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微信消息可以看到已讀和沒讀嘛

微信消息可以看到已讀和沒讀嘛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14 10:45:55

張小龍說,微信消息不做“已讀”和“未讀”的功能,是因為要給人撒謊的機會,這才符合人性,真的對嗎?

微信消息可以看到已讀和沒讀嘛(微信消息沒有已讀)1

關于這個問題……對,也不對。

撒謊的确是人性,但是難道想知道對方是否已經查看了消息不是人性嗎?

而查看消息後的舉動更是引發人的好奇:是否回複,是否及時回複,為什麼這個時候回複……這些都能反應出對方的态度,這種好奇同樣是人性。

所以我認為張小龍隻說了上半句,下半句應該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即不滿足想知道對方是否已經查看了消息的人性,也不得罪撒謊的人性,用戶才會留存,才是最符合微信的利益。

這兩種人性奇妙就奇妙在:他們是普遍的,且往往是同一個人都具有的,你有時候既想撒謊,有時候又想要知道對方是否查看了消息,它們相互轉換,就像我們是發送者也是接收者。

這個功能改善了發送者的體驗,但是可能會給接收者強大的回複壓力,相比較于戳破撒謊對于社交關系的傷害,改善體驗的那部分并沒有很好的彌補這部分傷害,微信是照顧整個社交關系,權衡利弊,這個功能也不能做。

這也很符合張小龍對于“上帝視角”的著名觀點——産品經理要站在上帝視角上,制定出最基本的規則,最基本的才是最有包容性的、最有生命力的。

但是為什麼淘寶就有這個功能呢?

換句話說,聊天消息的“已讀”和“未讀”狀态在什麼情況下該做呢?

這是一個典型的功能分析,遇到這種分析,我們應該如何用産品思維入手呢?

第一步:結構性思維

很多人遇到這種問題,不自覺地就從定位、場景、産品理念、用戶體驗等很多個角度來分析了,其實這就是結構性思維。結構性思維就是需要從不同角度,全面、透徹的看待一個問題。

但是結構性思維隻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全面分析後,知道是哪些因素應該占據主導地位。比如說上文說的微信這個功能,沒有與它的商業目标發生矛盾,那麼最核心點就是體驗了,最主要就是從體驗的角度出發。但是淘寶就不一樣了。

淘寶是電子商務,其核心目标是促成交易。所有的功能都是為了這個最重要的目的服務。

聊天是發生在買家與賣家之間的,他們雖然是有社交屬性,但是社交的目的主要也是為了買賣,所以買賣大于社交。凡是能夠促成交易的,都需要考慮。這個功能實際上最主要就是提升了溝通效率,買家知道消息狀态,不幹等,繼續逛,有利降低了買家幹等引發的焦慮,這種焦慮有可能會降低買家繼續了解下去或者購買的欲望,不利于促成交易。這本質是什麼?

本質就是服務,平台協助賣家服務好買家。

這裡就用到了本源思維,本源思維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為什麼運用本源思維呢?

因為往往沒有所謂好功能和壞功能,隻有合适的功能,功能總是有好處也有壞處,幫助我們做出選擇的,就是本源思維。本源思維往往涉及到兩個核心點:定位 場景。

第二步:本源思維:定位 場景

我們先來看看兩個網友,對于微信消息為什麼沒有“已讀”和“未讀”功能的優質回答:

回答1: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對于社交産品的IM功能,是有接收者和發送者2種人群,每個社交産品的傾向性是不一樣的,我記得陌陌是有“已讀/未讀”區分的,意在前期促進信息的産出,因此,會更偏向于發送者的體驗。

而微信,在滿足雙方基本通信需求的基礎上,是更傾向于接收者的體驗的,而非發送者。

因此,微信對于接收者,有了”對方正在輸入…..“這樣的狀态提示,告訴接收者:請不要着急,對方正在回複你,以此增強接收者的期望值。

而對于”已讀/未讀“這樣的功能,顯然是傾向于改善發送者的體驗的,讓發送者更直觀感覺到我的信息是否得到反饋。

假如增加這樣的功能,一定會降低接收者的體驗。

同時,微信作為熟人間社交,“已讀/未讀”這樣的功能不是沒有用,而是對于大部分用戶,這樣的反饋是毫無價值的:對于熟人而言,對方回複我了,肯定就是已讀,對方沒有回複,可能就是沒看到或就是不想回。而至于深層原因,作為熟人,我沒必要知道的那麼明白。

回答2:微信做的是熟人社交,裡面的好友大多數都是熟悉的,試想想你上司給你發信息,你看了你又不回,會不會引起麻煩?

張小龍說過:如果我們針對需求一個人去滿足,你可能獲取了這部分用戶,但是得罪了另外一部分用戶,最後可能迫于社交的壓力,流失掉相當一部分用戶。

我們先暫時不用理會觀點是否全部正确,實際上他們兩個都用到了最基本的定位 場景分析,即這個産品是在什麼場景下,通過什麼方式,解決什麼用戶的什麼需求。

無論微信發展的多大,它的核心功能仍然是基于熟人社交的即時通訊工具。

微信的聊天功能,解決的是熟人社交的即時通訊。即時通訊滿足了,關注點就是熟人社交了。明确了這個場景和定位,将相關方找出來,這裡的相關方就是發送者和接收者兩個。

分析這個功能對于發送者和接收者的體驗,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這個功能會改善發送者體驗,但是降低回複者體驗,如何抉擇呢?

這個時候就從平台的産品目标出發,它的産品目标決定了它鼓勵什麼。微信要優先照顧的是它的熟人社交關系,這個功能如果隻是單純改善了發送者體驗,那麼可以做,但是在改善發送者體驗的同時,它有可能降低回複者的體驗,這是可能會破壞微信的社交關系的,所以幹脆不做。

實質上,越是高級的産品經理做決策最重要的依據往往是本源思維,就像張小龍在闡述為什麼不做這個功能時隻說了要給人撒謊、符合人性這個原因,實際上用的就是本源思維。要記住,重點可能有很多,核心往往隻有一個。

多看、多學、多思考。現在,該你思考了。

練習發散思維

微博一開始為什麼有這個功能,現在為什麼又取消了?

本文由 @狼與哈士奇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