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5月6日電 題:記者手記:這列慢悠悠的綠皮車為啥人人叫好?
新華社記者邵藝博、關俏俏
穿越天山山脈,行駛在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和田玉龍号”列車像一條綠色“長龍”穿行在戈壁大漠,将新疆首府烏魯木齊與和田玉的故鄉緊密相連,被沿線南疆群衆稱為“金火車”。
一列看似與中國鐵路發展“背道而馳”的綠皮“小慢車”,咋就成了人人叫好的“金火車”?
每天上午9點30分,伴随一聲汽笛長鳴,“和田玉龍号”列車都會準時從和田站出發,曆時約32小時,途經21個車站,到達烏魯木齊,全程1960公裡。與普通火車不同,這是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有限公司開行的唯一一趟公益性“慢火車”。
在和田開往烏魯木齊的“和田玉龍号”列車上,乘客欣賞沿途風景(4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丁磊 攝
位于新疆南端的和田地區,受制于惡劣的自然環境,那裡的居民出行很不方便。2011年6月,首趟“和田玉龍号”旅客列車正式開行,結束了和田地區不通火車的曆史,極大地改變了南疆居民的出行方式。
“這趟車開車時間點好、票價低,比如從和田到喀什近500公裡,硬座隻要53塊錢,是很多南疆老百姓出行的首選。”“和田玉龍号”列車長坡拉提汗說。
坡拉提汗負責這列“小慢車”的乘務工作已有9年,他精通漢語、維吾爾語和哈薩克語,熱情周到的他和沿線群衆早已打成一片,每周他有一半時間“住”在“和田玉龍号”上。
“和田玉龍号”列車長坡拉提汗攙扶行動不便的乘客下車(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丁磊 攝
“這趟列車一共有66個停靠站點,平均每30分鐘停一次。沿線的一些小車站隻有一兩個乘客,但是這些‘一個人的車站’仍然被保留了下來。”坡拉提汗說。
“小慢車”上的溫暖不止如此。行走在車廂内,一些卧鋪上系的艾德萊絲綢帶分外顯眼。
這種綢帶并不是用來裝飾的,而是用來标識需要更多幫助的旅客,根據需求提供差異化服務。坡拉提汗說:“比如對于行動不便的旅客,我們會協助上下車,并且提前聯系好車站做好準備工作;對于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就醫的老年人會幫助他們預約挂号……”
列車員在每一位重點旅客座位上系上艾德萊絲綢,根據其需求提供差異化服務(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丁磊 攝
無論是就醫、訪友,抑或是遠方求學,這趟“小慢車”的作用都不可替代。它是連接南北疆的“便民車”,也是沿線百姓的“緻富車”。
開在沙漠邊緣的“流動巴紮”成為“小慢車”上的一大特色。“巴紮”在維吾爾語裡是集市的意思。
“核桃木做的勺子5元、小碗25元、花帽30元……”列車剛過喀什地區莎車縣,“流動巴紮”便“開張”了。很多沿線農民都登上這趟列車,售賣自己家的農産品、手工藝品。
手工藝人在“和田玉龍号”列車的“流動巴紮”推銷手工木制品(4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丁磊 攝
為了幫助沿線群衆銷售南疆特産,“這趟車除了提供日常客運服務,還成了沿線農戶銷售特色農産品及手工藝品的銷售平台。”坡拉提汗說。
2018年9月,列車沿線的核桃、石榴成熟了。得知農戶們的農産品賣不出去,他便萌生了在列車上開辦“流動巴紮”的想法,帶領乘務員幫助農戶售賣。
從那以後,秋天豐收時節,“核桃哥”“大棗姐”“巴旦木兄弟”們成了這趟車的常客,許多新疆特色的農産品成了公益“小慢車”上的熱門産品。
阿不裡米提·亞森經常帶着自己做的特色馕搭乘列車從和田到喀什去趕“巴紮”,一趟車賣200多個馕,是他最好的“戰績”。
“阿不裡米提·亞森讓我印象很深,之前他上車總帶一個零錢包,去年我突然發現他不再拿錢包了,而是換成了一部智能手機,他說這樣更方便收款了。”坡拉提汗笑着說,“之前窗外的房子都是破破爛爛的,現在建起了很多高樓,我在火車上這些年親眼看到南疆的發展。”
看到火車上的“巴紮”這麼受歡迎,曾見證和田通車曆史的乘務員瑪依然·賽買提又有了将列車“巴紮”拓展到線上的想法。去年“玉龍号列車扶貧農副産品”小程序上線,線上銷售模式既方便了旅客,也方便了農戶。
“和田玉龍号”上的一個厚厚的留言本,記錄了旅客們對于這趟“小慢車”最真實的感情。“希望‘小慢車’越來越好”是其中的高頻詞。正如旅客在留言本上寫道:“小慢車在充滿希望的戈壁上,承載着夢想,越來越好……”“千言萬語也道不盡坐這列車的美好感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