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争鳴現實意義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争鳴現實意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6 15:52:52

春秋時代,是中國早期學術發達興旺的時代。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1. 當時貴族的繁衍,庶孽降為平民,原有貴族互相傳授學術,随之傳入民間,因此民間學術大興,智慧日啟。
  2. 其次,春秋時期已經進入鐵器時代,鐵器有助于改善文字書寫工具,書寫文字的工作越來越便利。古代學術,個人經驗,以及思想言行等,此時都可以記錄在書中。故而春秋戰國時代,自古流傳的口授學術,變得可以書寫傳授。
  3. 孔子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盜比於我老彭",就是此類事情的證明。其他各家的學術,從内容來看,都有引述古人的事迹,道理也與此類同。不過在他們寫定之際,難免加入自己的見解,成一家之言。所以在春秋戰國時代,百家并作,各守師門,互相辯駁。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争鳴現實意義(考察春秋戰國時代)1

學術的興旺,促進了文化進步;因此對于當時的政治和軍事,産生了巨大影響。如法家之學說,就是春秋戰國時代各國政治改革的動力;兵家之學說,促進各國軍事進步;縱橫家之學說,符合當時外交需要;而儒家之學說,有助于當時的教育。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争鳴現實意義(考察春秋戰國時代)2

現将主要學說介紹如下:

法家之學

順應當時社會變革的要求,首創者為管仲。管仲生時,西周淪亡,王室衰微,戎狄南侵,荊楚北漸,各國諸侯篡弑不斷,人欲橫流,紀綱廢弛,舊有的封建制度已經崩潰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管仲為齊國相,提出禮義廉恥為立國之四維;但是管仲并不片面的要求人做到禮義廉恥,他說“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仲遵太公利民便俗的古訓,興工商漁盬[gǔ]。一方面明法整紀,一方面改革内政軍令以強軍資,北征山戎,南抑荊蠻,舉衰振頹,所以齊桓公能九合諸侯,為諸侯之霸主。

管仲不但是法家創始人,也是有學問有作為的政治家。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争鳴現實意義(考察春秋戰國時代)3

後世的法家代表有鄭國的子産,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韓國的申不害、韓非,秦國的商鞅。最終商鞅改革了秦國的政治,使得秦國吞并六國,結束了上古以來部落氏族與封建割據的局面。

兵家之學

源于兵家用兵的經驗。我國曆史上自黃帝以來,都是以武力平定中原,功業顯赫。

周代有設有大司馬的官職,專管軍政。姜太公在齊國口授兵法,被司馬穰苴記錄在書上,稱為司馬兵法。司馬遷評價其“闳廓深遠,雖三代征伐,未能竟其義,如其文也,若夫穰苴,區區為小國行師,何暇及《司馬兵法》之揖讓乎?”。司馬遷的意思是說司馬穰苴所寫的是古代流傳下來的兵家學術,而非司馬穰苴一人之學術。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争鳴現實意義(考察春秋戰國時代)4

後世學到太公兵法學術的還有孫武、孫膑、吳起等人。孫武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吳起著作有《吳子兵法》,傳于世,與兵聖孫武并稱“孫吳”。

縱橫家之學

太公以謀略起家助周室推翻殷商,孫武得其遺意,首重伐謀伐交,由此發展成了縱橫家之學。

其實春秋初期,管仲以“尊王攘夷”為政治口号,團結中原諸侯而孤立楚國,已經具備了外交戰的雛形,曰不戰而屈人之兵。

縱橫家之學,至戰國時期而盛行,奇謀百出。張儀、魏冉、範雎、呂不韋等反複使用縱橫之術,幫助秦國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偉業。

儒家之學

儒家之學,承襲于周公。周公治周,在推翻商朝的軍事結束之後,當時中原地廣人稀,而中央周

王室權威顯赫,封建制度嚴密,井田制度分配均勻,故而着重于禮教典章于制度。孔子孟子繼承了周公的學術,成為儒家的二聖。

不過到了春秋時代,西周被犬戎所滅,周平王倉皇東奔,如喪家之犬,王室威信衰敗,之後又接連庸主,所以中原地區成了無政府的狀态,諸侯的紛争不可避免。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争鳴現實意義(考察春秋戰國時代)5

諸侯為求自保,不得不富國強兵,而禮樂制度不是當務之急。正如孟子所說“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所以儒家之學在春秋戰國時期不受重視。但是儒家重道德、崇仁義、勵忠孝、正是非,為中國人立下了道德準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