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朋友們一起分享的是《古典中國畫裡的華夏氣象》第一季《先秦禮範》的第⑥集。
主角是伯牙與子期。
主題是知音。
小時候,看電影《知音》,不解其意,由此知道了伯牙與子期的名字,但僅止而已;後來讀到《警世通言》,寫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故事,一知半解。漸漸長大之後,慢慢明白“知音”的真正含義,也知道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珍貴,卻忙忙碌碌,去過幾回武漢,也都未能去琴台(見下圖)祭拜,很是遺憾。
細說起來,在我們中國,伯牙與子期這兩個名字算得上耳熟能詳了。除了《警世通言》的演繹之外,在《列子·湯問》《呂氏春秋.本味篇》《荀子》《琴操》等古籍中,都有伯牙善鼓琴的記載,甚至戰馬都被感動,而“仰斜”。
其中,流傳最廣的故事來源《列子·湯問》,曰:“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厲害吧!
[元代]王振鵬《伯牙鼓琴圖》,絹本墨筆,31.4×92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在這裡,有必要特别強調一下:伯牙不姓俞,而姓伯,名牙,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說姓俞,是《警世通言》的作者馮夢龍(1574-1646)的演繹。但是,馮夢龍将子期定義為一名樵夫,可謂神仙之筆,将流傳千年的高山流水的故事在精神上更上層樓。
所以,[元代]王振鵬《伯牙鼓琴圖》(見上圖)雖然有其形,卻未見其神。鼓琴者與聽琴者都是峨冠博帶,一副文人的樣子,卻未能顯現故事的真谛。當然,元朝的人也畫不出明代的故事。
我認為,除了俞伯牙這個名字不對以外,《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這則故事比之古籍中的記載更見價值。不僅表現出知音之間的相互尊重,而且超越了社會階層的界限,士大夫與山野樵夫可以相聚于文化之下——而這正是中國文化的魅力與永恒之價值。不分民族、不分種族,不分階層、不分血統,隻要是熱愛中國文化的人,都可以心心相惜、親密無間,共同演繹高山流水的美好。一如張路(1464-1538)《聽琴圖》的描述(見下圖)。
[明代]張路《聽琴圖》,絹本墨筆,31.4×61cm。德國柏林東亞美術館藏。
可惜是,“千載朱弦無此悲,欲彈孤絕鬼神疑。故人舍我歸黃壤,流水高山心自知。”伯牙摔琴,所謝者不隻是子期;伯牙不複彈琴,所念者也非子期。在伯牙的眼裡,子期不隻是一位知音,還是一種生命的意義。他茕茕獨立,被困琴中,不曾想可以等到子期,解放了他,感覺到靈魂的交流。并且,流水帶他們神遊了方外世界,那裡高山巍峨、仙雲缭繞,人可逍遙于無極。
當子期逝去,琴還原為一根木頭。琴聲之外的世界則越來越具有虛構性。若此,伯牙為誰而歌?為誰彈琴?流水隻是流水,高山隻是高山——不過是一幅凡間俗相。
文 | 新城遊子
來源 | 斯文于此
文木:《古典中國的側面》(點擊 ↑ 購買簽名版)
中國工人出版社,2020年2月版
本書通過勾勒不被注意的王朝興衰之細節與側面,
探究中國古代王朝更叠與曆史變遷的軌迹與原由,
以期為“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尋找一個美麗的結果。
END
2020年1月出品
添加書藝公社小藝微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