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辰:指公元1076年,
蘇轼任密州知州。
天上宮阙:指月中宮殿。
瓊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
指想象中的仙宮。
婵娟:指月亮。
插圖作者:吳悠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佳節中秋節,吟詠中秋的詩詞數不勝數。其中,蘇轼這首詞千百年來幾乎與中秋節融為了一體。正值中秋節,蘇轼已經與弟弟蘇轍多年未見了,在這樣的中秋佳節裡,即使豪邁曠達的東坡先生也難以擺脫“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人之常情。但這并不是一首簡單的思親懷遠詞,隻是兼懷子由。這背後所蘊藏的是更大的宇宙人生哲學命題。
詩歌一上來就是舉酒向天發問,頗有屈原、李白之風。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這是一個宇宙命題,即使是當代也還無法确切地回答這個問題。詩人很好奇今夜的月宮中又該是何年何月啊?詩人明明知道這是個無解的問題,卻還要發問,最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詩人對這個地方抱有想象的期待。詩人說他想乘着風回到天宮,但又害怕這仙宮太高而經不住那裡的寒冷。
詞的上片是抒發自己的心志,而下片則開始轉向懷人。月亮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垂在雕窗上,照得人無法入眠。詩人不禁反問這月亮不應該跟人有仇恨吧,為什麼老是在人們分别的時候變得更圓呢?但詩人并沒有繼續朝着這個消沉的思路往下走,而是突然轉向一種更高層次的對宇宙和生命的思考。人世本就有悲歡聚散的變遷,月亮也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是自古就難以兩全的事。一下子就把詩人那思親的愁緒消解了,心情也頓時明朗了起來。最後詩人祝願天下所有人都能平安長久,雖天各一方,但終能共享同一輪明月。詩人由一已之情,延伸到了普天之下所有人的共情,生命的格局也因此得到放大。
(鳴謝:上海江東書院)
書法:德陽廣播電視台台長 遊光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