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也有節日,可能很多朋友沒想到。但也正因為如此,說明便秘的症狀,也一直困擾着成千上萬的人。根據中華醫學會的相關研究發現,我國成人便秘率在6%左右,而随着年齡的增長,尤其是60歲以上的人,便秘率甚至能夠達到22%。
但是,便秘雖然很折磨,很痛苦,大多數人卻并沒有将其當作“疾病”來看待。實際上,便秘确确實實是一種疾病。
這裡有一個明顯的區分:
類似于短期的便秘,比如說今天感覺大便不通暢,明天就恢複的類型,屬于“生理性便秘”,通常和飲食不節,亦或是排便規律改變所相關,并不能算作疾病。
但是,也的确有“病理性便秘”的情況存在,如果患者長期存在便秘的情況,并且和飲食的相互關聯不大,就有可能是疾病的印象。而通過長期便秘所影射的,大多是腸胃消化類型的疾病問題。
由此可見,便秘不僅僅是病,而且也會對健康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主要有以下3種:
①會增加心血管病風險
長期便秘意味着排便困難,而排便困難的人在上廁所時也會頻繁用力,這就會導緻腹部的壓力升高,血管的壓力增加,給心血管病風險埋下隐患。
不僅如此,長期便秘用力對血管的壓迫,還會促進斑塊擠壓形成,增加血栓類型疾病風險,還請一定不要忽視。
②容易形成腸梗阻
腸梗阻顧名思義,就是腸道被“堵住”了,這也是便秘患者的并發症狀之一,衆多難以排出或幹結的糞便淤積在腸道,不僅會影響到正常的排洩功能,腸道因為飽和而喪失蠕動狀态,對原本的消化功能也會産生影響,增加一系列腸胃疾病隐患。
③痔瘡,肛門囊腫等疾病加重
長期便秘說明排便困難,排便困難會下意識的導緻便秘者在馬桶上的時間增加。
而長期蹲在馬桶上,對肛門處靜脈和肌肉組織的擠壓,痔瘡的風險也會因此提高,還有例如肛門囊腫,肛門外翻等外痔類疾病也會出現。
由此可見,長期便秘不僅僅是疾病,所引起的後果也是比較多,而且比較嚴重的,但是,生理性便秘和病理性便秘畢竟有所區别,患者要如何區分,及時做出相應的方法調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關于病理性便秘,大家可以在日常排便的過程中,看看自己是否存在符合病症的相關特征:
例如排便的力度,如果在總體排便過程中,有大約四分之一處于用力排便的狀态則需要注意;
又或者看糞便的狀态,有大約四分之一為幹球便或者細小的幹燥糞便。
以及留意排便後的感受:如果長期存在便後有“殘餘感”,亦或是每周排便次數小于三次。綜合上述的類似症狀,如果出現一半以上,則需要警惕是否存在病理性便秘或功能性便秘的問題,必要情況下及時前往醫院治療。
但另一方面,雖然便秘是一種病,但對于大部分人而言,便秘也是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來進行緩解的,日常情況下多多調理,同樣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首先,經常喝水肯定是必要的:
便秘的一大原因在于糞便的密度過大,且過于幹燥,導緻其堵塞腸道形成便秘。
因此,日常水分的補充,能夠有效降低糞便的硬度,提高排便的效率和順暢程度。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成年人每天飲水2000到2500ml相對合适。
其次,适當補充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因為其結構的穩定性,能夠促進腸道蠕動,自然是有助于排便的。
另一方面,膳食纖維的吸水性很強,當其摻入到糞便中時,糞便的吸水性增加,同樣也會讓糞便變得松軟,緩解便秘的情況。
最後是借助醫學手段方式:
是的,針對便秘,醫學方面也有不同的方法來緩解,例如開塞露,瀉藥等,通過藥物作用的方式能夠有效促進排便。
但需要注意的是,隻有重度便秘的人群,推薦采用類似的方法,因為開塞露和瀉藥會讓腸道産生依賴性,長期使用可能會導緻胃腸動力不足,因此還請一定在醫生和藥師的允許監督下使用。
總而言之,便秘雖然看似不起眼,但的确也是疾病的一種,必須引起重視,經常便秘的朋友,也可以适當采用各種措施來進行緩解,莫要長期給腸道帶來負擔,以免引起消化系統疾病隐患。
參考資料:
[1]李宗信, 黃小波. 功能性便秘的診斷标準及療效标準[J]. 北京中醫, 2011.
[2]段宏岩. 美國便秘診治标準解讀[C]//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 2012.
[3]陳超. 便秘緩解的妙招[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9(77):1.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