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中彭波飾演的楚懷王
《芈月傳》中曹征飾演的楚懷王
《思美人》中喬振宇扮演的楚懷王
提起楚懷王,近來至少有三部影視作品中都出現了他,最近挺忙的哈。不過看看上面三位扮演者有什麼趕腳呢?前兩位是不是一看就讓人覺得十足的昏君派頭,聯系到曆史上屈原的悲慘命運,這角選得似乎相當到位;至于最後這位有沒有讓大家覺得:這是不是走錯片場了?其實這都是犯了以貌取人的毛病——賢明之君就一定玉樹臨風?昏庸之君就一定其貌不揚?不過仔細論起來楚懷王究竟是不是一個昏庸之君呢?
在楚懷王繼位之前楚國自楚肅王開始經過近60年的休養生息,之後又經曆楚悼王時代的吳起變法,到楚威王時代楚國的勢力不僅直推泗水之上,更擴張到長江中下遊與江淮地區。楚威王死後繼位的就是楚懷王,此時楚國國勢達到頂峰,與先後崛起的齊秦并列為三大強國,楚國成了當時戰國七雄乃至是全球疆域最遼闊、物産最豐富、人口最衆多、軍隊最強盛的國家。
楚懷王繼位早期任用昭陽、靳尚、上官大夫、昭睢、莊蹻、唐昧、屈原、昭滑、陳轸、蘇代、田忌、公孫衍等人,楚國一度人才濟濟,國勢大盛。楚懷王和唐昧積極變法,恢複了楚悼王、吳起時期的許多法令,調整楚國矛盾重重的各種利益集團的力量對比,抑制楚國的貴族集團。
這時的楚懷王不僅積極改革強國,同時也關心民生疾苦并因此給後世留下了“雪中送炭”這一典故:話說某年冬天到處下起了鵝毛大雪,天寒地凍。楚懷王叫人在宮殿裡點上爐火,燒得旺旺的,又穿上厚厚的皮大襖,還是覺得身上發冷,直打寒戰。突然他沉思了一會兒,想起了他的臣民們:我把爐火點得這麼大,身上還穿着這麼厚的皮襖,竟然仍然很冷,那我的子民們既沒有爐火烤,又沒有皮襖穿,豈不是更冷得難以忍受?這時的楚懷王心情非常之好,也顯得非常慷慨,于是頒下旨令:給全國的貧苦百姓和遊客送去取暖的煤炭。人們在得到君主送來的燃料後很是高興,也非常感動,十分感激楚懷王,都稱贊他是位好國王。這就是“雪中送炭”典故的最初由來。
楚威王時代殺死了越王無疆,到楚懷王時代越國已徹底陷入内亂之中無法自拔,早已不複勾踐時代的霸主的形象。楚懷王乘機攻滅越國,設郡江東。随着越國的覆滅,楚國疆域由長江中遊的兩湖、安徽、江西等地拓境至江東地區,獲得了長江出海口。楚國利用這一地緣優勢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與西亞、南亞的一些國家進行經濟交流,這從側面印證了“世界第一大國”之說。楚王為了便于商貿,楚國特地為商隊鑄造了用于免稅的金節,隻要出示金節,一律免征關稅。節用青銅鑄成,上有銘文曰:“得其金節則勿征”,“不得金節則征”。從享受國家免稅的優待看,楚國已牢牢把商業控制在官府手中了。
楚懷王時代和西邊的秦國、東邊的齊國一同強勢崛起,而戰國初期的老霸主魏國卻日益衰弱。公元前323年楚國打着送魏公子高返回魏國的旗号,派大司馬昭陽帶兵攻入魏國,在襄陵大破魏國軍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奪取了魏國的八座城池。
楚懷王十年(公元前319年)魏惠王見楚懷王已壓倒齊國,便與韓宣惠王迅速倒向楚國,表示魏國一直是跟随楚國的,秦國的強迫不能使魏國脫離楚國,勸楚懷王伐秦。楚懷王在壓倒齊、魏兩個大國後,本來就有意打擊日漸強大的秦國,楚懷王任用公孫衍代表自己為總聯絡人,組織合縱攻秦。公孫衍是魏人,從楚入魏,與魏惠王商議攻秦大計。魏惠王罷免魏相張儀,任命公孫衍為新的魏相,并驅逐張儀回秦。在公孫衍的穿梭下,楚、齊、趙、魏、韓、燕、義渠很快就形成了七國合縱攻伐秦國的局面。公元前318年韓、趙、魏、燕等國公推楚懷王為縱長,從東西兩個方向攻秦。楚懷王聲名大噪,俨然成為魏惠王之後的又一位霸主。但由于列國各有異心,合縱為秦所破。這時的天下形成了齊、楚、秦三大勢力,而齊、楚間形成了聯盟。公元前313年齊楚聯軍攻取秦的曲沃,斬斷了秦東出的觸角。
楚懷王在位期間正值魏國霸業衰落,楚國獨強的一元政治向群雄并起的多元政治轉變時期,國際間的鬥争十分激烈。楚懷王先後與戰國時期的名君魏惠王、齊威王、秦惠王、趙武靈王、燕昭王、秦武王、秦昭王、齊闵王鬥法,鄰國衆多的楚國經常成為各國合縱運動的打擊目标,在國際鬥争中的處境異常複雜艱難。楚懷王趁秦惠王重創齊國,秦國又因秦武王暴斃發生内亂之際,全力滅掉了當時的第二号大國越國,使楚國一下子變成了令人畏懼的巨無霸,對中原國家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引起了秦、齊、韓、魏的恐慌。
可楚國的國力發展至此也就算達到頂峰了,接下來就不可逆轉地走向沒落。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楚懷王和後世的唐明皇倒有幾分相似——唐明皇一手開創了開元盛世,卻又導緻了安史之亂,大唐王朝自此由盛轉衰;楚懷王一手将楚國打造成當時全世界疆域最遼闊、物産最豐富、人口最衆多、軍隊最強盛的國家,可在他執政後期倒真是和《大秦帝國》和《芈月傳》中的形象越發接近了,那頂昏君帽子最終還是戴在了他的頭上,那麼這一切是怎麼變成這樣的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