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菜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美食,北魏時期的農學著作《齊民要術》就詳細記載了腌菜的腌制方法,可見其悠久的曆史底蘊。
酸菜是一種發酵菜,傳統做法是采用陶瓷缸發酵,成品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壇酸菜”。陶瓷缸發酵具有溫度低,發酵時間長的特點,經過二次發酵後酸菜的口感更加入味,堪稱酸菜中的精品。
315曝光“土坑酸菜”傳統的老壇酸菜制作周期更長,占用空間大,發酵容器數量較多,給量化生産帶來了不小的難度。特别是在秋冬兩季,酸菜發酵的能耗變大,這就導緻生産成本擡升,産品的質量也不容易保持穩定。
為了降低生産成本,國内的正規廠家主要從縮短腌制時間、改進發酵容器兩方面入手。一方面,研制出以乳酸菌為主的發酵劑,有效縮短了發酵周期,同時還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長。另一方面,在工廠車間内建設标準化的腌制池,内部容積更大,可以統一發酵,既提高了産量,又使得風味和品質更加均一、穩定。
然而,有些廠商卻唯利是圖,真實的生産内幕令人震驚。今年央視315曝光了湖南華容縣“土坑酸菜”的制作方法:工人穿着拖鞋踩在酸菜上,有人一邊幹活一邊抽煙,煙蒂直接丢棄在酸菜上,完全無視食品衛生。而這些酸菜,有相當一部分都被插旗菜業收購,最終進入了消費者面前的老壇酸菜包。
除了“不衛生”之外,土坑酸菜存在以下三大問題:
防腐劑嚴重超标。脫氫乙酸鈉,護色劑等添加劑超标嚴重,在夏季高溫時期,防腐劑可超标2~10倍。
無二次發酵過程。正宗的統一老壇均采用“老鹵水”二次發酵,酸菜口感更綿長,而土坑酸菜生産周期短,顯然不符合正宗“老壇酸菜”的加工标準。
加工過程“雙标”。湖南插旗菜業工廠内有300個高标準的腌制池,可以自行腌制高質量的酸菜,但這一部分酸菜不供應國内,而是用于出口。至于老壇酸菜包裡的酸菜,則來自于廉價的土坑酸菜,利益受損的終究是國内的消費者。
同樣都是酸菜,為什麼用兩套不同的衛生标準和生産方式呢?
湖南插旗菜業某經理回應:“就是國内的産品,你到了消費者手裡面,裡面有一點樹葉,有一點纖維,頂多罰你1000~2000元,這個如果到國外去了,至少是罰10萬元。”
正宗老壇酸菜怎麼做?老壇酸菜是國内的傳統酸菜制品,目前還沒有國家标準對其做出明确的定義。不過可以确定的是,方便面蔬菜包中的老壇酸菜屬于先腌後泡的類型,并且選用的原料是芥菜(下文中的老壇酸菜特指這種)。
芥菜是十字花科植物,每年3~5月開花,5~6月結果,植株葉片發達,高度30~150cm。我國擁有豐富的芥菜品種,共分為根、莖、葉、薹4個大類共16個變種,栽培面積超過130萬公頃,年産量達5000萬噸以上。其中,用于加工的芥菜就有2000萬噸,産值超過600億元。
傳統的酸菜腌制以小作坊加工為主,分為自然發酵和鹵水發酵兩種,制作方法也是非常簡單,3步就可完成。
1,把芥菜洗幹淨,懸挂晾曬,直至葉片皺縮(注意要保留一定的水分)。
2,對晾好的葉片進行切分處理,分批加入适量的食鹽。加入方法是從底層開始,一層菜葉一層鹽,從低到高食鹽量逐漸增加,這種加鹽方式可促使鹽分被菜葉充分吸收。
3,封蓋,在陶瓷罐内完成厭氧發酵。芥菜自身攜帶有益生菌,經過三個月的脫水上味後,酸菜逐漸入味。有些廠商為提高産量,采用大型的腌菜池或者“土坑”密封腌制,這顯然不屬于傳統做法,成品也不能稱之為老壇酸菜。
國内有些廠家還利用鹵水進行二次發酵。“鹵水”是上一批芥菜發酵後留在壇中的鹽溶液,一次循環使用一個月以上的叫“老鹵水”,含有豐富的益生菌。統一牌老壇酸菜就曾多次發文指出:自家的老壇酸菜就是利用“老鹵水”二次發酵生産的,口感更加鮮美,酸味更加綿長。
腌制老壇酸菜為什麼非要選用芥菜?
國内的葉菜類蔬菜品種繁多,如卷心菜、芹菜、青菜、紫甘藍、菠菜、油麥菜等等。可供選擇的品種那麼多,為啥老壇酸菜所采用的原材料非得是芥菜呢?
首先是和産地有關。芥菜廣泛分布在長江以南,四川、貴州、湖南等省份産量很高,種質資源非常豐富。四川省四大腌菜中的冬菜、榨菜、芽菜、大頭菜都是用芥菜制成,酸菜加工廠靠近芥菜産地,區位優勢明顯。
其次是風味獨特。和其他蔬菜不同,芥菜在腌制發酵後會産生特殊的辛辣味,風味獨特,深受消費者歡迎。其他的芸薹蔬菜因含有2-烯丙基硫苷,降解後會産生苦味,發酵口感不佳,這也是選用芥菜的一個重要原因。
酸菜和榨菜有什麼區别?和酸菜一樣,榨菜也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開胃小菜。國内榨菜的産地主要集中在重慶涪陵和浙江餘姚,因此榨菜可分為涪式榨菜和浙式榨菜兩種。根據行業标準GH/T1011-2007,這兩種榨菜都經過脫水,腌制,壓榨等工藝制成,涪式榨菜是風幹脫水,浙式榨菜則是用鹽脫水,因此在工藝上有所不同。
酸菜和榨菜又有啥區别?
在加工原料上,榨菜選用的品種是莖用芥菜(青菜頭),莖部膨大腫脹,其特點是質地脆嫩,含水量多。酸菜的原料則多采用葉用芥菜,九頭芥、豬血芥、豆腐皮芥、雪裡蕻等都屬于葉用芥菜。
在加工工藝上,榨菜屬于鹽漬菜,口感上鹹而不酸,經過鹽腌後直接熟成;酸菜則屬于發酵菜,蔬菜中的糖類物質被厭氧菌分解成乳酸等産物,因此風味上既鹹又酸,以酸為主。
當然,酸菜和榨菜也有共同點:兩者都是我國的地方名菜,均分布在長江流域,有很強的南方特色。
榨菜産業主要集中在重慶市和浙江省餘姚市,這兩地占據了全國80%以上的種植面積,彼此之間的競争也很激烈。近年來,湖南省常德市的榨菜産業也在快速崛起,年加工量超過35萬噸,緊跟“中國榨菜之鄉”涪陵。
酸菜的産地範圍更廣,主要集中在西南和東北兩大區域。四川酸菜、貴州酸菜、東北酸菜以及雲南的富源酸菜都是國内酸菜中的佼佼者,每個省份的酸菜都有各自的獨特風味,在加工方式上也極具地方特色。
如何保證酸菜的品質?“食品安全大如天”,要保證酸菜類食品的品質,有必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生産企業要提高生産标準,依法查驗供貨者的産品合格證明,嚴格把控衛生質量,保質保量完成生産工序。
二是要完善國家标準,對食品的各項成分指标劃定“基礎紅線”,同時要加強監管與抽查力度,确保食品的衛生安全。
我們以插旗菜業為例。該企業在回收“土坑酸菜”時主要檢測酸度、水分、脆度等指标,而對大腸杆菌等微生物指标不做檢測;在生産過程中,各種防腐劑也不按照規定量添加,超标問題十分嚴重。該企業固然有生産、質檢不達标的漏洞,這背後反映出的“标準缺失”問題也同樣值得深思。
對于不良食品廠家,隻有設定嚴格的“标準”和“規範”,加大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才能真正地把食品安全落到實處。
關于酸菜,目前我國還沒有出台國家标準,隻有地方标準可供借鑒,比如吉林省地方标準:DBS22/025-2014《食品安全地方标準 酸菜》。
該标準對酸菜産品中的微生物、污染物、添加劑、亞硝酸鹽、重金屬等均做出了嚴格限定,在色澤、氣味、組織形态、雜質等方面也有明确要求,為各大生産廠家提供了“最低門檻”,值得借鑒推廣。
要注意的是,該标準在應用範圍上有其局限性——隻适合新鮮白菜和結球甘藍這兩種酸菜制品,這其實是東北酸菜的範疇。
本标準适用于新鮮白菜或結球甘藍經挑選、修整或燙漂、冷卻等工藝後,放入清洗幹淨的發酵容器中,添加食鹽、水等輔料,經封閉、腌制、發酵後制成的具有一定酸味和香氣的蔬菜制品。
所以,這套标準還不能直接用來評價南方老壇酸菜的品質,但至少為酸菜行業的質量管理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四川酸菜、貴州酸菜、雲南富源酸菜也應及時跟上,健全食品安全評價體系,為消費者織密防護網。
對于土坑酸菜事件,您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