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天下無敵。
1
《傳習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王陽明原名叫王守仁,《傳習錄》是他的代表作,流傳下來,光耀千秋。
這句話言簡意赅,卻是我們一生努力踐行的核心價值觀。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活到八十不算巧。有了求知欲,人就永遠青春煥發,滿滿的新鮮感,國色生香。
求知,是行動的種子;
行動,是求知的果實。
知行同步,勝人無數。
2
《傳習錄》:知而不行,隻是未知。
有人在經過失敗之後,還大言不慚地說,我知道,我知道。
王陽明指出,學了新知識,而一直不去實踐,那就相當于沒學,學的目的就是用,如果不用或者根本不用,你又學那幹什麼?
更重要的是,用恰恰是真知的一種體現。
我們不僅要努力學習,增添新知,更要勇于實踐,百煉成鋼。
哲學家說,實踐出真知。實踐的意義,對于整個人生而言,更加深遠。
發現錯誤,立即改正。
3
《傳習錄》:悔誤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
人活着,就是不斷解決問題,不斷打怪升級的過程。每一次試錯,都是進步的契機;每一次改錯,都是思想躍遷的開端。
王陽明認為,對錯誤悔悟之心,恰恰是克服錯誤的靈丹妙藥,而最可貴的,是能改正錯誤。
就像孔老夫子說的那樣,“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人,都有穿開裆褲的時候,不要妄自菲薄,有信心,有勇氣,你将無堅不摧。
做事抓重點,提綱挈領。
4
《傳習錄》: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一個人做事,一定要做到點子上,而不是敷衍了事,自欺欺人。很簡單的一件事,做到了極緻,那就是不簡單;很尋常的一件事,做到了最好,那就是不尋常。
種樹,培根是重中之重,修養,說到底就是修心。道德修養,隻有是發自内心的自覺要求,才會有效果。
人的所有快樂,幸福;所有的痛苦,悲傷,說到底都是内心的感受。把自己的心經營好了,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樂觀豁達,大度潇灑。
5
《傳習錄》: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人在事上才能得到磨煉,通過一件件具體經曆的事情,來修煉出自己的自律能力。
一味打坐冥想,是沒有用處的。
我們常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
省察克治,隻有通過做具體的事情體現出來,隻憑想當然,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内心穩定了,才能紮下腳跟,步步為營。
修煉自己,目标如一。
6
《傳習錄》:路途之險夷,必待身親履曆而後知。
人生路上,有時候平坦如地,有時候坎坷崎岖,你必須親身經曆,在深切體驗之後才能恍然大悟,對自己說,哦,原來是這樣啊。
人生就是一個體驗的過程,酸甜苦辣鹹,神仙老虎狗,每一種角色,都需要你傾情演繹。
隻有在經過之後,你才有資格談論人生。
不要着急,你所走的每一步,都有自身不可代替的價值和意義。
理論加實踐,才是真好漢。
7
《傳習錄》:知之真切笃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
王陽明一生崇尚“知行合一”。
其實,知行本來是一體兩面,如果你想要對某件事物有真知灼見,那就一定是身體力行地去做,不投機取巧,不自作聰明。
當你内心深切渴望做一件事時,“行”就已經開始了,然後,紮紮實實展開行動,讓美好的想法變成現實。
具體操作,親自實踐,你就已經成功了,其他的,就交給時間吧。
清查内心,天地可鑒。
8
《傳習錄》: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省察自己,複盤自己是每天都要去做的事,如果自動自發,自然自覺去做,一切都會越來越好的。把自己對外界事物的不正當欲望剪除掉,達成自我修養的圓滿。
省察和存養,其實還是一回事。
不管是工作忙忙碌碌,馬不停蹄;還是過日子雞零狗碎,應接不暇。每天反觀自己,都是十分必要的事情。
人不可無傲骨,但不可有傲氣。
9
《傳習錄》:人生大病隻是一傲字。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古往今來,都是如此。
不忠、不孝、不慈、不信這些行為,從根本上看都是由倨傲不恭造成的。
為人傲氣十足,就是眼睛朝天,看不到現實的真相。我們不論是對人、對物、還是面對大自然,葆有敬畏之心,是成熟的開始。
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才是立身處世之本。
傲氣十足,遲早會跌跤的。
勤修自己,終成大器。
10
《傳習錄》:隻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工夫。
每天默默告誡自己,去掉非分之想,去掉熾熱奢望,和天地萬物,和自己達到一種持久的“和諧狀态”。
恢複本心,順應了天機,就是“立志”。
王陽明指出,志不立,則天下無可成之事。
凡事都要設立目标,不能像無頭的蒼蠅,到處亂撞。讓人生碌碌無為,一事無成。
跟着自己光明磊落内心,推己及人的良知,什麼艱難困苦,都不在話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