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關于端午節的習俗和做法

關于端午節的習俗和做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5 13:55:57

大家好,我是星哥說農,“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挂香囊;五彩線,手腕綁;吃粽子,沾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兒時的童謠仍然響徹耳際,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由于“端”是開始的意思,所以這一天舉行各種慶祝活動,祈求下半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既然節日是隆重的,所以就有很多講究,農村老人說要“3吃2做1不碰”,這樣就可以諸事順利。

關于端午節的習俗和做法(端午節有講究記住)1

端午節最初是上古先民創立用于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為古時是農耕社會,天氣的好壞決定人們的衣食住行的有無,所以古人非常崇拜天象,立春後,天上青龍七宿開始活動,到了農曆二月初二,青龍開始擡頭,而仲夏端午, 青龍七宿飛升于正南中天,是個黃道吉日,所以人們拜祭龍祖、祈福辟邪,又因此時高溫“五毒”出,所以要祛病防疫,有的地方這一天女兒不能回家吃粽子,也不适宜結婚生子等,這都是端午節習俗的講究。

關于端午節的習俗和做法(端午節有講究記住)2

一、3吃

①、粽子

粽子是端午節習俗之一,粽,即“ 粽籺”,俗稱“粽子”,做籺拜神祭祖是我國古老習俗,晉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鹜角黍”,意思就是到了端午節,家家戶戶要包粽子,到了晉代,粽籺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粽子品種較多,總體分為鹹粽及甜粽,端午節吃粽子寓意家族興旺,光宗耀祖。

關于端午節的習俗和做法(端午節有講究記住)3

②、吃五黃

吃五黃是端午節習俗之一,五黃是雄黃、黃魚、鹹蛋黃、黃瓜、黃鳝,雄黃具有解毒殺菌的作用,端午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身體健康,不過目前都是用黃酒發揮;端午黃魚體态肥美,營養豐富,可以增強體質;蛋黃流油的鹹鴨蛋,是節日美食;新鮮上市的黃瓜也是必吃之物;端午黃鳝肉質細膩,體壯肥美,民間有“端午黃鳝賽人參”的說法。

關于端午節的習俗和做法(端午節有講究記住)4

③、吃雞蛋

雞蛋是多種節日必吃的食物,由于雞蛋形狀如心,古人認為端午節吃雞蛋可以增強心智,提高人體的精氣神,而且雞蛋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以及維生素,可以補充體内營養物質,恢複夏忙時期人們勞累導緻的身體虧空。

關于端午節的習俗和做法(端午節有講究記住)5

二、2做

①、挂艾葉菖蒲、佩香囊

端午節時處仲夏,五月驕陽似火,大地熾熱,此時民間認為的“五毒”開始出沒,而且令人讨厭的蚊蟲也開始肆虐人間,由于艾草具有強烈的芳香揮發油,具有辟邪驅毒防疫的作用,在端午節以 艾葉懸于堂中,以僻邪驅瘴,把菖蒲插于門榻, 有驅魔怯鬼之效。

關于端午節的習俗和做法(端午節有講究記住)6

端午節給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裝飾點綴之風,香囊又叫香包、荷包等,用五色絲線編織而成,或用碎布縫制而成,内裝香料,佩在胸前,香氣撲鼻,可以對防蚊驅蟲有一定作用。

關于端午節的習俗和做法(端午節有講究記住)7

②、系五彩繩

端午節系五彩繩的習俗起源于漢代,民間把五彩繩看成“五彩龍”,古時端午節又稱“小兒節”,古代又以五月為惡月,因為天氣炎熱,疾病易于流行,端午節系五彩繩有保護孩童祛災強身,一般在端午節那天早上太陽沒有出來之前給小孩系上,一直到七月七日“七娘媽”生日,再解下來焚燒或丢到河裡,寓意瘟疫、疾病消失,保孩子安康,有的地區還挂小辣椒、老虎鞋等習俗,這也是為了為孩子驅除災難,迎福納吉。

關于端午節的習俗和做法(端午節有講究記住)8

三、1不碰

端午節的由來,民間認為是紀念屈原的,屈原是楚國人,在喂期間因誣陷被排擠,再加上楚懷王聽信小人,終被流放在外,後在得知楚國被破,悲憤交加,于農曆五月五日當天跳入汨羅江自盡,所以端午節這天不要玩水,這也是尊重古人的一種态度。

關于端午節的習俗和做法(端午節有講究記住)9

另外端午節時,雖然天氣炎熱,但是河水還是寒冷的,有俗語“吃了端午筗,還有三更凍”,所以人們不能因一時貪涼下水,染上惡疾,尤其不能到淹死過人的地方玩水,因為古人認為在端午節那天“溺死鬼”最兇,最容易出事。

關于端午節的習俗和做法(端午節有講究記住)10

總之,明天就是端午節,大家慶祝的同時,一定要記住“3吃2做1不碰”,這都是對節日的傳承與尊重,對了,端午節是屈原的祭祀日,見面最好不要說端午快樂,而是說端午安康為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