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時風集團農用三輪車?在談論起國産的汽車品牌時,大家最容易聯想到的應該是比亞迪、長城、吉利等品牌在近幾年,國産品牌的發展勢頭的确較以往迅猛,在國内甚至是國外的中低端汽車市場已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競争力也不斷提升,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山東時風集團農用三輪車?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在談論起國産的汽車品牌時,大家最容易聯想到的應該是比亞迪、長城、吉利等品牌。在近幾年,國産品牌的發展勢頭的确較以往迅猛,在國内甚至是國外的中低端汽車市場已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競争力也不斷提升。
但我們今天要說的不是我們路上常見的小轎車,而是農用車。一直以來,我國都是農村與城市結合的人口數量巨大的國家,農民或者農村常住人口數量大,由此也帶來了大量的農用車市場需求。
在農村的汽車銷售市場中,最受大家歡迎的當屬農用汽車,其中三輪式的較為常見。而在這個行業中,國内的龍頭企業當屬一直将市場紮根于農村的時風集團,它可以稱得上“中國三輪汽車之王”。
成立之初,立足農業産業1989年,租賃了3000平方米廠房,山東聊城高唐縣工具廠順利創辦,主營農業工具,在平穩發展了4年後的1993年,将主營農業機械的聊城機械廠收購進行兩廠合并,至此,時風集團正式成立。
當時的山東是我國一個農業發展占比較大的省份,農民數量和農村居住人口數量巨大,農業較為興旺。
為了更好地發揮在農業行業中的已有優勢,時風集團結合實際情況确定将農民作為企業的主要消費群體,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後收購了當地内燃機廠、拖拉機站等8家優秀企業,逐漸擴大和規範集團的規模。
時風集團的規模依靠合并多家企業而擴大,但這也導緻了企業的産品線複雜而多樣,包括拖拉機、農用機械等産品,然而産品雖多卻缺乏一款真正突出、市場占有率高的龍頭産品。
為了改變這個情況,當時的時風集團領頭人劉義發通過一系列市場調研後發現,糧食運輸工具存在一個巨大的消費需求,而當時大部分的落後農村還在使用原始的牲畜或者人工推車來進行糧食運輸,不僅耗時耗力還效率低,最終給集團确定出一款主推産品——農用三輪車。
1998年,時風集團動用30億元巨資打造出了一個“三輪車”輕卡汽車工業園,裡面包含了農用汽車總裝廠和汽車廠,将農用三輪車生産形成一個内部産業鍊,主營的三輪車使用了拖拉機發動機技術,以柴油作為動力。
因為馬力充足、柴油價格較汽油低、有棚子可以遮風擋雨、性價比優于一般拖拉機等優勢,時風集團所推出的柴油三輪車一投入市場,立刻在當地市場引起了巨大關注。
時風集團這一波研發推新之所以能夠緊緊抓住了當時農業市場的未開發商機,皆因公司内部的管理層都是農民出身,能夠設身處地從農民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能夠清楚知道農民真正的需求。專攻農用三輪車的這個經營決定,将時風集團成功推上了一條飛速發展的康莊大道上。
2003年,時風集團的農用三輪車年銷量已經超過36萬元。為了更好地占領農用汽車銷售市場,時風集團決定将産業延伸至三輪車的配件——輪胎上。
同一年,時風集團設立兩個化纖輪胎工廠,總體投資額高達20億元,既生産專供農用機械使用的輪胎,也生産專供大型裝備使用的輪胎。這樣一來,農用三輪車的生産成本大大降低,還增加了輪胎銷售的利潤。
躍升龍頭企業農用三輪車的大量銷售,使得時風集團的知名度不斷提升。2003年,時風集團首次躍升為三輪車行業内龍頭企業,自此起,一直占領龍頭老大的地位。
時風集團在山東衛視等傳媒上也投入大量宣傳經費,令到山東本地人基本上都熟記,企業的宣傳廣告語“時風時風,路路暢通”,這也使得時風集團的名氣比省内其他同行更高一籌。
為了搶占更多農用汽車市場,時風集團曾多次連續主動下調銷售價格,這也令行業内外人士把時風集團稱作“價格屠夫”。
然而質優價美的農用三輪車,自然而然受到更多踏實的農民群體的追捧和選購。時風集團也憑借着主營的農用三輪車的薄利多銷,使得企業盈利情況一直呈現穩中有升的良好态勢。
時風集團的盈利點不僅僅有農用三輪車,還有大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但都是立足農機領域的相關産品,始終貫徹着為農民服務的宗旨。
整個集團的每個農機産業都有序穩步發展,給予時風集團更加穩定的上升空間。截止至2018年,時風集團的整體營收已經超過300億元。
不斷擴大集團産業版圖随着技術創新和環保需求的提升,新能源汽車逐漸形成汽車行業的新市場缺口。
而早在2007年,擁有敏銳市場觸覺的時風集團就将一部分精力投放到了電動汽車的研究上,學習吸收國際先進電動車企業技術,獨立自主設計開發電動車,當然,主要的銷售市場還是定位于農村,主要的銷售主體還是定位于農民。
在電動汽車的研發上,時風集團主要還是關注于小型電動汽車,設計為适合農村耕種、趕集或者接送小孩上下學等場景使用。
在大力研發适用于農村的微型電動車和純電動廂式運輸車的過程中,時風集團逐漸占領了農用電動車市場中的較大份額,而且其微型電動車也憑借着質優價廉性價比高的優勢,被連續多次入選為低速電動車行業消費者信賴的十大品牌之一。
除了主營的運輸行業,時風集團還涉獵配件、潤滑油、酒業、商場、賓館等行業,實行多元化經營。
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在實踐中提升管理質量時風集團堅持“以人為本”的企業發展理念,提倡科技創新發展,
把人才培養、吸納人才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在企業用人方面已建立起一個科學合理的動态用人機制,推崇“有能者居之”,給予員工一個展現自我的廣闊平台。
同時,時風集團還是國内唯一設有全國農用車行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的企業。
時風集團對于内部人才培養也有一套完善的體系。将外聘教授講課和派員外出學習、工作和培訓、專業人才培育和普通員工培訓、短期培訓和長期培養多者有機結合起來,加大集團人才儲備庫的投資,實施“百萬人才工程”,重點培養有潛力有前景的人才,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源動力。
而在多年的企業管理實踐中,時風集團領頭人劉義發也有自己的獨特體會,有效管理離不開管好企業的質量、成本和銷售。
顯示,行業競争激烈,總體産能過剩,由舊時的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為破局,劉義發提出讓企業由量向質轉變、管理向集約化轉型的思路,将以往依靠協同生産的農用車配件推向自動化、數字化的生産領域,提高集團産品的自制能力。
當下,行業産能過剩,競争日趨激烈,産品轉向買方市場。對此,他提出“企業要由量變向質變發展,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化”。
過去,時風産品的配件大都靠外協生産,工藝水平低,無法保證産品質量,為此,他提出要提高零部件自制能力,推進工藝裝備的自動化和數字化水平。
時風集團的崛起壯大,不僅得益于當時劉義發對于市場需求的正确認知,以主攻農用三輪車的發展思路令集團從行内一衆企業中脫穎而出,成功走向行業龍頭之位。
還得益于現在他對于行業發展和行業技術發展的嗅覺與把控,讓集團大部分産業成功轉型升級為技術先進型企業。
發展到了今天,時風集團早已沖出國門、走向國際,産品早已遠銷至巴西等南美國家。物美價廉性價比極高的時風集團産品,已經強勢占領了很多國家的市場。
若時風集團的未來能一直堅持“有能者居之”的人才戰略和重視創新的發展思路,相信無論投身什麼産業,都能夠獲得成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