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老人每晚左下腹痛

老人每晚左下腹痛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7-05 13:41:58

雞生雞,鴨生鴨

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但如果雞媽媽生了一隻小鴨

鴨媽媽生了一隻小雞

是不是匪夷所思?

衢州的吳奶奶(化名)身上

就發生了這樣一件“咄咄怪事”

老人每晚左下腹痛(浙江66歲奶奶持續腹痛卻查不出病因)1

去年底開始,吳奶奶就一直覺得腹痛腹脹

輾轉多家醫院

一直查不出病因

來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後

吳奶奶被确診患上了一種極其罕見的疾病

在她的小腸裡

長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出現在這裡的腫瘤

這種病

全世界有記載的也隻有20餘例

這是個什麼奇怪的腫瘤?

66歲奶奶持續腹痛

輾轉多家醫院查不出病因

幹農活、到工廠裡當大廚、幫着照顧孫輩……在陳阿姨(化名)的印象裡,媽媽一直都是個非常忙碌的人:“老爸很早就離世了,這麼多年一直是媽媽辛苦把我們姐妹倆帶大,等我們成家立業了,她還是閑不住。”

因為一個人住,吳奶奶三餐不太規律,經常不吃早飯,或者吃點剩菜剩飯“對付下”,女兒們說了她好多次,吳奶奶總是虛心接受、“屢教不改”。“她就是太節約了!”陳阿姨心疼地說。

從去年底開始,吳奶奶一直感覺胃部不太舒服,特别是每次吃完東西後,就覺得腹痛腹脹,她覺得可能是自己吃飯不規律引起的,就開始“好好吃飯”,但腹脹腹痛的症狀一直沒有完全緩解,時好時壞。

今年6月開始,吳奶奶的腹痛症狀突然加劇,必須靠吃止痛藥才能稍微緩解。陳阿姨趕緊帶着吳奶奶到一家當地醫院進行檢查,胃鏡、腸鏡、CT……一系列檢查之後,吳奶奶的腹痛原因仍舊是個“謎”。陳阿姨又帶吳奶奶到其他醫院進行檢查,仍是一樣的結果。

因為每次吃東西都會加劇疼痛,吳奶奶幾乎不敢吃東西,兩個月下來,一下子瘦了十多斤,原本樂觀堅強的她也有點扛不住了。

“到大醫院再去看下!”心急如焚的陳阿姨帶着母親,來到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腫瘤包裹着血管和小腸

“拆彈部隊”再次發力

8月24日,浙大一院消化内科杜娟副主任醫師接診了吳奶奶。根據吳奶奶的症狀及之前的檢查結果,杜娟醫師為她安排了腹部增強CT,在吳奶奶的小腸起始部位發現了一個腫塊,但要明确腫塊的确切位置和性質,必須進行小腸鏡檢查及活檢。

9月1日,吳奶奶住進了浙大一院消化内科病房,9月2日,李霖副主任醫師為吳奶奶進行了小腸鏡檢查與病理活檢。根據小腸鏡檢查結果,确定了腫塊位于小腸的空腸位置(小腸全長約4-6米,上連胃幽門,下接盲腸,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三部分)。然而,當病理結果出來後,杜娟醫師吃了一驚:吳奶奶患上的是一種極其罕見的癌症——小腸鱗癌。

“雖然罕見,但好在發現及時,還是癌症早期,通過進一步PET-CT檢查提示:除了在腫瘤附近有淋巴結轉移之外,并未發現有遠端轉移情況,所以治療的第一步就是趕緊先切除腫瘤并清掃轉移的淋巴結。”杜娟醫師介紹。

9月7日,吳奶奶從消化内科病房轉入了之江院區的腫瘤外科病房,由腫瘤外科副主任俞雄飛副主任醫師為吳奶奶主刀進行手術。

老人每晚左下腹痛(浙江66歲奶奶持續腹痛卻查不出病因)2

吳奶奶小腸上的腫瘤已經将一部分小腸和血管包裹起來

“從醫20多年來,我也是第一次碰到這個病。”俞雄飛副主任說,由于小腸内血管極其豐富,血管壁比紙還要薄,術中非常容易發生大出血,“患者的腫瘤已經将一部分小腸和血管包裹進去,而且非常堅硬,就相當于一塊石頭壓在血管上,中間完全沒有縫隙,一旦血管破裂,你根本無法從‘石頭’下面伸進‘針線’去修補血管,所以如果一旦發生大出血,後果不堪設想。”

為了确保手術萬無一失,俞雄飛副主任請肝膽胰外科章愛斌主任醫師、血管外科副主任李棟林副主任醫師、放射科副主任彭志毅主任醫師、麻醉科副主任溫小紅主任醫師等資深專家進行了多學科聯合會診(MDT),對吳奶奶的手術方案、術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等進行了詳細分析,同時,為應對可能發生的大出血,還請輸血科準備了1200ml的備血。

9月18日,在腫瘤外科主任滕理送教授指導下,俞雄飛副主任成功為吳奶奶将腫瘤完全切除,并對腸系膜淋巴結進行了清掃,同時還切除了一小段被完全包裹的橫結腸,整個手術過程中,吳奶奶隻失血了50ml。

這種罕見病

全球有記錄隻有20餘例

“小腸長腫瘤,本就少見,因為相對胃、大腸等消化道器官來說,小腸受到的刺激較少。”滕理送主任說,“再加上我們說的做‘腸鏡檢查’主要指對大腸進行檢查,并不是針對小腸的,所以發現的概率也比較低,大部分小腸癌被發現時已經都是中晚期轉移到其他器官了。”

小腸腫瘤少見,小腸鱗癌更是如“雞生鴨”一般的情況。“小腸上長鱗癌,這在可查閱到的文獻記載裡,全球一共也就20多例。”俞雄飛副主任說,“人體皮膚或器官最表面的一層皮膚在顯微鏡下看上去就像鱗片一樣,稱之為鱗狀細胞,鱗狀細胞癌可發生在皮膚、肺部、食道、口腔黏膜等覆蓋鱗狀皮膚的部位。問題是小腸是腺體器官,根本不存在鱗狀細胞,在沒有這個土壤的地方,怎麼會長出這樣的腫瘤呢?”

滕理送教授告訴我們,目前醫療界對小腸鱗癌的發生機理還處在假說階段。一種說法是可能來源于幹細胞,一種說法是可能從肺部等其他器官鱗癌腫瘤轉移過來,還有的研究則推測可能是小腸的腺體上皮進行了鱗化變異所造成的。但吳奶奶全身的其他器官并沒有鱗癌腫瘤,所以這個腫瘤到底是怎麼長出來的,暫時仍是個謎。

不過,盡管發病機理并不明确,但浙大一院有着強大的多專科實力,可以及時高效地發現這樣類似的罕見病,并依托多學科會診為患者量身定做最适合的治療方案。目前,吳奶奶的腫瘤及轉移的淋巴結已經被完全清除,由于還未發生遠端轉移,所以待吳奶奶身體恢複得更好一些後,浙大一院将對她進行第二次MDT,為她制定下一步的治療方案。

浙大一院專家提醒,如果長期出現腹脹腹痛情況,并經過胃鏡、腸鏡等檢查未發現病因,可考慮進行膠囊内鏡或小腸CTE檢查,必要時進行小腸鏡檢查。我們平時常做的腸鏡檢查是指對大腸進行檢查,由于小腸一般較少發生病變,同時小腸非常長(平均5米左右),所以一般較少進行小腸鏡檢查。但如果持續發生腹脹腹痛,或不明原因貧血,同時常規檢查未發現問題,建議進行小腸鏡檢查,以及時發現問題,避免因拖延造成腫瘤轉移。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來源: 杭州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