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棋國象初出茅廬?博塞以遊——先秦兩漢的塞棋格五,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飛棋國象初出茅廬?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博塞以遊——先秦兩漢的塞棋格五
作 者 張 步 華
塞棋又名格五,是和六博棋同時流行于先秦兩漢的一種棋戲。關于塞棋的研究文章,雖然有一些,但不多,而且也隻有文字介紹,沒有如何行棋的具體圖示,并且衆口一詞,說塞棋“已不可考”。但畢竟塞棋和六博棋一起流行了将近千年,在棋史上也是有一定地位的棋戲,所以探讨一下塞棋是一種什麼樣的棋戲,是很有必要的。
東漢的邊韶寫了一篇《塞賦》。《藝文類聚•七十四巧藝部》收錄了這篇《塞賦》:
“後漢邊孝先塞賦曰:可以代博弈者,曰塞其次也。試習其術,以驚睡救寐,免晝寝之譏而已。然而徐核其因通之極,乃亦精妙而足美也。故書其較略,舉其指歸,以明博弈無以尚焉。曰:始作塞者,其明哲乎。故其用物也約,其為樂也大。猶土鼓塊枹,空桑之瑟,質樸之化,上古所耽也。然本其規模,制作有式。四道交正,時之則也。棋有十二,律呂極也。人操厥半,六爻列也。赤白色者,分陰陽也。乍亡乍存,像日月也。行必正直,合道中也。趨隅方折,禮之容也。叠往叠來,剛柔通也。周則複始,乾行健也。局平以正,坤德順也。然則塞之為義,盛矣大矣,廣矣博矣。質象于天,陰陽在焉。取則于地,剛柔分焉。施之于人,仁義載焉。考之古今,王霸備焉。覽其成敗,為法式焉。”
這篇《塞賦》裡記錄了一些關于塞棋的資料,這對我們今天解開塞棋之迷,是很有幫助的。
首先是棋制。棋制是“四道交正,時之則也。棋有十二,律呂極也。人操厥半,六爻列也。赤白色者,分陰陽也。”
塞棋既然是可以“代博弈”的,當然是利用六博棋的棋盤棋子。“四道交正”、“棋有十二”、“人操厥半”、“赤白色者”,就是六博棋的棋盤和棋子(見圖)。
六博棋是根據《周易》乾卦六爻創設的棋戲。如圖所示,雙方棋子都塗上黑漆,各有六顆,分為方形、長方形,以示區别。又有六箸,即六根竹片。從《六博棋淨中四道》圖示上看,棋盤上塗了陰影的部份(棋盤上是沒有陰影的,我為了更好地解釋六博棋的行棋,就在行棋的道上塗了陰影),“淨”道有“彼”、“此”兩個棋位,“中”道有“左”、“右”兩個棋位,被稱作“淨中四道”。道裡的符号“┓”和“丄”,稱作“牙”。 棋子就在“牙”的位置上移動,一共十二道(見《六博棋行棋路線》)。《塞賦》中所說的“四道交正”就是“淨中四道”在棋盤上交叉成十字的陰影部分。當然這是先秦時期的六博棋,到了漢朝,棋盤上表示兩個牙的符号“丄”簡化成一道。這樣棋盤上就由原來的十二道簡化成八道,加上中間的方塊,一共是九道。六博棋的行棋線路,是圍繞棋盤中央的方塊作順時針方向旋轉的,塞棋和六博棋一樣,也是圍繞棋盤中央的方塊旋轉的。隻是塞棋“其用物也約”,比六博棋簡單,行棋線路應該隻有五道(見《塞棋行棋路線》)。
接下來《塞賦》又說了塞棋是如何行棋的:“行必正直,合道中也。趨隅方折,禮之容也。”
“行必正直”。是說棋子的運行必須是“正”、“直”,既不能斜行,也不能橫行。隻能前行或者後退。
“趨隅方折”。“趨隅”,棋子朝着邊線的方向行棋;“方折”, 到達邊線後轉向。從前面的兩幅圖示中,可以看出六博棋和塞棋的行棋線路都是斜行的。
但“行必正直”是棋子必須直行,“趨隅方折”是棋子必須斜行,這兩種不同的行棋方法,怎麼會在同時在《塞賦》中出現呢?
塞棋是“可以代博弈”的,就是說塞棋可以“代博”,也可以“代弈”。從行棋路線來看,塞棋和六博棋的行棋是一緻的,因此“趨隅方折”是“代博”沒有問題,但“行必正直”是不是塞棋的“代弈”呢?因為流行于先秦時期的“弈”,也是在六博棋盤上行棋的。
我在《博弈共處——先秦時期的圍棋演變》這篇文章裡認為:先秦時期的弈棋,是在六博棋的棋盤上行棋的,棋子就是六博棋子。下弈棋時舍枭棋不用,僅用五枚散棋(六博棋有一顆枭棋,五顆散棋)。因此博和弈是同一種棋具的兩種不同的棋戲。大約到了漢初,博和弈開始分離,弈棋不再在六博棋盤上行棋,而是出現了新的棋盤。這種有了新棋盤的弈棋,演變成我們今天的圍棋。而原來的博棋,終于漸漸消亡,不為後人所知了。
從《六博棋盤的弈道》圖示中可以看到,六博棋盤上的陰影,将棋盤分成二十五個方格,每個方格内有一個六博棋的符号。這些符号對六博棋至關重要,因為六博棋是根據這些符号行棋的。但對弈棋來說,這些符号都一樣,都隻是用來表示放置棋子的區域。弈棋行棋時先列陣,雙方各五枚棋子,放在棋盤的五個底格内,然後在棋盤的弈道上輪流行棋,不用投箸。當弈棋子在二十五個方格中任何一個方格時,也就是任何一個表示博棋棋道的符号上時,可以向鄰近的博道符号或前行後退、或橫移斜切。每一步隻能移動一格,不能跳格。在行棋的過程中,符合一定的條件,可以吃對方棋子。将對方的棋子全部吃光,即為勝局。
說明一下,弈棋的行棋是在博局上。博局上是沒有這些陰影的,我隻是為了說明弈棋是如何在博局上行棋的,才添加了這些陰影。為了方便後面的說明,我将這些陰影從博局上提取出來,用5×5的方格來表示。(見《博局弈道示意圖》)
我們現在知道了塞棋“代博弈”是兩種不同的“代”,那麼就可以進一步探讨塞棋是如何“代博”、“代弈”的了。先看如何“代弈”,相對于“代博”,“代弈”比較簡單。
當“代弈”棋子在五道中“行必正直”、并且每步隻能行一步(格)的情況下,每一道棋子有五種行棋的可能。
一,棋子前行一步(格)。
二,棋子前面有敵子阻擋,不能前行。
三,棋子前面有敵子阻擋,但可以越過敵子。
四,棋子後退一步。
五,輪空,五枚棋子都不能移動。
這五種可能,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前行、可以越過敵子、又在什麼情況下必須後退呢?這就要看擲瓊的結果了。
瓊又是什麼呢?
晉人張湛在《列子•說符》中為六博棋作注時有一段文字:“博法:二人相對而坐。局分為十二道,兩頭當中名為水,用棋十二枚,古法六白六黑。又用魚二枚,置于水中。其擲采以瓊為之。瓊畟方寸三分,長寸五分,銳其頭,鑽刻四面為眼,亦名為鑿。二人互擲采行棋。棋行到處即豎之,名為骁棋,即入水食魚”。
這裡的“銳其頭,鑽刻四面為眼”就是瓊,是一個兩頭削尖了的長方體。在這個長方體的四面刻上符号,刻上去的符号就是“采”。當一顆瓊擲在局面上,總有一面朝上,然後就根據朝上一面刻的“采”決定如何行棋。
“鑽刻四面為眼”的瓊面上又刻了些什麼呢?
唐章懷太子李賢在為《後漢書•梁冀傳》作注時引用了鮑宏的《博經》和《塞經》。《博經》和《塞經》對瓊面上的“采”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載。
《博經》:“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擲頭謂之瓊。瓊有五采。刻為一劃者謂之塞,刻為兩劃者謂之白,刻為三劃者謂之黑,一邊不刻者五,塞之間,謂之五塞。”
《簺經》:“簺有四采:塞、白、乘、五是也。至五即格,不得行,故謂之格五。”
《博經》和《博經》看起來是兩種不同的文獻,但由于博和塞使用的是同一種棋具,所以《博經》中的行棋術語,也可以是《塞經》的行棋術語。兩經應互為補充。《博經》裡沒有說清楚的地方,可以到《塞經》裡了解對照;《塞經》裡弄不明白之處,也可以到《博經》裡尋找答案。
《博經》中說的很清楚,瓊的四面分别刻有一劃、二劃、三劃和一邊不刻。但“瓊有五采”,一個瓊,隻有四面,再怎麼“鑽刻”,也隻能刻出四采,哪來的五采?
這個問題我們暫且放一放,先來看看“塞”、“白”、“黑”這三采是如何行棋的。
“刻為一劃者謂之塞”。顧名思義,“塞”就是阻擋對方的棋子前行。根據棋子“行必正直”的規則,棋子隻能前行或者後退,不能斜行,也不能橫行,隻要己方的棋子頂在在對方棋子的前面,對方的棋子就不能前行,就等于是“塞”住了對方行棋的通道。當然“塞”了對方的同時也“塞”了自己,因為對方的棋子同樣也是頂在自己棋子的前面。實際上“塞”不是“塞”對方,是“塞”自己。因為這時候輪到己方行棋,結果擲瓊得“塞”。對方的棋子頂在前面,自己的棋子無法前行,這不是“塞”自己又是什麼?
“刻為兩劃者謂之白”。五枚棋子各行其道,不能走到旁邊的道上,也就是不能繞開頂在前面的對方棋子,所以每一道的棋子遲早是要被“塞”的。如果所有的棋子都被“塞”,那麼雙方的棋子也就都無法動彈了。打破僵局的方法就是跳過對方頂在己方前面的棋子。當然也不是想跳就可以跳的,必須擲瓊得到“白”。至于為什麼隻有擲瓊得“白”才能跳過,我後面再講。
“刻為三劃者謂之黑”。一劃“塞”棋子被“塞”,兩劃“白”棋子可以跳過敵子,那麼三劃“黑”就應該是後退一步。為什麼“黑”的行棋是退,我同樣下面再講。
“一邊不刻者五”。關于“一邊不刻者”,有的文章寫作“一邊不刻者五塞之間,謂之五塞”,有的寫作“一邊不刻者。五塞之間,謂之五塞”,這樣的斷句無法說明“一邊不刻者”表示的是什麼,尚若作這樣的斷句:“一邊不刻者五,塞之間,謂之五塞”,那就可以解釋“一邊不刻者”是什麼意思了。“一邊不刻者五”表示的是“一邊不刻者”這個采的名稱叫作“五”。而“五”的意思是“至五即格,不得行”。所以當投瓊得“一邊不刻者”,就不能行棋,隻能輪空。
《簺經》:“簺有四采:塞、白、乘、五是也。至五即格,不得行,故謂之格五。”這裡的“五”,就是“簺有四采”中的一采,不是投瓊得到的數字五。
但為什麼把不能行棋稱作“五”呢?由于塞棋每一顆棋子行棋的道本身就隻有五道,起始位置占據了一道,這樣真正行棋的道就隻有四道,“五”就走到棋盤外面了。“至五即格,不得行”,“格”是“止”的意思,因為棋子是走不到第五步的,所以就把“五”當做不能行棋的采了。不僅“代弈”是如此,“代博”也是如此,前面的《代博塞棋行棋路線》,“代博”同樣也走不到第五步,所以“代博”也同樣是“格五”。
說到這裡,我們明白了一劃“塞”、兩劃“白”、三劃“黑”以及不刻者的“五”是怎麼行棋的了。但《博經》中明明白白地說“瓊有五采”。而“鑽刻四面為眼”的瓊,怎麼算也隻有四采,還有一采又在哪裡?可以作這樣的設想:在已知的四采中,必定有一采可以有兩種行棋的方法,就是說,這一采實際上是兩采,行棋的時候可以任選一種。如果這樣算的話,瓊就是有“五采”的了。
這一可以有兩種行棋方法的采,隻能是“刻為一劃者謂之塞”。塞棋是五枚棋子各行其道,當一枚棋子被對方“塞”住的時候,另外沒被“塞”住的四枚棋子是否可以前行呢?(見《代弈塞棋一》)如果可以的話,一劃就是兩采,一采是“塞”,一采是行。前面說的塞棋有五種行棋的可能,而“瓊有五采”,正好每一采對應每一種行棋。
“塞”并不是塞住所有的棋子,而隻是對被“塞”的棋子才起作用。如果擲瓊得“塞”,沒被“塞”住的棋子也不能行棋的話,那麼就和“一邊不刻者五”(輪空)重複了。所以“塞”隻對被“塞”的棋子才起作用。
請注意後面的“塞之間”。“間”通“閑”,有“空閑”、“閑置”的意思。“塞之間”的意思是說,“塞”是可以“閑置”的。“閑置”的是什麼?自然是投瓊這個步驟,因為“塞”本身是不會“閑置”的,“閑置”的隻能是擲瓊這個步驟。
弈棋的行棋本來是不用投箸的。由于博和弈是同一種棋具兩種不同的棋戲,“代弈”除了保留弈棋原來“直行”的規則外,又增加了六博棋的投箸(關于箸,下面再講)。箸又簡化成瓊。但瓊隻有四采,就将原來弈棋中保留的、不用投箸的“行”合并到“塞”裡,所以“塞”這個采就有兩種行棋方法,加上“白”、“黑”、“五”三采,就是《博經》中的“瓊有五采”。
既有兩種行棋方法,那麼“塞”這個采就是可擲可不擲的了。不擲瓊,以原來弈棋的“直行”規則行棋,擲瓊得“塞”,以“塞”的規則行棋。因此隻有“塞”這個采才有“間”,其他“白”、“黑”、“五”三采,由于隻有一種行棋方法,而且必須通過擲瓊才能得到,當然也就沒有“間”了。但擲瓊這個步驟又不可能一直“閑置”下去,因為不擲瓊,就不可能得到其他的采。所以擲不擲瓊,要根據棋盤上的局勢來判定。
“代弈”與六博棋不同,六博棋是每一步行棋都必須投箸。而“代弈”隻有在五枚棋子都被“塞”的情況下,為了能跳過敵子,才不得不投瓊。而一旦跳過對方的塞棋,雙方棋子的前面均無阻擋,都可以通行無阻,這時候也就不需要投瓊了。其實擲瓊也是有風險的,如果擲瓊得三劃“黑”後退一步、得無劃“五”行棋輪空,反而不美。所以擲不擲瓊,要看局勢而定。例如在開局階段,雙方的棋子都沒有被“塞”,這時候不擲瓊行棋,反而更加潇灑。當然,在有棋子沒被“塞”的情況下,為了能讓被“塞”的棋子跳過敵子,也是可以選擇擲瓊的。
《博經》最後的“謂之五塞”,這裡“五塞”的“五”,不是“格五”的“五”,而是塞棋的五種行棋,即“一劃塞、兩劃白、三劃黑、不刻者五、塞之間”五種塞法。
如《代弈塞棋二》圖,這時候雙方的棋子都被“塞”。由于是黑方先行,黑方占了一步先行之利,現在輪到白方行棋。白方全部棋子被“塞”,因此白方必須擲瓊。不料白方擲瓊得“五”,輪空,又輪到黑方行棋。同樣黑方棋子也全部被“塞”,也必須擲瓊,黑方手氣好,擲瓊得“白”,可以有一枚棋子跳過對方的棋子。在五枚棋子中,跳哪一枚棋子才是最佳選擇呢?
塞棋是以先期到達對方的底格來決定勝負的。當然是五枚棋子全部“先抵敵境”。誰的五枚棋子全部“先抵敵境”,誰就取得這一局的勝利。
從圖示上來看,黑棋1、3、4道棋子離“敵境”近,2、5道棋子離“敵境”遠。我們以2、3道棋子為例,一遠一近,看看跳哪一枚棋子最為有利。
黑2離“敵境”遠,離白方底格還有三格,白2離黑方底格隻有兩格。白2比黑2快一步。但黑2跳過白2後,黑2隻要再行一步,就可以到達白方底格,而白2還要再行兩步。落後一步的黑2這時候反而領先一步。之所以能反而領先一步,那是因為跳過敵子比正常的行棋多行了一道,等于行了兩步棋(見《代弈塞棋三》。
選黑3跳。黑3直達“敵境”,而白3卻要再行三步,才能達标。這樣,黑方就争取到三步的行棋。由于塞棋是以全部棋子到達對方底格來決定勝負的,這三步棋可以抵消黑方其他落後棋子的行棋步數。所以黑方選擇黑3跳,是比較有利的(見《代弈塞棋四》)。
但有利必有弊。黑3跳過敵子後,輪到白方行棋。白方可以選擇不擲瓊,因為白3的前面已無黑棋阻擋,可以一行到底。白方在行完這一步棋後,又輪到黑方行棋。這時候的黑棋除已“抵敵境”的黑3外,其餘四子均被“塞”,所以黑棋又必須再次擲瓊。再次擲瓊的結果就很難預料了。如果再擲得“白”,自然是錦上添花;萬一擲到“黑”,就要有棋子必須退後一步。而這時候白方仍然可以不用擲瓊繼續前行一步。這樣一進一退,黑方領先三步的優勢很快消耗殆盡。當然,白方也可以選擇擲瓊。假如擲瓊也得“白”,白2也可以如法炮制,跳過黑2,直達黑方底格。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5×5的方格僅僅是示意圖。塞棋其實是在六博棋盤上行棋的。棋子放在六博棋博道的符号上,以“代弈”的規則行棋,因為弈棋也是在六博棋表示博道的符号上,以弈棋的規則行棋的。弈棋就是我們今天圍棋的前身。在以後的曆史變遷中,弈棋從博局中脫離出來,演變成一個有自己棋盤的獨立棋戲。起先也是5×5的方格,棋子也是放在格子内,後來才漸漸地演變成我們今天的圍棋(見拙作《博弈共處——先秦時期的圍棋演變(上)、(下)》2016—01—06 《煮酒論史》)。
擲瓊得“白”可以跳過敵子,這實際上比正常的行棋多了一格,等于是行了兩步棋。當棋子在沒被“塞”的情況下,擲瓊得“白”是否也可以行兩步棋?關于“代弈”塞棋的其他細則,都還是需要認真探讨的。
現在再來解答前面提及的問題:為什麼一劃是“塞”、兩劃是“白”、三劃是“黑”、不刻者是“五”。
這裡就必須要講到六博棋的六箸了。我在《<周易>乾坤兩卦的爻辭換位與六博棋的投箸之法》這篇文章裡,很清楚地說明了六博棋是根據《周易》乾卦六爻而創設的棋戲。行棋前必須投箸。箸就是六根細長的竹片。竹片的外皮稱作“黑”,裡面稱作“白”。投六箸所得的白隻有七種,即一白、二白、三白、四白、五白、六白和無白。投箸所得的某一白,對應乾卦六爻中的某一爻,然後根據這一爻的辭意決定如何行棋。
塞棋中的瓊“鑽刻四面為眼”,四面分别刻上一劃、兩劃、三劃和無劃。如果用兩枚瓊,兩枚瓊投擲的結果也隻有七種可能:一劃、兩劃、三劃、四劃、五劃、六劃和無劃,和投六箸的結果完全一樣,因此二瓊完全可以取代六箸。但塞棋“其用物也約”,隻用一枚瓊,這一枚瓊是否可以替代六箸用來表示乾卦六爻的辭意呢?
乾卦又是分為上卦和下卦的。上、下卦又各有上、中、下三爻。假如将瓊面上的一、二、三劃分别表示乾卦上、下卦的上、中、下三爻,又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
一劃,對應下卦的下爻“初九:潛龍勿用”,和上卦的下爻“九四:或躍于淵,無咎”。
在六博棋中,投箸得一白,根據辭意,枭棋必須進入水中,即棋盤四角或中央的方塊。進入水中的枭棋是不能移動的,因為“潛龍勿用”。投箸得四白,雖然枭棋就可以從水裡躍出,回到正常行棋道上,但也隻是回到當初入水的棋位。所以一白和四白,等于是棋子滞留原位,也就相當于被“塞”。塞棋中沒有水,類似棋子被滞留的局面就是前面有敵子阻擋。所以“刻為一畫者謂之塞”,相當于乾卦的一、四爻。
二劃,對應下卦的中爻“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和上卦的中爻“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這兩爻都是好爻。“見龍在田”,棋子在道上行棋,敵子不能阻擋;“飛龍在天”,龍上了天,翻雲乘霧,跳過地面上一個小小的敵子,自然不在話下。白象征天,所以表示“見龍在田”、“飛龍在天”的劃,是“刻為兩劃者謂之白”。
三劃,對應下卦的上爻“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和上卦的上爻“上九:亢龍有悔”。
投箸得五白,可以将枭棋豎棋,表示“飛龍在天”。當枭棋已經豎起,投箸得六白,對應上九爻“亢龍有悔”,枭棋必須恢複到平躺狀态。“亢龍有悔”實際上是從天退回到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當對方在後面追得太緊,投箸得三白,可以進入道與道之間小圓圈(窟)内躲避。本來就是在地上行棋,可以前行一步,結果卻行了半步,而且是鑽到地底下的窟窿裡。不進則退,也等于是退了一步棋。白象天,黑象地,所以“刻為三畫者謂之黑”。在行棋中用來表示退後一步,是合情合理的。
“一邊不刻者五”。對應六箸中的無白。由于無白,沒有相對應的爻辭,無法确定如何行棋,隻能輪空。而在塞棋中,“五”則是“至五即格,不得行”,也等于是輪空。
塞棋隻用一枚瓊,完全可以表示乾卦六爻的辭意。瓊面上的一、二、三劃,就是根據六博棋的六箸簡化而來的。由此也可以證明,六博棋确實是根據《周易》乾卦六爻創設的棋戲,而塞棋則是簡化了的六博棋,這兩點應該是不用懷疑的了,
現在我們可以知道“代弈”是什麼樣的塞棋了。雙方棋子各有五枚,棋盤分為五道。五枚棋子隻能在各自的道内直行,不能斜行也不能橫行。輪到行棋的一方,行棋之前可以選擇是否擲瓊。如果放棄擲瓊,則可以選擇未被塞住的棋子行棋;如果選擇擲瓊,則根據瓊面上擲得的采行棋。以全部五枚棋子先敵到達對方底格為勝。
《博經》裡所描述的内容大都與“代弈”有關,所以《博經》是“代弈”的“經”。既然《博經》是“代弈”的“經”,那麼《塞經》就應該是“代博”的“經”了。
《簺經》裡的四采當然也是投瓊投來的的。“簺有四采,塞、白、乘、五是也”。“塞”、 “白”,“五”我們都知道了,隻有“乘”的意思還不清楚。
“乘”是坐在車子上的意思。《塞賦》中有“叠往叠來”的字句。叠,重疊,兩枚或兩枚以上的棋子疊在一起。這不就像棋子乘在車子上的“乘”麼?所以,當投瓊得到“乘”(三劃),重疊在一起的棋子可以一起移動。當然,這裡三劃的意思已經脫離了《周易》乾卦的本來辭意,這是因為塞棋有了新的棋規,原來的辭意已經不适應新的棋規,而将瓊的意義改變了的緣故。
《戰國策•楚策》:“夫枭棋之所以能為者,以散棋佐之也。夫一枭之不如不勝五散,亦明矣。今君何不為天下枭,而令臣等為散乎?”在六博棋中,枭棋是可以“食”散棋的。當對方五枚散棋聚在同一道内時,枭棋是不能食散棋的,這就是“一枭不敵五散”。但五枚散棋聚在同一道内時,道内是放不下的,隻有将五枚散棋疊起來。《儒棋格》中也有“緣行緻累者”的句子。“緻累者”就是将棋子疊起來的意思。可見,六博棋是有将棋子疊起來的行棋之法。《戰國策•楚策》裡的這條記載,也可能是指塞棋,因為早在戰國時期,塞棋就已經開始流行了(《儒棋格》見拙作《局分十二道——六博棋行棋之法》2015—12—12 煮酒論史)。
一劃“塞”。塞的是枭棋,但可以行散棋;如果枭棋未“塞”,可行。當散棋聚在一道内的時候,可以“塞”對方的枭棋。
兩劃“白”、枭棋可以跳過對方的五散。
三劃“乘”,可以同一道内的多枚棋子一起移動。多枚棋子一起移動的目的,是讓散棋移動到對方枭棋的前面,用于“塞”對方的枭棋
不劃“五”,輪空。
“代博”的塞棋比較複雜,行棋的細則恐怕今天我們是很難弄清楚的了。不過它的基本規則我們還是可以知道的。“代博”塞棋的行棋路線是“趨隅方折”,雙方的十二枚棋子在同一條道上,一條道走到底,也是“格五”。隻是“代博”的塞棋沒有“黑(後退)”,也沒有“間”。所不同的是:“代弈”塞棋是雙方相對而坐,相頂而行;而“代博”塞棋雖然也是雙方相對而坐,但卻是相順而行。勝負以對塞雙方的六枚棋子誰先全部進入中間的方塊為準。
《塞賦》裡“行必正直”是“代弈”的,“趨隅方折”是“代博”的,邊韶将兩種不同的代法混在一起。邊韶這樣寫也不能說錯,因為塞棋本身就有兩種塞法,當然要将兩種塞法都寫進去。隻是他寫的過于簡略,今人不知道六博棋是怎樣的一種棋戲,更不知道弈棋其實是在六博棋盤上行棋的,所以不理解《塞賦》裡所說的塞棋也就在所難免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