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股41家上市銀行半年報披露完畢。
250萬銀行員工上半年的收入薪酬情況,也一并出爐了。
銀行普遍薪酬上漲,30家平均月薪增加,12家下降;
招行員工平均月薪仍有5.5萬元;
而平安銀行由于降幅更大,平均月薪下降超6000元,也還有4.58萬元;
六大國有銀行普遍上漲,不過月薪最高的交行,平均月薪為2.74萬元。
看到這個數字,好多人直呼羨慕。
甚至有人發出讓我們紅盾公司情何以堪的感歎。
那麼,銀行的工資究竟是怎麼樣的?
銀行的薪資待遇=基礎工資 績效 福利。
櫃員的工資
依據員工個人的考核(技能、業務量、理論考試、行齡及營銷崗)定級,基礎工資在3000-6000,績效一個月2000,年終1-2萬,一年下來工資在8-10萬。
客戶經理、理财經理的工資
根據績效考核,基礎工資在2000-15000,績效按季度發放,拉不到存款的,可能績效為負數,但高的可能幾萬、幾十萬都很正常。
後勤的工資
按照年限定級,基礎工資在3000-12000,績效3000-8000,年終獎在2-5萬,年薪12萬-18萬。
剛才說的都是稅前,扣掉五險一金的話,數字會出現一些變化的。
當然,剛才說的是6大銀行員工的工資,比一些城市銀行、股份制銀行,可能要高出30% 以上。
面對公布的數據,銀行人如何看待這次公布的平均月薪?
我咨詢一位在銀行工作的朋友,他說他感覺看到的是謠言,原來他再一次被“平均了”。
銀行員工普遍反映“被平均”、“進了假銀行”,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1.整體薪酬與實際到手有差距。
國有大行,普遍将1/3左右的薪酬以福利的形式發放。
這些福利包括五險一金、年金、工會經費和培訓費用,解約補償、退休福利等,實際到手的不可能有那麼多。
2.地區之間差異較大。
銀行沿海發達地區、境外等機構的薪酬都會高于中西部地區,一二線城市薪酬也高于三四線城市。
3.銀行業務差異導緻收益差異較大。
一些涉及到投行、科技、金融市場的銀行,風險比較高,收益較大,所帶來的人員的工資差異也比較大。
4.工作轉型薪酬差異較大。
原先大量的櫃台人員開始向科技化轉型,所以最終的結果就是表面上來看,這些櫃台人員本身的收入水平是不太高的,但是轉化為科技人員之後,這個收入水平就是相對較高了
銀行不管是六大銀行還是股份制銀行,它們就跟企業一樣,收入靠的主要是經營利潤,利潤的來源主要是傳統中間業務收入(如存貸款的利差收入)和創新衍生産品的中間業務收入(如代理保險、基金、貴金屬、外彙買賣等等的收入)。
普遍反映,銀行的績效卡得比較嚴,不少去了銀行的朋友,總會有一些額外的績效考核業務,比如吸收存款、個人貸款、信用卡推廣以及其他業務,而這些組成了他們績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如果完成不了規定的任務,是會影響到自己的收益的。
而如果我們轉業安置到銀行,或者畢業後直接去銀行,工資并沒有那麼多。
據一位轉業到風筝市某銀行的士官說,他安置前半年都沒發工資,半年後一次性發了,除去保險和兩金,每月到手4500,幹了滿一年後漲了點,每月能有5500,其他績效、年底獎什麼的,要根據完成拉存款任務量去發,多完成了多發,少完成了要扣掉一些。
就像那個轉業到銀行的士官,他說他現在的人脈關系還不行,每年500萬的任務量根本完成不了,最後就是每年要被扣掉一些錢,這也是沒辦法的。
有多大的本事,做多大的業績,賺多少的錢,這就是這些單位的工作特點。
跟國企和央企一樣,基層想要賺錢,主要靠績效業務提成,業務量大了,自然工資就高,而到了中高層開始,才會拿年薪,他們的工資一般都是不錯的,全國各地相對來說到了國企、央企的中高層開始拿年薪以後,都會在當地處于一個相對靠前的收入。
我有一位朋友,他在中部某三線城市,他的媳婦就是某國企的中層,我朋友現在每年工資能拿到14萬,他說他媳婦是他的兩倍。
聽着确實不錯,但是我們也要知道,首先幹到中層就不容易,而且企業都是要靠業務的,隻有有利潤了,你才能跟着賺到錢啊。
所以,與其羨慕某些職業賺錢,你可以讓自己成為其中的一員,但也要接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不能光看賊吃肉,看不到賊挨打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