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很早就注意到植物生長的一些特殊現象。比如植物的向光性,有人懷疑可能是有某種類似動物激素樣功能的植物激素在起作用。正如中學生物課中所介紹的,1880年達爾文父子做的金絲雀鹝草胚芽鞘向光性實驗,開啟了人類對植物激素的探索之門。
後來研究人員終于在植物的尖端中找到了是吲哚乙酸在起作用,因此叫它生長素。
人們後來陸陸續續在植物體内發現了不少可調控生長的物質,将類似這樣的化學物質稱作“植物激素”。
對于不了解生物學的人,可能一聽到“激素”二字就心驚肉跳。因而有人編造出不少謠言,在不懂的人群中以訛傳訛。
植物激素
是植物體内,在極低的濃度下能引發植物生理反應的小分子有機化合物。這類物質是植物生存必不可少的信号分子,參與了植物的各個生命過程。它們影響了植物的細胞分裂、發芽、生根、開花、結果、成熟和衰老,以及性别的決定、休眠和脫落等。
根據來源分為内源激素和外源激素兩類。前者是被“發現”的,後者是“發明”出來的。
内源激素 由植物體自身産生的,亦稱植物天然激素。
外源激素由人工合成或通過微生物發酵産生的,亦稱植物生長調節劑。
内源激素
上個世紀,先發現了植物體内有5大内源激素,即乙烯、生長素(吲哚乙酸類)、細胞分裂素類、赤黴素類、脫落酸。
後來又陸續發現了油菜素甾醇(芸苔素内酯)、茉莉酸、水楊酸、獨腳金内酯等内源激素。
它們都是簡單的小分子有機化合物,能調控自身生理過程,促進或抑制生長發育。例如:
品種有激動素(KT)、玉米素(ZT)等。其原理是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加速新陳代謝。
自從有了越來越先進的檢測手段,一個一個的植物激素被發現。這些激素不是孤立發揮作用的,往往互相協同或制約,平衡調節植物生理活動。了解内源激素的作用機理,對提高農産品質量,定向開展植物改造可起重要作用。
外源激素
内源性激素極不穩定,實際上作為農藥可供直接使用的天然激素非常少,生産上都是使用另外的人工替代品。
比如乙烯為氣體,沒法實際應用。而制成的前體化合物乙烯利,純品為白色針狀結晶,工業品為淡棕色液體,儲存和運輸都很便利。
乙烯利配成水劑後可逐漸釋放出乙烯發揮作用。相對于天然的乙烯,乙烯利就屬于外源性激素。
外源激素具有與天然激素相同或類似的功效。學術上通常叫“植物生長調節劑”,一般由人工合成或生物發酵生産。我國目前允許使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共38種。
在生産實際應用中,人們常說的“植物激素”,基本上是指這些人工生産的植物生長調節劑。
植物生長調節劑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 激素類似物,比如:
第二種 激素調節劑
第三種 多效廣譜
比如胺鮮酯,複硝酚鈉等。另外還包括抗逆、殺雄、抗旱保水、保鮮等作用的新品種。有的能夠加速細胞體内原生質流動速度,改善新陳代謝。
副作用
植物激素的作用機理是,與細胞中的特定分子(受體)結合,産生信号,啟動或延緩基因表達,從而改變植物的生長發育進程。這些基因表達,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是本來固有的。植物激素隻是改變了發生的時間和強度,并不産生新的物質,也就不會有“有害物質”産生。
如果植物激素用量偏多或偏少,或者用的時機不對,對糧食、蔬菜、水果的成熟度和營養儲存可能産生不利影響。一旦超量使用會立馬給顔色看,不僅無效甚至産生副作用。
副作用有脫肥、空心等。比如大家熟悉的猕猴桃等水果,提前長大味酸味淡,西瓜開裂等。因此生産上隻有犯傻的人才會超量使用植物激素的。
人體沒有相應的受體,所以植物激素對人不起作用。植物激素對人不産生效力,就好比女性吃花粉(植物的“精子”)不會懷孕一樣。植物激素對兒童生長發育和性早熟的說法更純屬謠言。
這類謠言的荒謬性,不亞于說,草莓表面貼的是芝麻,榴蓮的刺是人為安上去的,有人專門給藕打孔……大家認為編造這些謠言的目的是什麼?據說與某些極端綠色組織有關。
植物激素也是農藥,農作物和果蔬産品的殘留量,在國家标準GB 2763-2016和各國标準中均有規定。生産者也應該明白,植物激素不是萬能的,不能取代肥料、水分、陽光、溫度等作用。
以上圖片未注明出處者,一般來自網絡
謝謝閱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