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揭開原子結構之謎

揭開原子結構之謎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9 13:13:11

不少人了解了一些科學常識,就認為原子有99.99%是空的,既然如此,就感到奇怪:由原子組成的物質為什麼又很多不透明,且很堅硬呢?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錯誤認識,我們今天就來把這個問題鬧明白。

揭開原子結構之謎(原子内部幾乎都是空的)1

原子的空曠是物質結構形式,而不是真正的空。

所謂原子有99.99%為“空”,是有人用原子核與原子相比,是很小很小的中間一個核心。這種小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直觀比喻:如果這個原子核有鳥巢體育館這麼大,那麼原子外殼就有地球大。但如果把這個鳥巢與地球比例之間當作是“空”,就大錯特錯了。

物質透明不透明,是原子分子的排列方式不一樣,或不同原子對光子吸收程度不一樣決定的,而不是原子空不空問題。玻璃看起來就透明的,但并沒有“空”,玻璃比許多物質都硬呢。原子99.99%為空的概念本身就是錯誤的,是把原子體積與原子核體積之比當作了“空的”,把一般的生活常識拿到了物質的微觀世界來類比。

揭開原子結構之謎(原子内部幾乎都是空的)2

有人常把一個原子想象成一個大空盒子,原子核就是空盒子中間的1隻螞蟻,而盒子圍繞着螞蟻整個空間都是空的,所以質疑:這個盒子既是空的為什麼不透明呢?為什麼還能夠感覺到物體呢?即便這種比喻,難道你忘了,外面還有一層盒子?這層盒子難道就不可以阻隔你的視線和觸感?

作為原子的外殼,就是電子,電子就像盒子一樣,把原子核和所謂的“空間”包裹着,讓物質都成為有形的實體。

揭開原子結構之謎(原子内部幾乎都是空的)3

原子結構: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一般把原子的數量級定為約10^-10m(米),也就是0.0000000001m;原子核的數量級約10^-14~10^-15m,也就是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1m。原子核比原子直徑要小10000~100000倍。因此,原子核的确很小,隻是一個原子體積的萬億分之一,甚至千萬億分之一,而原子核的質量占有了整個原子的99.96%以上。

原子核質量為啥這麼大呢?原來組成原子核的兩種亞原子粒子都很重,這兩種物質就是質子和中子。質子質量為1.6726x10^27kg,是電子質量的1836倍;中子質量為1.6929x10^-27kg,是電子質量的1858倍。因此質子和中子又叫重子,電子叫輕子,質量約9.10956x10^-31kg。

揭開原子結構之謎(原子内部幾乎都是空的)4

質子和中子都不是最基本粒子,而是各由3個誇克組成(上圖)。質子由兩個上誇克和一個下誇克組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中子則由一個上誇克和兩個下誇克組成,兩種誇克的電荷相互抵消。但中子電性隻是相互抵消不顯電性,并不能由此認為中子不帶電。

原子的主要性質和質量決定于原子核的核子數,同一類元素的質子數相同,但中子數可以不一樣,這一類元素就叫同位素。如氫的同位素氕、氘、氚都隻有1個質子,因此都隻帶1個核外電子,但氕沒有中子,氘有1個中子,氚則有兩個中子,因此它們質量是不一樣的,後兩者分别叫重氫、超重氫。

原子核中有幾個質子,就相應有的幾個核外電子,原子就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每個電子帶有一個單位負電,與質子正電抵消,因此原子呈現出電中性。

揭開原子結構之謎(原子内部幾乎都是空的)5

電子運動方式:

在核子外圍,圍繞着不停運動的電子,這就是原子的外殼。關于原子核外電子是一個什麼運動狀态,迄今也還沒有完全弄清楚。科學家們幾百年來對原子的認識是不斷深化的。就拿原子模型來說,經曆了帶電實心球模型、棗糕模型、行星模型、波爾模型、電子雲模型等變化。

實心球模型就是把原子看成處于靜電平衡的實心球體,由英國物理學家、發明家開爾文提出;棗糕模型又叫葡萄幹布丁模型(上圖左),認為電子分布在球體中很有點像葡萄幹點綴在一塊蛋糕裡,是英國物理學家約瑟夫·約翰·湯姆遜提出;行星模型就是把原子運動比喻為太陽系,中間原子核就像太陽,而電子就像行星圍繞着太陽旋轉,提出這種理論的主要有英國物理學家歐内斯特·盧瑟福。

揭開原子結構之謎(原子内部幾乎都是空的)6

量子力學更深入地對亞原子微觀粒子進行了探究,波爾模型是量子力學創立人之一波爾提出的。他在量子學基礎上提出電子在核外的量子化軌道,解決了原子結構的穩定性問題,成為科學界更具有說服力的原子模型。後來量子力學的另一位大師海森堡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形成了原子電子雲結構(上圖右),成為現代原子結構認識的主流。

揭開原子結構之謎(原子内部幾乎都是空的)7

由此,我們看到,不管是哪種模型,都沒有認為原子是空的。

電子就是原子的外殼,而現代理論認為,電子并不像過去認為的那樣,隻是分層圍繞着原子核旋轉,而是具有位置和動能的不确定性,它可以随機地出現在圍繞着原子核的任意一點,這就是所謂的電子雲模型。

根據泡利不相容原理,任何粒子(費米子)都具有簡并壓,就是不願意靠在一起的特性,隻有極大壓力才能夠與之相對抗。因此原子與原子之間、電子與電子之間都是具有排斥力的。而我們世間一切物質,包括人類都是由原子組成的,這樣物質與物質之間就是有區别和界限的,各種物質就不可能是空的。

揭開原子結構之謎(原子内部幾乎都是空的)8

但原子又确是比較松散結構,在我們地球世界,這種松散結構形成了各種物質。但在極端條件下,原子會被壓垮、壓實,就形成了極端特殊的物質結構。比如在白矮星、中子星上,原子在巨大引力壓力下已經無法保持原來的“矜持”狀态,被壓扁甚至被壓碎了。但電子或中子還是遵循泡利不相容原則,竭力用相互排斥的壓力抵禦巨大的引力壓力,保留着天體有形的形态。

白矮星物質稱為電子簡并态,密度每立方厘米可達10噸;中子星物質則稱為中子簡并态,密度每立方厘米可達驚人的10~20億噸。這是另一個話題,在此不展開來說,就此打住。歡迎讨論,感謝閱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