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鬥南和弟弟李準南
封面新聞記者 何晞宇
76歲的李鬥南,大半生都在寫生。他說他一激動就想畫畫,“(就是)畫下來而已,也沒有想畫成什麼大作品,去影響誰,震動誰。”畫畫是他最大的樂趣、享受、甚至是精神支柱。受他的影響,弟弟李準南也寫生寫到走火入魔。
11月7日,素人畫家兄弟李鬥南、李準南水粉水彩作品展“平凡入畫 抱樸可觀”在成都文軒美術館開幕。
這是這對作畫60多年的兄弟,人生中第一次畫展。李準南在開幕緻辭中表示,藝術是照亮他們生命的一束光,他們兄弟這一生就是追着這束光,一直不停地畫過來。
而李鬥南的話不多,他告訴封面新聞記者,他想表達的都在畫裡了。
李鬥南介紹他的作品《農村堰塘》
反正一支筆 畫畫就對了
李鬥南1944年出生于四川中江縣,後在成都郊區中學教美術。弟弟李準南比他小6歲,也是中學語文老師。
每當回憶早年作畫的經曆,李鬥南總會提起一張老照片:這就是他15歲左右,在就讀的中江中學附近寫生時留下照片。這是他對于畫畫最早的記憶。
“沒有人組織(我們去寫生)就是平常接觸到一些畫畫的人,說學畫要寫生,就去了。但到底怎麼寫生,我們也不懂。就是有一點,對畫畫很熱愛”。
但是在上世紀60年代,這個四川北部平原的小縣城裡,連一個專業美術老師都沒有,給李鬥南的學畫之路帶來很大的阻力。
初中時,在中江寫生的李鬥南。
“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老師”,李鬥南說,當時畫得很“撇”(四川方言形容差勁),畫出來的東西用李鬥南的話說就跟“兒童畫”一樣。
唯一的“老師”就是畫冊,“我們接觸到全是印刷品,沒見過真正的畫”,李鬥南回憶,對當時他們這些藝術小青年影響最大的,就是前蘇聯一些現實主義畫家,如列賓、蘇裡科夫,還有著名風景畫家列維坦。近半個世紀後,李鬥南得到機會前往俄羅斯,去“朝觐”了那些大師筆下迷人的世界。
但李鬥南兄弟最熟悉最喜歡的還是四川的鄉野風光。
李準南說,他和哥哥最愛去寫生的地方就是茶館,“小時候生活在成都附近的一個小鎮清泉鎮,在茶館裡坐着或者學習,但最惬意舒服的還是畫風景。”
其實那個時候,生活條件極為艱苦,更不要說畫畫,“年輕時選擇學習水彩、水粉畫,很大程度是因為當時條件不允許。年輕人可能都不太理解,在那個物質極度匮乏的年代,那時的水粉畫叫宣傳畫,畫用的顔色叫廣告色,現在明确來講畫種那就是水粉畫。”
兄弟二人用的紙,都是四處收集的道林紙,硬殼紙。李鬥南記得他甚至還攢過火柴殼,“就在火柴殼殼上畫”。
“至于為什麼畫風景呢,原因很簡單——自由。你隻要背個畫夾,找個僻靜的地方,一個人都可以一天兩天地畫。”
在兄弟二人下鄉做知青時,寫生是他們的精神支柱。“生活當中除了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畫畫,就是我們自己的詩和遠方。”
自然就是從眼到心
李鬥南給封面新聞介紹他用心最深的一幅畫,是一幅簡簡單單的農村堰塘。他告訴記者,畫中的小池塘所在地是他的老家中江縣傑興鄉。
“這個堰塘是(1958年)我和我爺爺一起挖的”,李鬥南說,那個年代的經曆對他的影響很大,“那是段灰色的時光。”
半個多世紀後,李鬥南回鄉探親偶然看到這個小池塘,童年的記憶一下湧了上來,很快他就在池塘邊作了這幅畫,“(沒有和現實一模一樣)作了一些主觀的處理,畫完了再看,還是能表現出來一個特定的場景。”
兄弟二人展覽中,沒有一幅“大作”。二人展出作品大多為A1(約)53x38cm左右)或A3(26x40cm左右)尺寸的風景寫生。
李鬥南對封面新聞表示,他們一生作畫,都是小品。
“因為我畫畫從來沒有想要搞個啥子展覽,不要說這麼大規模的展覽,就是小規模的展覽,我們也從沒想到過把這個(展示作品)放在第一位。”李鬥南慢慢地說道,“并沒有想自己的畫去上到哪個檔次,引起什麼影響。”
藝評人段煉稱李氏兄弟的作品平凡樸素,從眼到心,直落筆下,就這樣“除祛了美學的魅掩”,接近到自然本身。
李鬥南沒有想那麼多,他覺得自己很簡單,就是愛畫,“就是畫到就覺得舒服。”
當封面新聞問及李鬥南有沒有嘗試别的題材或者畫種的打算時,他表示,雖然他走的是西畫的路線,可以嘗試靜物人物畫。“但那些我都沒有去做。我自知我能力有限,不敢涉獵得很寬”,他覺得與其到處挖堰塘,不如挖井。
李鬥南 《霧中打漁船》
李鬥南說他畫了一輩子,學了一輩子。“藝術是無底洞。我畫了幾十年,但舉目一望,全國到處高手如林。畫得好的多得很。我畫得太撇了,常常覺得我還畫什麼畫,應該把筆都撇了。”
但每次當李鬥南有這種想法是,都是他畫技再上一層樓的時候。
“(我覺得)人生無論是積累财富,還是積累畫畫技巧,就像站在一把梯子上,你隻是站在中間一梯,你擡頭看比你高的多的很,低頭看也有很多比你低得。你要得意就往底下看,如果你要進步,就往上面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