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王其華作品欣賞?臨莫高窟第五十七窟(初唐)——觀音菩薩像(油畫),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敦煌王其華作品欣賞?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臨莫高窟第五十七窟(初唐)——觀音菩薩像(油畫)
55.2×39.4厘米 1978年 靳尚誼
敦煌之夢——千手觀音(國畫)
189×137l厘米 2003年 唐勇力
近日,一場引人注目的敦煌藝術盛宴在京城有着“小江南”之稱的南池子美術館拉開帷幕。細雨潇潇,在一池碧水中央,“供養菩薩”手執鮮花,以飄逸彩綢演繹西域舞蹈;衣袂飄飄的吟遊詩人,在舒緩悠遠的樂聲中叩問“敦煌何有”……這場主題為“飛沙”的沉浸式敦煌樂舞将敦煌的萬千氣象一一展開。
事實上,吟詠誦唱、造型複原與飛天樂舞的展示環節是作為“我與敦煌——靳尚誼、唐勇力繪畫展”的動态展覽部分呈現給觀衆的,景觀與視覺、聽覺所形成的文化碰撞、交融給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沉浸式展覽由全國政協書畫室支持,北京靳尚誼藝術基金會主辦,敦煌研究院、南池子美術館協辦,以架上繪畫與敦煌樂舞劇場兩部分進行綜合立體展示。
敦煌藝術之偉大與光彩令一代代中國美術家心馳神往,他們以各自特有的方式,汲取敦煌藝術中民族文化的精神給養,書寫“我與敦煌”的故事。本次展覽以油畫家靳尚誼和國畫家唐勇力的個案為研究對象,試圖梳理出兩位藝術家各自的創作與敦煌壁畫間的學術線索,展示當代中國藝術家對于時代的思考,暨回歸傳統、探索出承上啟下的藝術創新之路。
美術館的一層展廳搭建出1978年靳尚誼進入敦煌石窟内創作寫生作品的場景,展示了藝術家于敦煌寫生的6幅油畫作品。觀衆在欣賞油畫原作的同時,亦可參照洞窟壁畫的照片和文字介紹以及藝術家在當年寫生時留存下來的曆史文獻資料,去身臨其境地體驗和想象藝術家的創作過程,探尋中國古典藝術的形象和視覺符号如何在源自西方的油畫媒介中被表現和傳承。
在臨摹敦煌壁畫時,靳尚誼采用了與傳統中國畫研習者完全不同的方法,舍棄傳統的線描臨摹,而是用自己熟悉的油畫語言表現敦煌獨特的色彩、造型與構成關系。在《臨莫高窟第五十七窟(初唐)——觀音菩薩像》作品與原作的對比中可以看到,靳尚誼不僅把這尊菩薩的神情動态臨摹得惟妙惟肖,還利用油畫這種媒介善于寫實刻畫的特點,将壁畫右下方因年代久遠保護不當而産生的顔色變化以及牆壁剝落的情況如實地寫生下來。《臨莫高窟第二二〇窟(初唐)——供養菩薩像》作品臨摹自敦煌莫高窟第二二〇窟的主室北壁,為初唐時期根據《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創作的巨型壁畫,主題為七身藥師佛,展現出規模宏大的舞樂場景,被譽為敦煌壁畫中最美妙的樂舞圖之一。在壁畫的中間部分,有四位身形嬌小的供養菩薩盤腿坐于燈樓前,靳尚誼對左起第二位進行了臨摹。畫面中這身供養菩薩的着裝與大部分中國古代壁畫中的人物風格相去甚遠,飄逸的絲帶、華麗的耳墜和手镯融入了西域的元素。靳尚誼在臨摹時主觀地将此前複雜的背景處理成平整的色塊,使得肖像畫的層次豐富,形象更加突出。
談到在敦煌寫生的經曆,靳尚誼說:“敦煌的壁畫形式是中國繪畫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對于我來說,這些研究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因為中國人學習西方油畫,很自然地要逐漸追求中國文化在油畫中的表現。在壁畫學習研究中,我創作的一些作品用到了佛像壁畫的元素,比如我用永樂宮壁畫和法海寺壁畫作為人物畫的背景,體現出我研究中華傳統文化如何在中國油畫中得到體現的過程,我學這些是為了我的油畫發展和新的探索需要。”
二層展廳延續了一層的設計思路,将敦煌洞窟中代表性的元素還原在展廳牆面的肌理和空間造型之中,為觀衆打造出與作品相應的夢境一般的氛圍感受。唐勇力《敦煌之夢》系列中的 20件作品展示其中,觀衆可以通過畫面中當代人物形象找到些許與自我和當下的聯系。
從上世紀80年代第一次走進敦煌,唐勇力就對千年前創作佛教壁畫的畫工們精湛的技藝驚歎不已,之後數年間,他多次到訪敦煌,深入研究不同時期的壁畫,嘗試在創作中借鑒、挪用、再現敦煌壁畫的元素,并用現代人的眼光去重新審視傳統。展廳中呈現的《敦煌之夢——大唐盛世》采用了衆多源自唐朝繪畫的人物、建築、動物等形象,表現馬球賽的宏大場面和唐朝繁榮發展的盛況。藝術家還借用盛唐時期敦煌壁畫中《說法圖》的樣式,在畫面上方中央位置加設了一塊“屏幕”,其中正“放映”着馬球隊亮相時的特寫鏡頭,為畫面增添了現代氣息。作品《敦煌之夢——千手觀音》在背景處理上,采用白描形式,将千手千眼的圖示充滿整個畫面,形成一種從視覺中心向四周發散的形式美感,畫面前景則以小女孩的形象為主體。在唐勇力看來,小女孩即是佛的化身,白色則象征純淨與聖潔。整幅作品立意新穎,大量的線條運用形成有意味的形式,是《敦煌之夢》系列作品中最為特别的一幅。
《敦煌之夢》系列作品中所描繪的母親、少女、老人等形象,看似是構築了一場超越時空的相遇,更像是在虔誠的宗教信仰和現代人的精神追求之間搭起一座橋梁,在筆墨間将它們滲透、交融。“置身于莫高窟的我被璀璨的壁畫形象震撼了,大自然與千年歲月賦予的豐富變化而神秘的肌理美令我驚歎不已,使我有一種強烈的沖動,要把在壁畫中發現的更多神奇的因素融入我的作品中。脫落法和虛染法的繪畫技巧便是我通過敦煌壁畫探索出的成果。”唐勇力還指出,寫實、變形誇張、裝飾、肌理和構成等多種形式手法的探索折射出新時期以來不斷變化的藝術思潮,但是貫穿着一條主線——“工筆畫的寫意性”和“寫意性工筆畫”的藝術觀念。傳承創新,為的是開拓工筆人物畫向現代不斷發展的新空間。
如果說,1000多年前,敦煌的藝術家吸收、融合來自西方的繪畫、雕塑、建築元素,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敦煌石窟藝術。那麼,當代的中國藝術家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似乎與古代敦煌的藝術家非常相似,如何汲取世界藝術的精華與創新能量為我所用,創造出不愧于偉大時代的新藝術,在展覽總策劃甯強看來,靳尚誼和唐勇力,一個油畫家和一個國畫家,分别從自己專業創作的角度為當下藝術家提供了思考和實踐的路徑。學習敦煌、研究敦煌、借鑒敦煌、弘揚敦煌,中國當代美術繁榮昌盛的曆史根源和強盛底氣,也許正在于此。(李亦奕)
來源: 中國文化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