事物的本真,躁動則侵犯、破壞事物的本性,隻有清靜,才能得到上面那些偉大的事物。

蘇轍《老子解》

天下以不缺為成,故成必有弊;以不虛為盈,故盈必有窮。聖人要于大成,而不恤其缺;期于大盈,而不惡其沖,是以成而不弊,盈而不窮也。直而不屈,其直必折,循理而行,雖曲而直;巧而不拙,其巧必勞,付物自然,雖拙而巧。辯而不讷,其辯必窮;因理而言,雖讷而辯。

天下都覺得什麼都不缺才算完成,所以人們覺得什麼成就都有不完全的弊病;覺得一點空餘都沒有才算是滿,所以滿了的東西就不再能裝東西了。聖人要完成大的成就,卻不憂慮缺少什麼;希望大的充盈,而不讨厭其中的空餘,所以才能成就沒有弊病的成就、用之不竭的充盈。直的如果一點不彎曲,必然會被折斷,遵循道理、規律,雖然看起來拐彎,但卻是最短路徑;靈巧而不笨拙,雖然靈巧但是辛勞,把事物交付給自然規律,雖然自己的聰明才智得不到表現,但卻是更高層次的靈巧。口齒伶俐的善辯,必然還是有言辭窮盡的時候;用自然的道理來為自己的論辯做依據,即便口吃也會很有說服力。

成而不缺,盈而不沖,直而不屈,巧而不拙,辯而不讷,譬如躁之不能靜、靜之不能躁耳。夫躁能勝寒而不能勝熱,靜能勝熱而不能勝寒,皆滞于一偏,而非其正也。唯泊然清淨,不染于一,非成非缺,非盈非沖,非直非屈,非巧非拙,非辯非讷,而後無所不勝,可以為天下正矣。

完成而沒有殘缺,滿盈而沒有空餘,筆直而不彎曲,靈巧而不笨拙,善辯而不口吃,就像是躁動而不能安靜、隻安靜而沒有生機一樣。躁動能夠克服寒冷而不能克服炎熱,甯靜能克服炎熱而不能克服寒冷,都是局限在一個方面,而不是端正中庸的。隻有淡泊清靜,不偏向于對立的任一方面,無所謂完成也無所謂缺少,無所謂充滿也無所謂空洞,無所謂直也無所謂彎,無所謂靈巧而無所謂笨拙,無所謂善辯也無所謂結巴,這樣之後就沒有什麼東西、哪個方面不能取得優勝,可以成為天下端正、優秀的典範了。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原文及譯文(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原文)5

歡迎關注@澤光書院 ,讓思想充實生活。閱讀可以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正氣。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原文及譯文(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原文)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