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字伯施,浙江餘姚人,唐代詩人、書法家,堪稱大家。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出身于名門望族。先後在隋朝和唐朝兩個朝代任過官職。唐太宗嘗稱其有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譽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享年八十一歲。其著名代表詩作就是那首享譽千古的《蟬》。
今天複習虞世南的《蟬》,原文如下: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首詩的大意是:蟬兒端居在高大蕭疏的梧桐樹之上,悠然自得地垂着狀如冠纓的觸須,自由自在地飲着上天賜予的清露。同時,發出清脆響亮的蟬鳴聲,蟬聲回蕩在樹林之間,久久不斷。蟬兒總是栖息在高處的樹枝之上,足以傲視群蟲,所以叫聲自然而然地會傳的很遠很遠。一切都是本性使然,并不是憑借秋風的力量。
虞世南這首《蟬》是一首五言古詩,是首托物寓意的詩。這首詩的突出特點就是采用比興手法,以蟬自喻,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着他自己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巧妙地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全詩簡練傳神,比興巧妙,以秋蟬高潔傲世的品格自況,耐人尋味。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兩句既是這首詩“點睛”之筆,是詩評人常說的詩眼,也是廣為傳誦的經典名句。這裡尤其強調“居高”自能緻遠,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憑借權勢地位或者他人幫助,自能聲名遠揚。由此可見,不斷地加強自身的修養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2021年11月27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