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疫情發酵至今,牽動全國人民的心,大家自覺居家“隔離”的同時,也湧現出了“最美逆行者”、全國各地以及國外同胞捐贈各類物質共渡難關。近段時間,相信大家都被一省包一市的支援模式中的江蘇省刷屏,“散裝江蘇”、“江蘇省十三太保”等有趣的新名詞出現在公衆面前,甚至還自行腦補了“十三太保”和孝感的深情戲碼,可惜的是根據最新的名單顯示,江蘇省支援的是黃石。各位小夥伴們知道為何江蘇會有這些有趣的稱号嗎?看完你就明白了。
江蘇省位于中國東部沿海,正如大部分心中認知一般“沿海就是富裕的地區”一般,江蘇省是中國經濟強省,整體GDP僅次于廣東,位居全國第二,不過江蘇省的人均GDP、城鎮化率以及城鎮均衡化發展遠超廣東省。這正是江蘇省被網友們調侃為“散裝江蘇”、“十三太保”的主要原因,到底怎麼回事呢?讓我們接着往下看。
“散裝”就像是超市裡的按斤賣的小面包和小零食,“散裝江蘇”就是代表着江蘇省各市的“散”。“十三太保”一詞最早出現在唐朝末年,節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兒子(包括義子)都被封為太保,且個個兒子都頗富盛名,因此“十三太保”名揚天下,中國曆史後期有很多組合、團體都以此為号。“江蘇十三太保”代表着江蘇省各個市級甚至是縣級、鎮級都很厲害,從文化上、經濟上“誰都不服誰”。
據《百度百科》資料顯示,2018年江蘇省整體GDP達到9.26萬億元,相當于一整個俄羅斯的經濟總額,江蘇省下轄的十三個各市表現也十分亮眼,不僅全部入榜中國百強市,更是在2019年預計GDP全部在3000億元以上,縱觀中國各省,隻有江蘇能有這份傲人的成績單。反觀中國經濟最強省的廣東,下轄隻有兩座一線城市(廣州、深圳)的支撐,其他市級并沒有多大知名度。
經濟的“勢均力敵”,誰也不服誰的例子在國内十分常見,比如:福建省泉州市的晉江、石獅、南安,浙江省台州的黃岩、路橋、臨海等等。
除了經濟上之外,文化上的分界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江蘇省在古代被稱為“江南”,江南素以水鄉聞名,境内以河流作為分界線的城市、村莊衆多。這也導緻着古代江蘇省的人口流動較低,文化民俗、說話口語各縣城、村莊都有所不同,自然沒辦法“統一行動”,不少網友因此還調侃道:如果武漢出現陌生的縣、村名請劃分給江蘇省。
江蘇省不少城市的地理位置促進着經濟發展,但讓這些城市的市民也沒有江蘇省“歸屬感”,比如:省會城市南京,地理位置距離安徽很近,産業鍊産生的資源基本外溢到安徽;蘇州與上海相鄰,南通與上海隔海相望,享受着來自國際化大都市資源輻射;徐州是中原地區的腹地,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曾歸屬山東省,是一個正宗的北方城市。
雖然“散裝”給人的印象是一個不團結的表現,但在江蘇省各市級上給人展現出更多的是一個互幫互助又相互競争的關系。在中國有一句俗話:“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競争中才能有成長,也許這是江蘇省各市優秀的根本。當然,江蘇省在疫情發生時并不是嘴上說說而已,而是做出了很多實實在在的實事,雖各市“自行出擊”,但目的是一緻的。
各位小夥伴們對此怎麼看待呢?歡迎評論留言,大家一起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