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初中三年必考文言文虛詞解釋

初中三年必考文言文虛詞解釋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9-28 18:18:04

初中三年必考文言文虛詞解釋(初中必考的11個文言文虛詞)1

學習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每個詞的含義,這是我們了解文言文含義的基礎。今天,小七整理出了初中必考的11個文言文必考虛詞,我們一起學習下!

1、之

“之”可以作代詞,多為第三人稱代詞;也可以作動詞,是“到”“往”的意思。“之”

作代詞、動詞時是實詞,這裡隻說明其作虛詞時的用法及意義。“之”為虛詞時常作助詞。

① 結構助詞,譯為“的”。

例如: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②結構助詞,放在主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例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②結構助詞,放在主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例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音節助詞,用來調整章節,無意義,一般不翻譯。

例如:公将鼓之。

久之,日似瞑,意暇甚。

怅恨久之。

④結構助詞,是賓語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

⑤結構助詞,是定語後置的标志。

例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2、以

“以”作動詞時,是“認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 。下面着重講“以”作虛詞時的用法。

(1)介詞

①介紹動作行為産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 、“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因為;後一個“以”表目的,來)

②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 、“按照” 、“依靠”等。

例如: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憑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按照)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依靠)

③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 、“拿” 、“用”等。

例如:屠懼,投以骨。(把)

徐噴以煙(用)

以衾擁覆。(拿)

(2)連詞

①表示目的,相當于現代漢語裡的“來” 。

例如:無從緻書以觀。

屬予作文以記之。

令辱之,以激怒其衆。

殺之以應陳涉。

以光先帝遺德。

②表示結果,可譯作“以緻” 、“因而” 。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傷先帝之明。

③有時相當于連詞“而” ,表修飾。

例如:俯身傾耳以請。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初中三年必考文言文虛詞解釋(初中必考的11個文言文虛詞)2

3、于

"于”為介詞,主要用法有:

①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時間,可譯為“在” 、“從” 。

例如: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在)

子墨子聞之,起于魯。(從)

②表示行為動作所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向” 、“給” 、“對” 、“同” 、“到”等。

例如: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向)

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給)

萬鐘于我何加焉?(對)

③用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可譯為“比”或不譯。

例如: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賢于材人遠矣。

④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

例如:受制于人 。

隻辱于奴隸人之手。

⑤表原因,可譯為“由于” 、“因為” 。

例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4、而

“而”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系:

①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和” 、“又” 。

例如:中峨冠而多鬓者為東坡。

起坐而喧嘩者。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②承接關系,可譯作“就” 、“接着” 、“然後” ,或不譯。

例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

環而攻之而不勝。(前一個“而”表示承接關系)

日出而林霏開

③轉折關系,譯作“但是” 、“可是” 、“卻” 。

例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

環而攻之而不勝。(後一個“而”字代表轉折關系)

足膚皲裂而不知。

④遞進關系,譯作“而且” 、“并且” 或不譯。

例如:飲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⑤修飾關系,可譯為“地” 、“着” ,或不譯。

例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初中三年必考文言文虛詞解釋(初中必考的11個文言文虛詞)3

5、焉

“焉”可作代詞,相當于“之” 、“哪裡” ,如“忽啼求之,父異焉” 、“且焉置土石” 。這裡隻講其作助詞、兼詞時的用法和意義。

(1)語氣助詞

①用在句尾,表直陳的語氣,相當于 “了” ,也可不譯。

例如:可遠觀不可亵玩焉。

②用在句尾,表疑問語氣,相當于“呢” 。

例如:萬鐘于我何加焉?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2)兼詞。 相當于“于之” ,其中“于”為介詞,“之”為代詞,可譯為“在這(那)裡” 、“從這(那)裡 ” 。

例如: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在那裡)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從這裡)

6、為

“為”可作動詞,表判斷,相等于“是” 。如“中軒敞者為艙” ;或可譯為“做” 、“成為”“認為” ,如“孰為汝多知乎” 。下面講“為”作介詞、連詞、助詞的用法。

(1)介詞

①表示行為動作的對象,可譯為“向” 、“對” 、“替”等。

例如:為天下唱。(向)

不足為外人道也。(對)

為人謀而不忠乎(替)

②表示原因或目的,可譯為“為了”等。

例如:願為市鞍馬。

為報傾城随太守。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③表示被動,譯為“被” ,有時與“所”組成“為所”或“為……所”結構。

例如:士卒多為用者。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山巒為晴雪所洗。

(2)連詞,表因果關系,可譯為“因為” 。

例如: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3)語尾助詞,表示反诘,疑問,多與‘何’相配合使用。

例如:夫子何命焉為?

初中三年必考文言文虛詞解釋(初中必考的11個文言文虛詞)4

7、其

“其”可作代詞,常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為“他(她、它)” 、 “他(她、它)們的”等,如“擇其善者而從之” ;也表示特指若幹中的一個,有 “其中”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 。這裡着重講“其”作副詞時的用法。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測、反诘、願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與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 、“或許” 、“恐怕” 、“可要” 、“怎麼” 、“難道”等,或不譯。

例如:其恕乎(大概)

其如土石何?(加強反問語氣,不譯)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前一個“其”可譯作“難道” ,後一個“其”可譯為“恐怕” )

安陵君其許寡人!(可譯為“可要” )

8、乃

“乃”作代詞時,相當于“你” 、“你的” ,如“家祭無忘告乃翁” 。“乃”作虛詞時主要作副詞和連詞。

(1)副詞

①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才” 。

例如:乃悟前狼假寐。

太丘舍去,去後乃至。

②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就” 。

例如: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

③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 、“竟然” 。

例如:聞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④用于判斷句中,相當于“是” 、“就是” 。

例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2)連詞,表示前後的銜接或轉折,可譯為“于是” 。

例如:乃重修嶽陽樓。

蒙乃始就學。

初中三年必考文言文虛詞解釋(初中必考的11個文言文虛詞)5

9、者

“者”一般作助詞,有下列幾種用法:

(1)附在動詞、形容詞、數詞、時間詞後面組成名詞性結構,相當于“……的” 、“……的人” 、“……的事物” 、“……的情況” 、“……的原因”等,或不譯出。

例如:蔔者知其指意。(……的人)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的人)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的東西)

中軒敞者為艙。(……的地方)

或異二者之為,何哉?(指人,不譯出)

(2)用在主語之後表達停頓,一般不譯出,其作用或引出判斷(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尾),或引出原因(有時可譯為“的原因” ),或引出說明。

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引出判斷)

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引出判斷)

而安陵以五十裡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引出原因)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引出原因)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引出說明)

(3)用在句末,與“若”組成“若者” 、“若……者”結構,表示比拟,相當于“像……的樣子” 、“……似的” 。

例如: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曆曆在目。

(4)放在後置的定語之後,相當于“的” 。

例如: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

(5)放在假設複句中,表示假設,相當于“……的話” 。

例如: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10、雖

“雖”作連詞,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 、“縱然” 。

例如:雖千裡弗敢易也,豈止五百裡哉。

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雖欲言,無可進者。

故雖有名馬,祈辱于奴隸人之手。

(2)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 。

例如: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罂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11、然

“然”作實詞時,可以作形容詞,相當于“對的” ,如“吳廣以為然” 。它還可以作指示代詞,這在文言文中很常用,因此這裡着重提出來加以說明。“然”作指示代詞時,譯作“這樣” 、“如此” 。例如:“父利其然也。” “惟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之信然。” “子墨子自曰:‘然,胡不已乎?’”。

“然”作虛詞有下面兩種用法:

(1)連詞,表轉折關系 ,評作“然而”“但是”等。

例如:然足下蔔之鬼乎?

然志猶未已。

(2)助詞

①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譯作“……地”或“……的樣子” 。

例如:雜然相許。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用于句尾,常與“如” 、“若”連用,構成“如……然” 、“若……然” 格式,相當于“……的樣子” 、“好像……似的”。

例如: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補充:由指示代詞“然”組成的固定結構主要有:

①雖然:兩個詞,連詞“雖”意為“雖然” 、“即使” ,代詞“然”意為“這樣” ,合起來意為“雖然如此”“即使如此” 。

例如: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

雖然,受地于先王。

②然後:即“這之後” 、“這樣以後” ,表示承接,也可大緻譯為現代漢語“然後” 、“然後才” 。

例如:人恒過,然後能改。

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

③然則: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然”總結上文,“則”引起下文的推論,意為“既然如此,那麼(就)” 。

例如:然則北通巫峽,南極潇湘。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樂耶?

④然而:“然”是“這樣” ,總結上文的内容,“而”引起下文的轉折,組合起來相當于現代漢語“(雖然)這樣,但是” 。

例如:夫環而攻之者,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希望以上初中必考的11個文言文虛詞,同學們能常記于心,日常學習中好好消化理解,相信中考語文文言文區塊定能發揮得很好!

初中三年必考文言文虛詞解釋(初中必考的11個文言文虛詞)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