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冠心病為代表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與死亡率逐年升高。有數據指出,我國現有心梗患者約250萬例,我國每年新發心梗患者60萬例,急性心梗如未能及時采取救治措施,死亡率在30%以上,并呈現年輕化趨勢。提高公衆對這一疾病的認知與重視,普及心梗的規範化救治過程刻不容緩。
記者了解到,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1月20日定為“心梗救治日”以來,這8 年間,兩個“120”:即“出現胸悶胸痛等症狀第一時間撥打120”和“抓緊120分鐘黃金救援時間”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
義診現場,市民進行咨詢
急性心肌梗死究竟該如何防治?11月20日,記者在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内科舉辦的“中國心梗救治日”義診活動現場采訪了相關專家。
“急性心梗是由于心髒的動脈血管(冠狀動脈)突然閉塞,導緻心髒肌肉因缺血缺氧而發生任何大小的心肌壞死,多數患者在發病時表現為急性胸痛、胸悶,大面積心肌梗死将誘發休克,搶救不及時就會導緻死亡。”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李屏告訴記者,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預防和減少心梗發病的重要手段。
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李屏在義診現場指導市民做好自我檢查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堅持低油脂、低鹽的飲食,清淡飲食是保持健康的最重要的一環。同時,日常也要堅持運動,每周至少運動三次,且每次都是超過30分鐘的有氧運動,我們常見的慢走是不行的,如果活動的時間次數多一些會更好,比如說每周運動五到七次。”
此外,情緒波動會引起血管收縮,心率加快,從而使心肌發生缺血、缺氧,誘發心梗。李屏提醒,生活中應避免過度緊張、激動、焦慮等不良情緒,保持平衡的心态。
預防是最好的救治手段,可是急性心梗患者往往病情危重,對這部分患者而言,時間就是生命。研究結果顯示,每延誤30分鐘,一年死亡相對風險增加7.5%。因此,争分奪秒盡早開通梗死動脈是關鍵中的關鍵。
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心血管内科主任李偉在義診現場為前來咨詢的市民解答
記者還在義診現場采訪到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心血管内科主任李偉。李偉表示,“心梗就是跟時間賽跑,發病2小時、6小時,治療效果差異很大。”
“11.20心梗救治日” 的選定就很貼合時間這一關鍵字眼,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後要迅即撥打120,必要時立即實施心肺複蘇和盡早除顫;二是急性心肌梗死搶救的黃金時間為120分鐘,這樣可以大大降低病死率和緻殘率。
據李偉介紹,為了赢得寶貴的搶救時間,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為心梗患者實施了一體化聯合救治方案,也就是将整個救治流程都規範的在急診樓内完成。确診心梗的患者從急診一樓送至急診四樓的導管室進行急診介入手術,術後送至急診三樓心内科CCU進行病情觀察,最大限度的減少了患者的轉運時間。
“國際上,心梗救治有一種判定标準叫D-To-W時間,表示從患者進入醫院大門到血管開通這個時間。D-to-W時間越短,患者愈後越好。目前國際上D-to-W時間标準是90分鐘以内,我們醫院目前已經能達到D-to-W時間控制在50分鐘左右。”李偉說。
現場演示心肺複蘇
義診現場,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醫護人員還設置了“心肺複蘇”體驗環節和免費義診,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不少市民進行了體驗。
現場為市民測量血壓
記者還了解到,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發期,平時更應注意防寒保暖,冬季室溫不應低于18℃,随時注意天氣變化,及時增添衣物。冬季不宜食用過多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盡量做到膳食平衡,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糧等。
此外,入冬前可以做個體檢,尤其是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血脂異常等基礎疾病的患者,可以在秋冬季來臨前做一個全面體檢,調整用藥,防患于未然。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高琴
編輯 郭睆秋
二審 胡銳
三審 劉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