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記錄範圍?二十四史名氣很大,但如果不是文史專業的,很少買一套放在家裡,即使是專業人員,也很少從第一部開始讀到最後一部的,往往都是各取所需如果想對二十四史有所了解,又不願讀百度百科這種錯誤百出的大路貨,可以看《四庫總目》的介紹,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二十四史記錄範圍?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二十四史名氣很大,但如果不是文史專業的,很少買一套放在家裡,即使是專業人員,也很少從第一部開始讀到最後一部的,往往都是各取所需。如果想對二十四史有所了解,又不願讀百度百科這種錯誤百出的大路貨,可以看《四庫總目》的介紹。
先說二十四史的來曆,《四庫總目》史部一,正史類小叙說:“正史”這個名字最早見于《隋書·藝文志》,到宋朝定下的有十七史,到明朝加上宋、遼、金、元四史為二十一史,清朝欽定明史,官方增舊唐書為二十三史,乾隆年間又從《永樂大典》中搜集出《舊五代史》,這樣就并列為二十四史了。
下面依次列出:
1. 《史記》一百三十卷
2. 《漢書》一百二十卷
3. 《後漢書》一百二十卷,宋範蔚宗撰
4. 《三國志》六十五卷,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
以上為前四史,最早也最重要,為古代讀書人的必讀書,尤其是史、漢,現在的文史學者應該同樣重視。
前三個不作贅述,《總目》裡對《三國志》的一段描述可供參考:其書以魏為正統,因為晉國的前身就是魏國。後來的曆史又有以蜀為正統的,為什麼會有這些差别呢?《總目》作者認為:宋太祖趙匡胤是篡立,情況和三國時期的魏國類似,而宋當時的北漢和南唐類似于蜀國,所以北宋的讀書人都有所避諱,而不以魏國為僞政權。
但到了南宋就不一樣了,高宗以後偏安江左,這就和蜀國偏安西南類似,所以南宋的讀書人乃“紛紛起而帝蜀”。
所以從古到今,知識分子都不傻,由此想起那些所謂的“傷痕文學”、“控訴文學”,不過也是一種政治轉向的鼓吹罷了。
5. 《晉書》一百三十卷,唐房喬等奉敕撰。《總目》說:“正史之中惟此書及《宋史》,後人紛紛改撰。”說明質量不高。
6. 《宋書》一百卷,梁沈約撰。注意該宋指南北朝時期的宋,并不是宋金遼的宋。《史記》三家注裡,有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隐,唐張守節正義,這裡宋在唐前,也是南朝的宋。另一個就是文學史中提到沈約,是指倡導聲律的詩人,從這裡看出沈約也是個史學家。類似後面還有,如歐陽修,文學史上有名,修史的也有他,而且一修還是兩部。
7. 《南齊書》五十九卷,梁蕭子顯撰。《總目》說,自李延壽《南史》盛行,此書誦習者尠。
8. 《梁書》五十六卷,唐姚思廉奉敕撰。
9. 《陳書》三十六卷,唐姚思廉奉敕撰。
10. 《魏書》一百四十卷,北齊魏收奉敕撰。
《總目》說,魏收因為這部書被世人所诟病,《魏書》号為穢史。原因有二,一是因為魏收本人恃才輕薄,德望本不足以服衆。二是,北齊和北魏時代相隔太近,寫在史書上的人的子孫都健在,誰不想祖上光彩呢,既然不能一一如願,就嘩然群起而攻之了。穢史之說有些過分了。
按:現當代史難寫就在于此,資料未解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當事人及其後代都在,牽涉太多,誰願意得罪人啊。
11. 《北齊書》五十卷,唐李百藥奉敕撰。
12. 《周書》五十卷,唐令狐德棻奉敕撰。
13. 《隋書》八十五卷,唐魏征等奉敕撰。
14. 《南史》八十卷,唐李延壽撰。
15. 《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壽撰。《總目》說,延壽曾參與修過《隋書》的十志,又世代在北方居住,見聞較近,所以于《北史》用力獨深。
16. 《舊唐書》二百卷,晉劉昫等奉敕撰。
17. 《新唐書》二百二十五卷,宋歐陽修、宋祁等奉敕撰。
陳振孫《書錄解題》說,舊例修書,撰者隻寫上官位高的那一人的名銜。歐陽修說,宋公(宋祁)于我為前輩,且于此書用力久。所以也署上了名。
18. 《舊五代史》一百五十卷,宋薛居正等奉敕撰。
到金代,官方隻要求學官使用歐陽修撰的《新五代史》,薛居正的《五代史》就慢慢式微了,到清朝編撰《四庫全書》時已失傳,後來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各韻中所引用的薛史片段中搜集出來。
《永樂大典》保存了不少失傳的書,據杜澤遜文章,《四庫全書》從中輯出佚書516種。
19. 《新五代史記》七十五卷,宋歐陽修撰。
《總目》說,唐以後所修諸史,惟是書為私撰。即該書不是官方行為,是歐陽修的私人行為。那麼問題來了,唐朝以前有哪些正史是私人撰述呢?王國維就說,司馬遷寫《史記》是私人行為。
《總目》還說,該書褒貶效法《春秋》,義例謹嚴,叙述方法則效法《史記》,文章高簡,但對事實則“不甚經意”。
20. 《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等奉敕撰。
《總目》說,其書僅是宋朝的斷代史,卷帙卻快達到五百卷了,檢校既然已經不能周全,而大旨又以表彰道學為宗,其它都不太用心,所以謬誤就太多了。
21. 《遼史》一百六十卷,元托克托等奉敕撰。
該書缺點《總目》說,從元至成三年四月開始,到四年三月書成。成書太快。
另外所憑借的資料也少,因為遼國對書的管控非常嚴,“有傳于鄰境者,罪至死”。
優點是其書以實錄為憑,無所粉飾。比如《宋史》記載太平興國七年的事情是“戰于豐州”,而《遼史》則說:“宋使請和”。
22. 《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元托克托等奉敕撰。
《總目》說,元人之于此書,經營已久,與宋遼二史取辦倉卒者不同,在三史(宋遼金)之中,獨為最善。
23. 《元史》二百十卷,明宋濂等奉敕撰。
《總目》說,《元史》錯謬雜亂,原因不在于成事之速,而在于始事之驟。另外《元史》内沒有《藝文志》,而将藝文著作收入作者的列傳之中,這就帶來一個問題,那些沒有進入史傳的作者,他們的著作就淹沒不聞了。
24. 《明史》三百六十卷,國朝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等奉敕撰,乾隆四年書成。
國朝,即本朝。《總目》說,貂珰(即閹黨)之禍,雖漢唐以下皆有,而士大夫趨勢附羶,則惟明人為最夥,其流毒天下亦至酷。
還說,其列傳創新者有三,曰閹黨,曰流賊,曰土司。即從《明史》開始,這三種人開始入傳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