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學開始,就在學習古詩詞。從“鋤禾日當午”到“松下問童子”,從“蓬頭稚子學垂綸”到“飛流直下三千尺”,詩詞給我以美的詩意。
今天,回首過去,小的時候朗朗上口的6首詩詞,你記得幾首呢?
01
《詠鵝》唐代:駱賓王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詠鵝》相傳是駱賓王在七歲時寫的一首詩,這是一首詠物詩。詩的第一句連用三個“鵝’字,這種反複詠唱方法的使用,表達了詩人對鵝的熱愛,增強了感情上的效果。
第二句寫鵝鳴叫的神态,給人以聲聲入耳之感。鵝的聲音高亢嘹亮,一個“曲”字,把鵝伸長脖子,而且仰頭彎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長鳴的形象寫得十分生動。這句先寫所見,再寫所聽,極有層次。
02
《憫農二首》唐代: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并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
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03
《古朗月行》唐代:李白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凄怆摧心肝。這首詩,大概是李白針對當時朝政黑暗而發的。
詩人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通過豐富的想象,神話傳說的巧妙加工,以及強烈的抒情,構成瑰麗神奇而含意深蘊的藝術形象。全詩文辭如行雲流水,富有魅力,發人深思,體現出李白詩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風格。
04
《風》唐代:李峤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這首詩的妙處在于寫風,全詩除詩名外,卻不見風字,也沒有直接描寫風之外部形态與外顯特點,而是通過外物在風的作用下原質或原态的改變去表現風之柔情與強悍。可見詩人對物态常識的熟知與了然。
在這種生活常識的支撐下,詩人熟練地通過外物的形變來顯發風之特點,以間接描寫來表現風的種種情态,讓人真切感受風的溫存與魅力。
05
《畫》唐代:王維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此詩描寫的是自然景物,贊歎的卻是一幅畫。前兩句寫其山色分明,流水無聲;後兩句描述其花開四季,鳥不怕人。四句詩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鳥圖。全詩對仗工整,尤其是詩中多組反義詞的運用,使其節奏清晰,平仄分明,韻味十足,讀着琅琅上口。
06
《江南》兩漢:佚名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是一首與勞動相結合的情歌。詩歌的開頭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江南景緻。
詩中沒有一字直接寫人,但是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卻 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如臨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氣,領略到采蓮人内心的歡樂。
07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川,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全詩寥寥二十餘字,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尤以最後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歌詞大氣磅礴,粗犷雄放,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千百年來成為婦孺皆知的名句。
08
《登鹳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詩明白如畫。末一句的“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更是成為小時候的名言警句,我們小心翼翼地把它抄在本子上,激勵着自己。
漫畫作者:豐子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