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素有“紅白喜事”的說法,将葬禮同婚禮提高到了一個高度,可見葬禮在農村也是被非常重視的。有錢的大戶人家,不僅婚禮辦得排場,葬禮同樣不含糊,一些家庭甚至更重視葬禮,動辄十幾桌,上百桌的宴席,給人一種很孝敬老人的感覺。正常情況下農民對婚禮的關注度要高于葬禮,所以婚禮上的細節多數朋友都了解,其實葬禮上的細節也特别多,作為80後應該了解一些葬禮上的“術語”,以免出錯惹怒老人。
一、燒七。指的是農民對死去親屬的一種思念,也就是在人去世之後每隔7天為一個七,在這一天農民都要燒錢給去世的人,以表示對去世親人的思念。現在在農村這種習俗已經被簡化了,以前一般要燒的七七,然後再等着燒周年,現在很多地方都隻燒到五七就等着燒周年了。讀者朋友,你們那現在是燒到幾七?
二、圓墳。死去親屬的墳墓在我們看來就跟他的房子一樣,自然是越大越好,所以在這一天去世老人的子女都會去墳地圓墳,而且是墳圓的越大越好。
三、燒倒頭紙。老人去世後,躺卧的位置要求頭朝外,腳朝裡,然後在床前放一個“甕盆”,家人在燒紙的時候都在這個甕盆裡面燒。
四、養孝。在以前要求親人去世的頭七天内,孝子是不能下澡、理發以及吃肉等。有的地區甚至要求燒7内不能做洗澡等事情,并以此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五、入殓。在以前土葬的時候,農村老人去世入殓就是入棺,現在随着火花的推廣,基本已經沒有了入殓一說。入殓的時候要注意,有的地方是煮水餃,有的地方是煮面條,但是需要注意不管是水餃還是面條都不能熟,必須要求半生不熟的。
六、扯孝布,拉桌單。農村一般家庭關系都比較複雜,而且人很多,為了區别來掉唁的人同死者的關系,都會佩戴不同的孝帽和孝衣。而且主人為了感謝前來吊唁的人,都會擺席,擺得越多說明主人或者死者生前的人際關系越好,也就越排場。
七、擺路祭。這算是葬禮的最後一步,一般在農村村頭,死者有幾個兒子就擺幾道路祭,擺完後或者送去火葬場或者拉到墓地就要下葬了。
八、開土。指的是去世老人挖墳地,開始的時候其他人是不能動的,需要等到其兒子挖足三下之後其他親戚朋友才能繼續挖下去,以表示對死者的尊重。
農民朋友,你們那有這些規矩嗎?不了解的一定要記住,免得犯錯遷怒老人就不好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