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0多年前,西漢著名外交家、探險家張骞奉漢武帝之命,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不僅加強了西漢與西域地區的文化經濟往來,對西漢及後世的對外開放亦産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張骞因功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司馬遷稱贊張骞出使西域為“鑿空”,意為“開通大道”,張骞被後世譽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
陝西漢中城固縣張骞紀念館 張利軍 攝
張骞,陝西漢中城固人,逝世後,歸葬故裡。2014年6月,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遺産大會表決通過,張骞墓成功列入“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城固縣張骞紀念館,正是依托張骞墓而建的一處陵園式人文景觀。
張骞紀念館仿漢阙樓 張利軍 攝
張骞紀念館是由著名建築大師張錦秋設計,紀念館大門前,一幅鎏金楹聯映入眼簾:“探險促交融諸邦始列大宛傳,鑿通開絲路千秋高揚博望魂。”拾級而上,一座仿漢阙樓顯得古樸而厚重,阙門兩側懸挂着這樣一幅對聯:“漢武帝北征匈奴廣募賢能興王業古今無二主,博望侯西訪月氏智克奇險鑿絲路中外第一人”。兩幅楹聯精準地歌頌了博望侯張骞建立的奇功偉績。
在張骞紀念館的衆多展覽資料裡,《張骞出行圖》尤其引人注目,這幅畫作實際上是根據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内壁畫臨摹的。
張骞第67代後裔張利軍介紹,《張骞出行圖》共有5個故事情節和畫面,為初唐時期繪制,是最早的一幅關于張骞出使西域的畫作。
張骞雕像 張利軍 攝
楚漢時期,匈奴冒頓單于乘機大肆擴張,遊牧于河西走廊的月氏民族被迫西遷,匈奴控制了中國東北部、北部和西部廣大地區。
西漢初年,冒頓單于征服西域,以西域作為軍事上的據點和經濟上的依托,經常騷擾和掠奪中原居民。
西漢王朝在同匈奴鬥争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連通西域的重要性。漢武帝即位後,從匈奴俘虜的口中得知西遷的大月氏與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漢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夾攻匈奴。
張骞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登上了曆史舞台。
張骞墓 張利軍 攝
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張骞率領100多名随行人員,以匈奴人堂邑父為向導,從隴西出發前往西域。自月氏人西遷後,河西走廊已完全為匈奴人所控制。張骞一行剛出隴西,就被匈奴騎兵抓獲。
匈奴軍臣單于得知張骞欲出使月氏後,對張骞說:“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張骞一行被軟禁起來。
匈奴單于為了軟化、拉攏張骞,使用了各種手段,但張骞“不辱君命”“持漢節不失” 。
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張骞趁匈奴的監視有所放松,帶領随從逃出了匈奴人的控制區。他們穿戈壁、過雪原,經車師(今吐魯番西北)、焉耆、庫車、疏勒等地,翻越蔥嶺,最後到達大宛(今烏茲别克斯坦費爾幹納盆地)。
庫車是古代龜茲語,意為“龜茲人的城”,乃絲綢之路重鎮 楊文遠 攝
這是一次極為艱苦的行程。茫茫戈壁,熱浪滾滾,巍巍蔥嶺,冰雪皚皚,沿途人煙稀少,水源奇缺。張骞一行人風餐露宿,嘗盡艱辛,不少随從葬身黃沙、冰窟,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大宛國王早就聽說漢朝的強大富庶,遂派人将張骞等人送到康居(今烏茲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康居王知道來意後,又遣人将他們送至大月氏。張骞如願到達目的地,但征服了大夏國并在此安居樂業的月氏人已無意向匈奴複仇。張骞在大月氏逗留一年多,随訪了周邊城邦,用盡了各種方法,一直未能說服月氏與漢朝聯盟,遂決定回國。
漢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張骞動身返回。為了避開匈奴控制地,張骞計劃改道從莎車(今新疆莎車縣),經于阗(今和田)、鄯善(今若羌),通過青海羌人地區後歸漢。但他事先并不知道,羌人此時也已被匈奴控制,張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騎兵所俘。
庫車銅廠河沿途,曾經的絲路古道。楊文遠 攝
漢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部因為争奪王位發生了内亂,張骞趁機和堂邑父逃回長安。
張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共曆13年,出發時是一百多人,回到長安時僅剩下兩人。
這次西域之行,雖然與大月氏結盟的目的并未達到,但張骞對廣闊的西域進行了實地探查研究,并将見聞給漢武帝做了詳細報告。漢王朝對蔥嶺東西諸邦、中亞、西亞以至安息、印度諸國的位置、特産、人口、城市兵力等,都有了準确的了解,這些内容後來被司馬遷收錄于《史記·大宛列傳》中。
張骞出使,使得中原的影響力第一次直達蔥嶺以西,至此之後,西域與中原的聯系日益密切,中國在西域的盟友體系開始建立,進而中國同中亞、西亞,以至于南亞的直接交往逐漸增多。
河西走廊張掖扁都口,古絲綢之路要道。王振武 攝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王朝已奪取河西走廊,早已暢通與西域的交通。漢武帝任命張骞為中郎将,率300多名随員,攜帶大量珍寶、絲綢以及牛羊等,第二次出使西域。這次十分順利,到烏孫國後,張骞還派随員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國,從此,漢朝與西域各國正式建立了友好關系。
通過張骞鑿空,一條貫穿中亞、聯結歐洲及北非的絲路幹線暢通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序幕拉開了。
烏魯木齊二道橋巴紮絲綢之路步行街 楊文遠 攝
往來于這條大道上的,有不惜勞頓之苦的商隊,有矢志傳教的僧侶,有出使友邦的各國使節,有保障交通暢順的将士,也有往來穿梭的文學家、藝術家。
在張骞以後的漫長曆史時期内,這條絲路要道,荟萃印度、波斯、希臘和中國文化,成為一條引人注目的世界性文化紐帶。
張骞不曾意識到,他架設了一座絲綢之路經濟文化交流的金橋。
張骞更不曾意識到,他開辟了一個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偉大時代。
自此以後,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連綿不斷。
中國精美絕倫的絲綢、瓷器、茶葉等,踏着張骞的足迹,西出陽關,源源西進,西方的皮毛、瓜果、香料等則紛至東來。
陽關烽燧 王承棟 攝
伴随着絲路古道上佛教文化的傳入,中亞的風俗習慣、服飾器物對中華文化乃至社會生活帶來了新鮮内容。
西方的文學、醫學、天文、音樂、美術甚至生活習俗等文化因子,成為壯大中華文化的涓涓細流。漢武帝時代的大音樂家李延年“因胡曲更适聲二十八解”,異域的箜篌、琵琶等樂器與中原音樂融為一體。
烏魯木齊二道橋巴紮内,店主正在向客人展示樂器。楊文遠 攝
希臘、羅馬式圖案和中國式圖案的表現技法相結合,共同體現在漢代的毛織品上。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在《西域考古記》中寫道:“一塊地毯殘片,很奇怪地反映着中國同西方美術混合的影響”。
此外,漢代的石雕畫像、建築裝飾,也多有借鑒西方的藝術表現手法。
在這條絲路通道上,漢武帝、帖木兒、亞曆山大、屋大維、李世民等,一個個虎踞龍盤,運籌帷幄。
在這條絲路通道上,班超、甘英、法顯、玄奘、鸠摩羅什、慧超、耶律楚材、馬可波羅等人東來西去,實現着他們的人生夢想。
在這條通道上,中華文明、印度文明、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碰撞交融,異彩紛呈。
在這條通道上,世界文明爆發出了震撼寰宇的巨響,放射出光耀人類的火花。
著名史學家翦伯贊評價道:“張骞在公元前127年發現西域,其對于當時中國人的刺激,就像後來1492年哥倫布之發現美洲對于歐洲人的刺激是一樣的。”
著名學者沈福偉在其所著《中西文化交流史》一書中,這樣評價張骞鑿空之功:“漢代西域交通的暢通,和張骞不顧艱險,再接再厲的鑿空精神是不能分開的,他所開通的道路,在他以後的千秋萬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迄今為人稱頌的絲綢之路,從張骞的時代起,就成為中國和向西各國的友誼之路。”
上世紀90年代初,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雲集巴黎,共同探讨人類進入21世紀的走向問題,大會發出宣言:“光明來自東方。人類要進入21世紀,應該回頭看一看2000多年前的中國,去弘揚以張骞為代表的開拓精神。”
圖文來源|鳳凰網甘肅/楊文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