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到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認為不孝有三種,具體又哪三種,無後為大,又是什麼意思呢?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 ,是孟子評論舜的婚姻時說的,原文是:“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對于“不教有三,無後為大”近代出現兩種不同的争議:
一、“三”為三種,“後”為子嗣、後代。
首先看不孝有三,孟子的原話中并沒有說明另外的兩種不孝是什麼。到了東漢,趙岐在《十三經注》中闡述了他個人對孟子這段話的理解:“于禮有不孝者三,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換成現代的解釋: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一不教;父母年老,自己卻慵懶而不思進取,沒能力奉養父母,這是二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三不孝。這個解釋是中國自古通行的權威解釋。
二、“三”為虛數,“後”為“後代的責任”
後代學者認為孟子整句話的前半部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定論,而“三”隻是個虛數,是很多的意思,後半部分“舜不告而婚,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是孟子用舜的婚姻來舉的例子。 意思是:“舜結婚的時候沒有告訴父母,這是沒有盡到一個後輩的責任,君子認為舜娶妻雖然盡了忠,但還是應該告訴父母。”
所以現代有學者,傾向于将“後”理解為“盡後代的責任”與前半部分相連接整句話的意思是:“不孝有很多種,沒有盡到做後輩的責任,就是最大的不孝,舜娶妻的時候沒有告訴父母,這是沒有盡到一個後輩的責任,君子認為舜娶了妻,雖然盡了忠,但還是應該告知父母。”但這一解釋尚無具體的學術性定論。大多數的文獻還是傾向于第一種解釋。
對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比較認同哪一種說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