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畫作品《三顧茅廬》
本期關注: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傳統美術——南陽烙畫
無筆無墨,不用任何顔料,僅需一支烙筆,便可在竹木、宣紙或絲絹上創作出人物山水、花鳥蟲魚等各種各樣的烙畫作品,這便是被稱為“世界藝林一絕”的南陽烙畫。
南陽烙畫是南陽人耳熟能詳的南陽三寶“烙畫、玉器、出師表”之一。一支鐵筆,在勾、擦、點、烘中,以豐富的層次和色調展示出南陽烙畫獨特的藝術風格。2021年6月10日,南陽烙畫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南陽烙畫,這張南陽乃至河南的文化名片,見證了南陽的發展變化。
以火為墨 世界藝林一絕
南陽市烙畫廠位于卧龍崗下,進入一樓大廳仿佛置身于烙畫的海洋,美麗的烙畫作品挂滿展廳,不同材質的精美烙畫,古樸典雅,精美絕倫,令人驚歎。
鐵筆生花
“南陽烙畫是中國烙畫的代表流派,起源于西漢,鼎盛于明清,發展于現代。”市烙畫廠工會主席朱健峰說起烙畫如數家珍,南陽烙畫最初稱南陽烙花,發源并長期傳承于南陽,在世代傳承中,尤其是改革開放後以南陽為源頭,逐漸傳播到了省内外部分地區,深受人們的贊賞和喜愛,很多作品被國内外博物館作為珍品收藏,被譽為世界藝林一絕。
師徒傳承 烙畫技藝代代傳
一人、一桌、一盆綠植,再加上一支烙筆,在市烙畫廠二樓創意工作室裡,烙畫藝人們在潛心創作,雖沒有筆墨飄香,卻有丹青溢彩,令人神往。
烙畫藝人聚目凝神,手中一支烙筆,手臂輕盈舞動,在創作中把握火候、力度,在裝裱過的畫卷上,兩隻孔雀形神兼備。
盧合語(左)在指導創作
“我這一輩子算是和烙畫結下了不解之緣,連愛人都是通過烙畫相知相愛的。”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南陽烙畫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盧合語這樣說道,今年60歲的他對烙畫有着濃厚的情感。
“烙畫是火的藝術,根據炭化原理,以高溫烙具在可炭化材料上勾勒烘燙,達到近似中國畫墨分五色的筆墨效果。”盧合語告訴記者,從構圖、選材到起烙樣、烘燙……烙畫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更具有工匠性,需要藝人“慢工出細活”。
講解優秀作品
“師徒傳承是當前南陽烙畫的主要傳承方式,至今已有六代傳承人。”除了自己創作外,盧合語還肩負着把烙畫技藝傳承下去的使命。
專心創作
作為“南陽烙畫”第六代代表性傳承人,馬靜徽永遠不會忘記2015年,她第一次來到市烙畫廠看到烙畫作品時内心感受到的震撼。“從以前握的鉛筆、粉筆到現在的烙筆,一開始還真有點不适應。”馬靜徽笑着說,多虧了盧合語等老藝人不厭其煩,手把手耐心指導。
講好故事 烙下時代之影
南陽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南陽烙畫是人駕馭火、利用火的典型範例,體現民衆的創造力和審美追求,豐富了中國火文化;南陽烙畫繼承了中國傳統繪畫風格,并形成獨特的藝術表現語言,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
李哲創作的椴木闆烙畫《南水北調渠首》
在時代發展中,南陽烙畫以文化為魂,緊扣時代發展,向世人展現南陽的巨大變化。從獻禮黨的百年華誕到南水北調、從疫情防控到抗洪救災……“南陽烙畫作品緊跟時代潮流,創作了一大批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作品。”國家級非遺南陽烙畫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市烙畫廠廠長李哲說。
河山壯麗,鐵筆繪就。相信在一代又一代南陽烙畫藝人的發展傳承中,南陽烙畫一定會講好南陽故事,烙下時代之影。
識别二維碼 觀看視頻
文/圖 全媒體記者 李金玺 周夢
編輯:王冕 審核:黃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