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小量大利不少,利大量少利不大”,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追求也會産生不同的結果。
文:本刊記者 王濤 責任編輯:李靖
5月24日,天氣晴朗,惠風和暢。不到9點鐘,來自全國各地的近50位企業管理者早已奔赴北京西二旗——小米總參。這是繼走進東阿阿膠、技研新陽後,2019《中外管理》标杆企業課堂的第三站。
在中國,“小米”早已婦孺皆知。這家從中關村銀谷大廈一間狹小辦公室起步的小公司,短短不到10年時間,就發展成為擁有近兩萬名員工,2018年實現營收1749億元,業務涵蓋電商、硬件及互聯網服務的龐大商業帝國。
小米的出現,徹底颠覆了全球手機市場的格局:手機發布不到三年,就問鼎中國第一,目前世界第四,并不斷充當各個行業領域的“攪局者”:做充電寶、插線闆、電視等消費産品,讓各個傳統廠商“談米色變”。小米的發展速度、顯赫業績,絕不隻是“奇迹”二字能夠簡單概括。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也是此次《中外管理》标杆企業課堂選擇走進小米集團的重要原因之一。隻有零距離接觸和學習,才能真正感受到小米的經營邏輯與成功之道。隻有深入小米腹地,才能解開小米産品的成本管理策略和人才管理秘訣。
随後大家又參觀了不對顧客開放、隻用于接待訪客參觀的小米之家體驗中心。一進入體驗店,大家紛紛被琳琅滿目、各式各樣的小米産品吸引。大到150寸激光投影電視,小到電動牙刷,所有小米的新品甚至還沒對外發布的新品,都會在這裡得到優先展示。工作人員的細緻講解讓大家進一步了解了小米簡潔美觀的設計理念和實用平價的産品定位,體會到了小米作為一家年輕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在市場上迸發出的活力與創造力。
2
“鐵人三項”成就小米
在主題分享環節,小米培訓總監亓文凱分享了小米是怎麼樣一家公司及小米成功的背後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亓文凱分享道,很難準确的說小米到底屬于什麼類型的公司。小米既有硬件也有軟件,既有電商也做零售,小米的意義在于做中國制造業的鲇魚,用小米模式去攪動上百個行業,倒逼制造業升級。
小米核心思想是把用戶當朋友,希望每一個員工都參與進來。鼓勵全員參與,和用戶交朋友,和用戶互動。但是,要做到每一個員工都參與,其實是一件風險很高的事情,需要很好的把握其中的度。
亓文凱談到,小米最開始确實是産量不足,而不是所謂饑餓營銷。以芯片為例,當時最新的高通820芯片剛剛面世不久,生産出32萬台,小米一家就拿走了31萬台,生産出30萬台手機,而網上預約購買的用戶卻超過1400萬,這也是小米始料未及的。
小米培訓總監亓文凱
小米之所以成功,本質是用互聯網思維做硬件。小米做産品的思維就是讓性能提高一倍,讓價格下降一半。小米之所以能做到如此,在于對原材料成本、研發分攤、利潤等幾部分的嚴格管控。據介紹,小米在定價時,首先采購材料生産樣品并預估成本價,然而最終的目标定價卻可能遠遠低于成本價。當然,沒有人會做虧本的買賣,小米的策略是,通過嚴控價格,從而刺激消費者的購買;同時小米積極與原材料産業進行談判、從而降低原材料成本,如此一來總利潤仍然可以得到保證,這是小米産品性價比高的原因,這也在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小米定價69元的移動電源為例,采用的是特斯拉同樣的機芯,成本主要在研發上,隻在電商銷售,沒有銷售成本,沒有廣告投入,實際一個移動電源小米隻賺了2.5元,但銷量多了自然就有利可圖。正如雷軍所言“利小量大利不少,利大量少利不大”。
小米向用戶承諾,小米每年整體硬件業務的綜合稅後淨利率不超過5%,很重要的一點在于創始團隊基本都是工程師出身,不是純粹的商人出身,一開始創業的時候就很有錢,比如雷軍,創辦小米時候,早已功成名就,有名有錢。他做小米是夢想驅動的,就是他想做一個足夠偉大的公司,一件足夠偉大的事情,這也是創始團隊今天不在乎辦公室硬件設施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米以日本知名品牌“無印良品”為學習對象,“無印良品”細心至極的産品設計、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和親民的價格,正是小米所追求的。當衆人都在讨論用科技來讓産品溢價的時候,小米提出“讓每個人享受科技的樂趣”的口号,反而更接地氣。正如亓文凱說的那樣:小米是要做中國版的“可口可樂”,讓上到國家領導人,下到平民百姓都能喝到同樣配方的“可口可樂”。
亓老師談到,小米作為一家以手機、智能硬件和IoT平台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在發展曆程中形成了獨創的“鐵人三項”的商業模式,即硬件 新零售 互聯網,小米始終堅持“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産品理念以及“和用戶交朋友”的真誠之心,突破了2015年前後在商業發展上的起伏,成為用最短時間(7年)突破年收入1000億的企業,這一成長速度是許多傳統公司無法企及的。小米至今的成就說明了這一商業模式強大的生命力。
堅持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産品是小米的奮鬥精神,“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是小米公司的願景。也是小米回報用戶信任的最佳方式,主動控制硬件利潤更是小米商業模式的必然選擇。
3
小米人才培養與管理秘籍
人才是企業的第一競争力。小米又是如何找(招)到人、留住人的呢。對此,小米集團領導力組負責人陳媛分享了小米集團的人才培養和管理之道。
小米集團領導力組負責人陳媛
小米對于人才培養及打造人才梯隊非常重視。在小米集團,絕不單純靠優厚的薪酬體系來吸引人才,而是更看重志同道合的人。
在最開始的半年,雷軍每天花百分之七八十的時間去找人。他認為,在核心人才上面,一定要不惜血本去找。小米前期的團隊幾乎都來自于前Google、微軟、摩托羅拉、金山、聯想等公司精英員工,此後小米以“滾雪球”的方式聚攏了一大批人才。同時,為了激勵這些早期員工,讓他們更有參與感,雷軍還讓員工持股。
找到人更要留住人,除了物質獎勵,小米公司更看重非物質激勵手段。小米内部不僅要求讓員工成為粉絲,甚至還嘗試讓粉絲成為員工。在公司,讓員工“燃” 就好,不要追求什麼條條框框,上班下班都沒有固定時間,也不要生搬硬套,而且也沒有施行全公司範圍内的KPI考核制度。強調員工的責任感和自我驅動,強調員工自動自發工作,讓他們自我燃燒。
在小米公司,領導也盡量讓員工“燃” 。“燃” 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是“你在做你喜歡的事情,恰好這個事情能夠養活你”。第二個是突破自己極限。比如每個發布會PPT呈現在大家面前至少要經過100多稿的修改,在小米有一句非常有殺傷性的話,“這個作品能不能代表你當下的最高水平”。很多人聽到這句話之後就會說那我再改改。
對人才的重視程度要優于做産品,隻有好的員工才能打造更優質的産品。小米内部不追求職級劃分,追求扁平化管理。這種不追求職級而專注于自己作品的工作氛圍也是小米能夠成功實現“扁平化管理”的必要條件。
目前小米着手培養、提拔一大批年輕的管理幹部,構建更具活力、更有進取心的各級前線指揮團隊。讓每一個有能力、有抱負、有沖勁、敢擔當的年輕人,都能在戰争中學習戰鬥,在戰鬥中快速成長。讓更多年輕管理人才、專業人才已經脫穎而出。對此,小米内部有健全的人才成長機制,包括怎麼找到、觀察、使用優秀的人,比如繼任者計劃、管培生計劃和“燃”計劃,從而全面提升一個人的能力和素養,着力培養未來具有領袖氣質的領導者。
4
小米一路走來的那些事兒
那麼,小米一路走來又經曆了哪些鮮為人知的事情呢,對此,小米領導力培訓主管方力通過視頻、PPT等形式讓大家對小米有了一個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小米領導力培訓主管方力
據方力介紹,小米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産品并不是手機,而是基于安卓深度優化、定制的手機操作系統MIUI,操作系統很複雜,基于這樣的複雜程度,沒有幾個人能夠把操作系統做成能聽取用戶意見的系統,小米借鑒互聯網的開發模式,提出來每周叠代,小米也是全球最早做到一個操作系統一周就能叠代的模式,在2011年8月16日,小米MIUI發布了一年之後,MIUI從一年前隻有100個用戶,憑借用戶口口相傳有了50萬用戶,在那期間小米沒有做過任何營銷活動。讓用戶深入參與到産品研發過程中,正是這樣用戶深度參與的機制,讓MIUI獲得了令人吃驚的口碑和增長速度。有了MIUI在大衆口碑傳播領域中積蓄的足夠的初始勢能,2011年8月小米發布了第一款手機,大家不太了解的是,小米在做手機的這期間也是遭遇了重重困難。
當時小米想要定制夏普的顯示屏,不過夏普對這個“沒聽說過名字的企業”并沒有合作的興趣,2011年3月,日本突然發生地震,核輻射洩露,沒有人敢去日本,在一架飛往日本的航班上,隻有雷軍與他的團隊,當到了夏普公司時,夏普的高層立即被小米的誠意打動,同意與小米合作,短短一年時間小米就成為了夏普在亞洲最大的客戶。
小米一路走來,并非順風順水。特别是在2015年前後,小米經曆了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曆史上在手機行業沒有任何一家大公司銷量一旦下滑還能活的過來,一旦失去信心以後會加速下滑,基本上是死亡深淵。從2016年開始,小米開始強調補課,向傳統産業學習,放下身段逐個競标,最終小米實現觸底反彈,上演王者歸來。
5
小米生态鍊模式與經營邏輯
小米要構建的絕不是一個封閉的商業帝國。小米也不僅是一家創新的科技公司,更是數字時代的生活方式的創立和推動者。建立起豐富而繁榮的新商業生态,如果說小米是一架航母,那生态鍊就是圍繞在航母周圍的艦隊,互為放大器形成穩定的作戰集群共同參與商業競争。
小米對生态鍊企業鼓勵獨立品牌、獨立渠道,堅持“投資不控股、幫忙不添亂”、“扶上馬、送一程”的開放心态,而同時生态鍊也企業也為小米帶來了新的用戶群與新動力。
通過獨特的“生态鍊模式”,小米投資、帶動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創業者,圍繞手機業務構建起手機配件、智能硬件、生活消費産品三層産品矩陣。現在,小米已經投資了近百家生态鍊企業,改變了上百個行業,可以說,小米進入一個傳統行業,就意味着這個傳統行業面臨被颠覆,相信未來這個數字會更加龐大。
不可否認,在中國商業史上,小米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誰也沒想到,這家不起眼的小公司,9年風雨走來,能譜寫了一部輝煌的創業史詩。客觀的說,不論小米如今的市場地位如何,其對早期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做出的貢獻有目共睹。9年過去,快速奔跑的小米商業邊界不斷擴大,已成為一家兼具智能硬件、軟件、互聯網服務、新零售的龐大生态型公司。未來小米還會面臨來自各方的更多挑戰,當然,是挑戰同時也是機遇,這取決于小米如何去把握。
在随後的提問環節,現場嘉賓踴躍提問,相關負責人一一給予解答,現場氣氛輕松而又活躍。
“近距離感受最新科技,體驗小米的企業文化,讓我們對小米公司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時也清醒地認識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企業發展的方向”,不少與會嘉賓會後感歎道。通過此次參觀、學習,以及與小米總部企業高管的互動交流,大家開闊了視野,啟發了智慧,相信在未來的企業發展道路上,能夠走的更加從容、自信。
來源:中外管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