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道德經讀書筆記65章

道德經讀書筆記65章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18 22:09:49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通行本原文: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其無正也。

正複為奇,善複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譯文:

政治清明寬厚,人民便純樸敦厚。

政治嚴酷糾察,人民便狡猾多詐。

災禍中倚藏着幸福;幸福中潛伏着災禍。

誰能知道其變化的界限呢?沒有固定的标準。

正會轉變為邪,善會轉變為惡。

世人看不透這個道理,已經迷惑得太久了。

所以有道的聖人,為人方正而不生硬,銳利而不傷人,直率而不放肆,明亮而不炫耀。

道德經讀書筆記65章(道德經第五十八章讀書筆記-禍兮)1

逐句解釋: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悶悶:昏昧,寬厚的意思。淳淳:淳樸敦厚。

政治上寬厚仁慈,施仁政,那麼民衆自然也會淳樸善良。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察察:嚴酷。缺缺:狡黠。

政治上嚴刑峻法,施苛政,那麼民衆自然也會狡詐虛僞。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禍福相依,好壞相連。災禍中倚藏着幸福;幸福中潛伏着災禍。凡事難有定數,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孰知其極?其無正也。

正:正道,與“奇”對應。

誰知道其中變換的界限和奧秘呢?是沒有固定标準的。

正複為奇,善複為妖。

正的可能會再變成邪的,善的也可能會再變成惡的。事物不斷運動發展,當到達極緻程度時就會對立轉換,所謂“反者道之動”。

人之迷,其日固久。

人們為此感到迷惑,由來已久。按照常人思維,不太容易明白這個道理。怎麼會出現禍福轉換,善惡變化呢?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割:生硬,不自然。廉:棱角。刿:劃傷。耀:明亮得耀眼。

所以有道聖人或統治者,應該保持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尖銳,直率而不放肆,明亮而不刺眼。宇宙的矛盾都是對立轉化的,過于突出事物的某一面就容易走向反面。

心得總結:

本章是老子核心思想的延續,老子核心思想之一是清靜無為,而之所以要保持清靜無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即事物的運行規律是沿着對立面轉換,最後回到原點。人們隻有遵循“道”的這個運行規律,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複為奇,善複為妖。”這是說事物正反會互轉,禍福會相連,沒有一成不變的好,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壞。因此,我們要回歸質樸,保持清靜,守于中。

懂得這個道理,對于領導者來說,做重大決策時要懂得正反兩面思考,聽取各方的意見,充分論證,找到相對的最優解。事物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好或壞,在發展過程中也會正反轉換,因此我們應該時刻保持清醒,不能掉以輕心。對于普通人來講,如果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知道再難的關,也過得去;再苦的活,也幹得完;再醜的人,也有值得欣賞的地方。我們就沒有必要自怨自艾,感歎命運的不公。

事情取得了成功也不值得驕傲,不要妄自尊大,事情失敗了也不要氣餒,不要妄自菲薄。對于遇到挫折或者身處困境的人來說,我們要學會坦然面對,要知道沒有過不去的坎,再大的禍裡面也會潛藏着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一種明白之後的豁達與開朗,有了這個心态,就可以做到“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老子告訴我們做事要适度,做人要外圓内方,外柔内剛。凡事不要逞強,即使自身再強大,再光彩奪目,也要懂得收斂,始終保持低調和謙卑。領導者這麼做,那就能使得天下大治、國泰民安,普通人這麼做就會事事順遂、萬事亨通。

生活是個多面體,也一直在不停地發展變化。禍福相依,正反互轉,明白了這個道理,會使得我們打破思維的局限,領略人生的智慧。老子通過觀察事物的客觀規律悟出了無為而治的道理,我們又從老子的思想中悟到了為人處世的方式和态度。

附帛書版:

道德經讀書筆記65章(道德經第五十八章讀書筆記-禍兮)2

道德經讀書筆記65章(道德經第五十八章讀書筆記-禍兮)3

《論語》、《道德經》逐章解讀,基于當今社會背景,從哲學和科學的角度思考,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不故弄玄虛、不搬弄是非,實事求是、謙卑恭敬,道法如飛、從善如流。

相關文章:

如何理解《道德經》

理解《道德經》電子版

我們學習《道德經》的意義是什麼?

為什麼要學習《道德經》和《論語》等國學經典?

理解《論語》第二篇第3節-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