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汽車

 > 共享單車到底是怎麼收費的呀

共享單車到底是怎麼收費的呀

汽車 更新时间:2025-02-03 05:16:55

繼共享充電寶價格上漲後,共享單車也越來越貴了。

近日,#美團單車宣布漲價#的消息更是引發網友們廣泛讨論!

共享單車到底是怎麼收費的呀(共享單車又漲價)1

共享單車的初衷是解決出行的“最後一公裡”難題,将便利送到城市居民腳下;

如今,這一腳越來越貴不說,騎車找半天,還車再找幾百米,車子掃一輛破一輛,服務服務跟不上,共享單車還好意思漲價?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大部分人ofo的押金都沒退回來吧.....

短短數年,幾度風雨。共享單車是個有故事的“同學”,經曆過大風大浪,也目睹了你來我往。

猶記得,共享單車最火爆的時候,兩大巨頭摩拜和ofo小黃車瓜分市場。不過後來,ofo小黃車倒下,摩拜也賣身給美團,兩者都留下一地雞毛,ofo更是成了名副其實的前車之鑒!

如果共享單車價格比公交車甚至打車還貴,那麼共享單車存在的意義是健身吧?

共享單車漲價後,你還會騎嗎?

近日,話題#美團單車宣布漲價#登上熱搜!

共享單車到底是怎麼收費的呀(共享單車又漲價)2

8月5日晚間,美團單車宣布,由于硬件和運維成本的增加,2022年8月10日23時起,美團單車騎行暢騎卡無折扣價将進行如下調整:

7天卡無折扣價調整為15元;30天卡無折扣價調整為35元;90天卡無折扣價調整為90元。

乍看之下也不算太貴,可你要知道,這三檔騎行卡目前價格分别為,10元、25元、60元。

共享單車到底是怎麼收費的呀(共享單車又漲價)3

不得不說,天下苦共享單車久矣!

這些年以來,共享單車價越漲越高,優惠卻越來越少,以緻于共享單車的每一次價格調整,都引發網友廣泛熱議:

“比公交還貴,這麼熱的天我還騎車?人家公交車可是帶空調的”、“我還是自己買輛吧”‍、“再漲就隻坐得起公交車了”、“這個月月卡還有十五天到期,入手小電驢勢在必行”……很多網友甚至直言共享單車,進入新一輪割韭菜階段。

共享單車到底是怎麼收費的呀(共享單車又漲價)4

值得一提的是,美團單車并不是這兩年來首個宣布漲價的共享單車平台,早在去年3月,哈啰單車就因為在上海率先漲價被多方讨論。此外,沈陽、長沙、佛山、綿陽、珠海等多地單次騎行也已漲價。

目前,滴滴青桔7天、30天、90天卡無折扣價分别為10元、25元、75元;哈啰出行的定價較高,三檔無折扣價分别為15元、35元、90元。不過,各家基本都提供優惠折扣,例如哈啰出行折後實際價格優惠約一半。

共享單車優惠越來越少,騎行價格一直在攀升。有網友算了一筆賬,對比公交出行,騎16分鐘共享單車花費2.5元,比2元錢的公交還要貴。

短短數年,幾度風雨。共享經濟經曆了大風大浪,共享市場目睹了你來我往,共享單車也曾是個有故事的“同學”!

2015年起,中國共享經濟風起雲湧,共享單車數百家企業展開燒錢大戰;2016年9月,摩拜和ofo相繼進入市場時,經過一輪激烈的價格厮殺,摩拜、ofo雙雄稱霸,共享單車價格定格到了0.5元/半小時。

而美團單車脫胎于共享單車補貼大戰之後。2018年4月,美團以27億美元總對價全資收購摩拜,後将摩拜更名美團單車,以美團APP作為唯一入口。

補貼大戰結束後,随着後續其他車型的推出,共享單車的價格調整為1元/小時;2019年,國内共享單車昔日兩大巨頭,摩拜單車被美團收購,ofo則遭遇資金危機,共享單車市場慘烈洗牌。

洗牌之後,共享單車市場進入穩定發展階段,共享單車的價格卻一直在上漲:

各家品牌先是調漲了一波價格,由原來的1元騎行起步價,相繼進入1.5元/半小時的騎行時代。如今從市場平均水平看,一小時收費4.5元已成普遍現象。

對于此次漲價原因,美團單車在公告中提到為“硬件和運維成本增加”,而此前哈啰單車的漲價原因則為“運維人力投入和産品折舊成本增長”。

共享單車到底是怎麼收費的呀(共享單車又漲價)5

這也就意味着,經過早期的燒錢搶市場階段後,共享單車如今進入理性競争階段,而随着上遊成本和運維成本的提高,漲價就成了高懸共享單車之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流量獲客,不計成本,共享單車也是細分業态裡的一面鏡子。

互聯網巨頭進入,開啟燒錢推廣模式,一種應用或者一種服務才能真正進入普通大衆視野。

單車是随處可見的影子。中國的不少公司,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未上市的初創公司,經常試圖超越對手,為追求市場主導和産業領導地位,犧牲短期利潤以獲得用戶流量。

可成也燒錢,敗也燒錢,已經敗退的前車打不起消耗戰,更意味着單車經濟這塊蛋糕,即便是擁有較大體量的互聯網巨頭,也無法僅憑砸下巨資而奠定勝局。

共享單車到底是怎麼收費的呀(共享單車又漲價)6

現存的共享三巨頭靠的就是雄厚的資金鍊支撐,退押金事件更是直接暴露共享單車的運營弊端。

在發展初期,維系大多共享單車企業命脈的,一方面是融資資本不斷投入,讓企業有錢“燒”。另一方面就是企業依靠押金模式形成了資金池。而随着共享單車企業相繼進入免押騎行時代,後者幾乎已經退場。

看看如今“三足鼎立”的品牌,都有一個共同點——背後有實力雄厚的企業做“靠山”。摩拜單車被美團收購,哈啰出行大股東為螞蟻集團子公司,青桔單車由四輪出行巨頭滴滴推出。

對于互聯網巨頭,共享單車業務更大的意義在于引流,而不是作為重要營收來源。不過,賺取收益“回血”,始終是共享單車企業的經營目标。整體來看,漲價是無法回避的趨勢。

共享單車,是解決了出行“最後一公裡”的難題,但因此也衍生了不少問題,背後的經營之困,更是繞不開的夢魇。

哈啰出行曾在招股書中披露财務數據,2018年至2020年,營收分别為21.14億元、48.23億元、60.44億元。淨虧損分别為22.08億元、15.04億元、11.34億元。而共享兩輪車業務是哈啰出行的主要營收來源;摩拜單車2018年至2020年累計虧損接近50億元;滴滴2021年财報顯示,青桔共享單車被劃分進300億的“其他業務”的虧損中。

主營政府端有樁公共自行車業務的共享單車第一股永安行年報顯示,2021年,公司實現營收8.73億元,同比增長0.04%;歸母淨利潤為4384.44萬元,同比大幅下降91.13%,俨然是其2017年上市以來業績最差的一年。今年一季度,永安行業績繼續下滑,營業收入為1.7億元,同比下降15.88%;歸母淨利潤1237萬元,同比下降57.33%。

和網約車、共享充電寶漲價邏輯類似,任何一個行業經過了教育用戶階段後都會迎來一個理性的階段,這樣這個商業軌道才能盈利,任何一個新經濟模式都要經曆這樣一個過程,漲價也就成了企業盈利的一個最直接的手段。

實際上,随着教育用戶和“燒錢搶市場”階段的結束,“共享系品牌”漲價早已成為這兩年的熱門話題。

以共享充電寶為例,大部分充電寶最初收費标準是1元1小時,後來一路漲價至4元1小時。另外,共享充電寶的24小時封頂價也從早先的20元上漲到了40元,一度被網友吐槽為“割韭菜”。

中國自行車協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自行車上遊原材料價格同比上漲超10%,原材料上漲的壓力正在從自行車制造企業向下遊傳導,共享單車首當其沖。

成本越高,利潤越低,舍棄了“押金”收入這塊大蛋糕,再疊加本次上遊原材料成本的變化,漲價或許是共享單車們“不得不”的選擇;

如何在早年燒錢、低價攬客帶來的消費慣性之下,平衡合理運營價格與市場反饋,也許将成為共享單車長期面臨的難題。

你有多久沒騎共享單車了呢?

參考資料:

《突然宣布漲價!很多人都在用》,中國基金報

《美團單車宣布:騎行卡漲價!》,每日經濟新聞

《共享單車又漲價了?美團宣布騎行卡漲價,最高漲幅50%》,e公司

《美團單車宣布漲價背後:自行車和共享單車企業冰火兩重天》,成都商報

《共享單車又漲價?美團單車暢騎卡最高漲30元,網友直言:再漲隻能坐公交》,上觀新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汽車资讯推荐

热门汽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