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
一項特别細微的零成本産業開始在農村盛行,
搞這項産業的基本是老年人,
而且需要足夠好的腳上功夫,
究竟是什麼産業?
早上六點半,四川樂山市五通橋區新雲鄉新雲村的戴明華就準備出發了:“撿菌子就像打牌一樣,有瘾嘛,想去撿點。”
原來,這個項目就是撿鬥雞菇,今年60多歲的戴明華每年五月到十月都在山上轉悠,幾乎每天都有搞頭。戴明華說,鬥雞菇的生長 都是環境說了算,一般下面都會是白蟻巢穴,所以,墳頭的鬥雞菇最漂亮。
“鬥雞菇”是什麼?
名稱因地而異,廣東稱雞枞,潮汕稱雞肉菇,台灣和福建叫雞肉絲菇,福建還稱雞腳菇和桐菇。
生長于白蟻巢穴之上。夏季雨水季節。
分為白、黃、黑、三種,黑色的相對味道香一些。
據目前所知,食用菇類中有營腐生、寄生與共生等三大類,其中以營共生者在人工栽培上較為困難。
一般所謂共生者,是指一種食用菇之菌絲,需與另一種活的植物根部結合一起,營共同生活才能長出菇體者,如松茸、松露等之類。雞肉絲菇之共生對象是動物中的白蟻,而卻非如一般營共生的植物根部。
并不是每一趟都能夠有所收獲,撿“鬥雞菇”也是有技巧的,而王世全正是村裡撿“鬥雞菇”的創始人。
今年已經60多歲了,據傳,隻要他想撿,上山就必須有收獲。他幾乎每天淩晨1、2點就要上山,趕在别人上山之前掃蕩一空。
撿“鬥雞菇”,撿出一套房
王世全告訴記者:“我小時候愛逮筍子蟲,就這樣愛撿的,但是那個時候撿來不值錢,賣四角錢一斤,有時候三角錢一斤都賣了。”但從九幾年開始就一路上漲,從幾毛錢到十幾元錢一斤,後來每年都在漲,一直漲到四五十、六七十,去年價格甚至賣到了一百五十元。
如今,王世全每天最多能撿十多斤,根據鬥雞菇的質量和時節,平均每斤銷售價格在八十元,一天他最多賺八百元錢,5個月的采挖期,他有兩萬多元的收入,這房子都是王世全撿回來的。“整個這房子,家具,不管是啥子都是賣鬥雞菇的錢置辦的,房子還是撿鬥雞菇撿來湊的。”
來源:齊魯晚報、都市現場、樂山台、杭州交通91.8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