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如此清晰
說起李浩東,隻要是五一班的同學大家一定不陌生。在同學心中他一定是一個壞學生。愛打架、愛罵人、愛惹事生非……永遠做在講台旁邊,或經常站在辦公室和走廊裡。每次寫檢查、罰本都有他,作業沒交也有他。 每天中午放學,他都要和同學幹上一架,經過我的仔細觀察,我發現:原來,李浩東打架,都是有點傷心,而現在李浩東給别人打架,都不帶不高興的,臉上充滿了笑容,是微笑着打架的。原來,老師拉他,他才出去,而現在,老師說他一聲,他就馬上自動出去;也不知道老師發現了沒有。
絕望如此請晰啊!
絕望的依靠
很長很長的一段日子,每次遇到需要獨立面對的事情時,内心深處總是特别的絕望,總渴望有外力的援助,雖然每次的渴望都隻是虛無飄渺的泡沫。但還是希望有這種力量成為堅實的後盾,成為自己絕望中的依靠。
最終的事情還是獨立支撐去做好了,完成了,但那種絕望的情緒仍然會在心中徘徊,久久不去。這就是内心深處的逃避現實的想法在作祟。
是個充滿着矛盾的人啊,總也不希望自己能有什麼擔當,卻經常性的站在台前,一次又一次的去完成着所謂的展現。從來沒有哪一次即使别人眼裡認為很精彩的成功令我忘乎所以,自己始終是那個孤獨的逃避現實的人,隻是近來變得安然一些,淡定一些……
絕望的北極熊
今天,我想給大家講的不是笑話,而是一個讓我流淚的故事。媽媽告訴我一隻北極熊爸爸在北極熊媽媽千辛萬苦生完寶寶之後,竟殘忍的吃了這個還未來得及喂寶寶一口奶的媽媽。這是為什麼呢?原來,由于溫室效應,全球氣候變暖,遊泳好手北極熊經常遊幾十千米也找不到可以休息的冰。往往淹死在冰冷的海水裡,隻好選擇上岸尋找食物。但怎可能找到魚兒呢,實在是餓的不行了,竟殘忍的吃起同類來。
聽到這裡,我流下了眼淚,同學們,我們快快行動起來吧,制止全球變暖,從我們自身做起。下一次,我再把媽媽告訴我的方法寫給大家。
讀了《從絕望找到希望》有感
出生在美國的海倫,在她一歲零七個月時,因為一場猩紅熱産生的高燒使她失明、失聰,接着,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
讀到這裡我真的為海倫感到難過,也很同情她。
但海倫卻不服輸,她慢慢開始用其它的感官來感受這個世界了。後來,海倫憑着頑強的毅力,學會了盲文,學會了說話,甚至還學會了五六種外國語言。海倫還以優異的成績從哈佛大學畢業。
盡管命運之神奪走了海倫的視力和聽力,但她卻用勤奮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緊緊扼住了命運的咽喉。
海倫的精神真值得我學習,同時也使我懂得了:隻要心中有希望,具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跨越障礙,超越自己。
讀了《沒有絕望的處境》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一本《沒有絕望的處境》這本書,主要内容講的是:有一片與世隔絕的平原,大部分被洪水侵襲,平原上有一塊唯一的島嶼 ,被一群獅子占領着。成年雌獅薩多,是一位部落“王後”,在薩多生下卡勃和湯波這對兒女後,因身體比較虛弱,被頭領趕了出去 ,因為頭領不喜歡虛弱的獅子。薩多帶領着兩個孩子艱苦的生活着,每天饑一頓,飽一頓。就這樣把兩個孩子慢慢養大,開始教它們 捕獵,遊泳,潛水等技巧。孩子們非常認真的學會了這些技巧,然後每天都能夠打到獵物回家,一家人開開心心坐在一塊享用,就這樣它們一家過的非常和睦,非常快樂。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要勇敢去面對,隻要你努力了,隻要自己勤奮,隻要堅持,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
美夢後的絕望—— 《凡卡》續寫
過了一個鐘頭,他懷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夢裡看見一鋪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爺爺,搭拉着兩條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邊走來走去,搖着尾巴……
美夢也過了一個鐘頭,凡卡醒了,隻見老闆和老闆糧怒氣沖沖地看着他,老闆操着一根木棒就打起來,打得凡卡皮開肉綻,嘴裡還不住地罵着:“你吃了熊心豹子膽了,竟然在睡覺。不錯啊,知道偷懶了,敢戲弄我了,開始學壞了啊。”老闆的聲音提高了八度。
頓時,老闆娘的“火山”也噴發了,揪着凡卡的頭發,拿皮帶揍着骨瘦如柴、弱不禁風的凡卡,凡卡昏倒了。
第二天,他好不容易才醒過來,拿髒手背揉揉傷口,傷口像刀割了一樣。凡卡傷心地哭了,哭得那麼傷心,就是石頭也會被他感動的。
在下午,凡卡在店裡洗碗外,其他的夥計都在門外曬太陽。過了一會兒,隻見夥計們都跑了進來,手裡高舉着一個信封:“凡卡,你的信來了!”凡卡放下碗正要去搶那封信,其中一個夥計說:“你先替我們去打酒,回來了再還給你。”凡卡提上酒瓶,以最快的速度沖向酒館,沒想到半路上遇見了老闆娘,“你這畜牲,昨晚偷用墨水,今天又去酒館打酒,你簡直無法無天了!”說着,将凡卡一腳踹在地上,凡卡“撲通”一聲摔了下去,酒瓶打碎了,玻璃渣紮進腿裡,鑽心的痛。等他回到鞋匠家,夥計們早就散了,他打開那個信封,才發現裡面是空的。他悲痛欲絕,淚水侵透了衣袖。
第三天清晨,老闆又看見凡卡遲遲不起,便沖到過道裡,用手把他的頭發一抓,用力一扯,凡卡驚叫着,醒了。老闆狠狠地瞪着凡卡,凡卡既害怕又擔心,今天老闆并沒有打他,但他今天的三餐被取消了,凡卡雙眼含着淚水,無奈地開始工作,餓了一天的小凡卡,好容易才熬到夜晚,凡卡回到過道裡,心想:郵差該把信送給爺爺了吧!我受不了了,上帝啊!
信寄出去的後的每一天,凡卡都在靠着這種信念來在這個可怕的地方生存着,無論多苦,無論多累,他始終沒有放棄一絲希望。他堅持着,努力着,等待着爺爺的到來。他越幹越努力,但是老闆和老闆娘依舊打他、揍他,還有夥計也時不時欺負他,好似他是個别人用來發洩的物品。凡卡多想哭,多想逃走,可是當他想到爺爺會來接他的時候,他就擦幹眼淚,鼓起勇氣,繼續下去。
十幾天過去了,爺爺還是沒有來接凡卡。凡卡很擔心,跑了出去,
突然,凡卡對面飛來一輛馬車,凡卡沒注意,頓時倒在了血泊之中。“籲——”馬車停了下來。原來是喝得醉醺醺的郵差駕着馬車撞到了凡卡,郵差非但不下馬車救凡卡,而是輕蔑地對凡卡說:“窮小子,撞死活該!寫封信——不貼郵票,不寫收信人地址,誰給你寄!”說完,便用手一撕,再一撕,再撕,再撕……手一揚,風一吹,凡卡給爺爺寫的信變成千萬隻蝴蝶,漫天飛舞……凡卡用剩下的最後一口氣,輕輕地叫了一聲:“爺——爺……”用剩下的最後一點力氣,撿了一張碎片,放在胸前,慢慢地死去了……
太陽升起來了,柔和的陽光照在凡卡瘦小的身子上,他嘴唇發白,嘴角卻挂着一絲微笑:他可能在想,爺爺一定會來接他脫離苦海的……
永不絕望
人,應該在希望中栖居。但是,為什麼我們總是習慣站到施惡者一邊去想集中營能做些什麼呢?我認為人應該思考的是自己要做什麼,而不是逆境要做什麼。或許,這才是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給予觀衆的最大收獲。“有一種鳥是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閃着自由的光輝。”一個熱愛自由與幸福的人,一個把自己的一生當做遠大前程的人,應該始終如一地有一種“關不住”的精神,為那自由的春色,在人生的逆境之中,勇敢地“紅杏出牆”,關心自我實現,追逐自己的命運。勇敢的人,應當對罪惡視而不見。
在索爾仁尼琴筆下,有一種出牆者是“堅定的逃跑者”。
“堅定不移的逃跑者!”索爾仁尼琴寫道,“這是指那些堅信人不能住在籠子裡的人,而且對這個信念一分鐘也未曾動搖過的人。這種人,不管讓他去當個有吃有喝的監獄雜役,把他放在會計科或文教科,還是安排在面包房幹活,他都始終想着逃跑。這是那些從被關起來那天起就日夜思念逃跑、夢寐以求逃跑的人。這是鐵了心決不妥協的人,而且是使自己的一切行動都服從于逃跑計劃的人。這樣的人在集中營裡沒有一天是随随便便度過的,不管哪一天,他要麼是在準備逃跑,要麼正在逃跑,或者就是被抓住了,被打得半死躺在勞改營監獄裡。”
真正的逃跑者永遠在路上,而且永不絕望。
論及永不絕望,我們就不得不提到心理學家馬丁?塞裡格曼的一個實驗。
在這個著名的實驗中,塞裡格曼先生把狗分為兩組,一組為實驗組,一組為對照組。
第一程序:實驗者把實驗組的狗放進一個籠子裡,在這個籠子,狗将無處可逃。籠子裡面有電擊裝置,給狗施加電擊,電擊的強度能夠引起狗的痛苦,但不會傷害狗的身體。實驗者發現,狗在一開始被電擊時,拼命掙紮,想逃出籠子,但經過再三的努力,發覺無能為力,便基本上放棄掙紮了。
第二程序:實驗員把這隻狗放進另一個籠子,該籠子由兩部分構成,中間用隔闆隔開,隔闆的高度是狗可以輕易跳過去的。隔闆的一邊有電擊,另一邊沒有電擊。當把經過前面實驗的狗放進這個籠子時,實驗者發現,除了短暫的驚恐外,實驗狗一直卧在地上,接受電擊的痛苦,在這個原本容易逃脫的環境中,實驗狗連試一下的意願都沒有了。
然而,有趣的是,當實驗員将對照組中的狗,即那些沒有經過第一個程序實驗的狗直接放進後一個籠子裡,卻發現它們都能逃脫電擊之苦,輕而易舉地從有電擊的一側跳到沒有電擊的另一側。
塞裡格曼将這種絕望稱為“習得性無助”。由此可知,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絕望,不過是一種積習,它更多來自過去,而不是明天,甚至也不是現在;它隻緣于我們疲憊的内心,而非完全因為環境。所以,樂觀的人會說“沒有絕望的處境,隻有絕望的人”;郝思嘉會說“畢竟,明天是一個嶄新的日子”。
盤旋在肖申克監獄上空的《費加羅的婚禮》樂曲,猶如沾在飛鳥羽毛上的光輝,它之所以讓我們感動不已,因為那一刻我們相信,即使身處獄中,囚徒仍可以積極生活,就像《美麗人生》裡跟孩子做遊戲的意大利父親基多一樣。自由,何等驚心動魄!而希望,對于一個人的生活來說又是何等重要,它讓囚徒可以随時随地抵抗阿倫特筆下的“庸常的邪惡”,讓他們不被絕望體制化,不像實驗狗一樣趴在地上,在遭受數次挫折之後,從此懶得動彈,任憑電擊。對于安迪來說,肖申克監獄隻是他生命中的一站,隻有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人。即使像基多那樣不幸身死,我們又有什麼可悲歎的呢?他積極生活,是集中營裡真正的主人。
唯有自由思想,才能使我們不必依仗權勢。
馬斯洛在《洞察未來》中寫道,就算是面對死亡,每個人仍然擁有自由意志。“精神病學家布蘭特?貝特海姆和維克多?弗蘭克爾的回憶錄都證實,即使在納粹集中營裡,一個人仍然可以很好地做自己的事情,或者即便過得非常糟糕,一個人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尊嚴或者完全相反。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一個人仍然可以有發揮最大能力或根本不能發揮能力兩種狀态。即使處在死亡的邊緣,一個人仍然可以成為積極主動的人,或者是軟弱無助、牢騷滿腹的小卒。”馬斯洛将幸福區别于淺薄的享樂主義。在他看來,痛苦同樣是快樂的源泉,因為在我們經受的痛苦裡面,同樣凝聚着我們全部的人格力量。由此出發,我們說,幸福不過是一個人完善自我、保持心性自由與精神獨立時的額外所得。
所以我想對那些正在努力或試圖改變自己或時代命運的人說,不要在意周遭對你做了什麼,關鍵是你自己在做什麼。你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做什麼,而不是逆境對你做什麼。換句話說,當我們操心積極生活多于操心那不如意的環境,也許才更有意義呢!
好了,我現在來回答我前面提給大家的問題——“集中營是用來做什麼的?”不瞞諸位,我早先有個答案——“集中營是用來逃跑的”。當然,如果你願意,也可說“集中營是用來摧毀的”“用來挖地道的”,或像《美麗人生》一樣,是“用來做遊戲的”。其實,這些答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談到集中營有什麼用處時,要和那些渴望自由、積極生活的人站在一邊。
論怎樣絕望,都要保持一份信念
信念和希望是生命的維系,這個世界上,隻要你始終存有一份堅定的信念,那麼就沒有人能夠使你倒下。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信念,引領自己創造奇迹。
一隊人馬在渺無人煙的沙漠中跋涉,他們已經在沙漠中走了很久。太陽熱辣辣的,随身帶的水已經不多了,他們随時都會有生命危險。最後,大家都走不動了。
這時候,領隊的老者從背上解下一隻水桶,對大家說:“現在隻剩這一桶水了,我們要等到最後一刻再喝,不然大家都會沒命的。”
他們繼續着艱難的行程,那桶水成了他們唯一的希望,看着沉甸甸的水桶,每個人心中都有了一種對生命的渴望。但天氣太炎熱了,有的人實在支撐不住了。“老伯,讓我喝口水吧。”一個小夥子乞求着。“不行,這水要等到最艱難的時候才能喝,你現在還可以堅持一下。”老者生氣地說。就這樣,他堅決地回絕每一個想喝水的人。
一個黃昏,大家發現老者不見了,隻有那隻水桶孤零零地立在前面的沙漠裡,沙地上寫着一行字:“我不行了,你們帶上這桶水走吧,要記住,在走出沙漠之前,誰也不能喝這桶水,這是我最後的命令。”
大家抑制着内心的巨大悲痛,繼續出發了,那隻沉甸甸的水桶在每個人手裡依次傳遞着,但誰也舍不得打開喝一口,因為他們明白這是老者用自己的生命換來的。
終于,大家頑強地穿越了茫茫沙漠。他們喜極而泣,這時想到了老者留下的那桶水,打開桶蓋,裡面流出的卻是沙子。
哈佛告訴學生:信念和希望是生命的維系。很多時候,打敗自己的不是外部環境,而是自己。隻要一息尚存,就要追求,就要奮鬥。無論你的處境是多麼的絕望,也要在心底保持一份信念。因為信念能使人釋放出幾近神奇的力量。隻要信念還在,隻要希望永存,命運終會讓步。
15世紀中葉的一個夏天,航海家哥倫布從海地島海域向西班牙勝利返航。
船隊剛離開海地島不久,天氣驟然變得十分惡劣。天空布滿烏雲,遠方電閃雷鳴,巨大的風暴從遠方的海上向船隊撲來。這是哥倫布在航海中遭遇的最大的一次風暴,有幾艘船已經被海浪打翻了。船長沉重地告訴哥倫布說:“我們将永遠不能踏上陸地了。”
哥倫布知道,或許就要船毀人亡了,他對船長說:“我們可以消失,但資料一定要留給人類。”哥倫布鑽進瘋狂颠簸的船艙裡,迅速地把最為珍貴的資料縮寫在幾頁紙上,卷好塞進一個玻璃瓶裡并加以密封後,将玻璃瓶抛進了波濤洶湧的茫茫大海。
“有一天,這些資料一定會漂到西班牙的海灘上!”哥倫布自信而肯定地說。“絕不可能,”船長說,“它可能會葬身魚腹,也可能被海浪擊碎,或許會深埋海底。”
哥倫布自信地說:“或許一年兩年,也許幾個世紀,但它一定會漂到西班牙去,這是我的信念。上帝絕不會辜負生命堅持的信念。”
幸運的是,哥倫布和他的大部分船隻在這次空前的海上風暴裡死裡逃生。回到西班牙後,哥倫布和船長不停地派人尋找那個漂流瓶,但直到哥倫布離開這個世界時,漂流瓶也沒有找到。
直到1856年,大海終于把那個漂流瓶沖到了西班牙的比斯開灣,而此時,距哥倫布遭遇的那場海上風暴,已經過去了3個多世紀。
從中可見,信念是人生奇迹的萌發點,有了它,一切都有可能。信念,是所有成功人士心中屹立不倒的旗幟,有了它,一切奇迹都會出現。信念在人的精神世界裡是挑大梁的支柱,沒有它,一個人的精神大廈就極有可能會坍塌。信念是力量的源泉,是勝利的基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