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江偉授權發表
“爲”(為)字,剛造出來的時候,特指帝王的意圖和對天下的幹預造就,與普通人的行為無關,這可以從甲骨文造字方式中看出來:
甲骨文“爲”和金文為“爲”字
甲骨文“為”上部是一個象形鳥腳的三爪符,後來演變為“爫”,下部是一“豕”,但它已長出長鼻子和大獠牙,成了“象”,這被認為是最大的吉兆。如此會意,在金文“爲”中就看得更加清楚了。
造字方式在告訴我們,“爲”是鳥爪作用在“豕”身上的結果。因為在原始苯教裡,此鳥就是祖先神靈的形象。古人認為,現世君王的一切成功與勝利,都是天祖神靈賜予的,是獻祭和祈求的結果,而地上君王行使對百姓的統治權威,就是貫徹上天的意志。
原始苯教有“天豬地猴”的觀念,這個“豕”就是天子的代名詞,“爲”的讀音則從古羌藏語猴的其中一個讀音“wei”來。這種讀音與字形的不一緻,正是古漢字造字方式中的普遍規律。
以鳥腳三爪符代表上天和神靈之“手”,這是古漢字的一大奇特之處。人手不可能是三個指頭的。可惜從來沒有人對此提出疑問,更沒有人對此作出過合理解釋。難道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嗎?
甲骨文“妥”甲骨文“受”和金文“孚 ”字
上圖甲骨文“妥”“受”和金文“孚 ”,都是用鳥爪符代表授受之手。這些原本都是帝王的行為。後來鳥爪演變成了“爫”,原始本義就再也看不出來了。
隻有在藏語和藏文化中,依然保持着這種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藏語把普通人的手叫作“la”( ),“手”的敬稱叫“雀”( 拼音轉寫qia),對喇嘛、長官等尊貴者的手,一定要叫“qia”,不能叫“la”,否則就犯了語法錯誤!
如此,華夏文明起源過程中,刻下這些甲骨文,一律用鳥爪代表手的人,他們說什麼語言,是怎樣一種民族背景,不就清楚了嗎?
不可小看了上圖甲骨文“受”,它可是在位達30餘年,武功顯赫的商纣王的名号啊!《尚書·牧誓》:“王曰: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
筆者推測,末代商王有此名号且廣為流傳,當時應有一個故事,他得到了某位大神的“灌頂”,隻是随着商王朝滅亡,一股腦兒都失傳了。
附圖:商代以“雀在豕上”觀念制作的廟堂重器,著名的“豬鳥尊”
這個“豕”是野豬,不是家豬,可以從它巨大的獠牙中看出來。還長着猴王才有的“縱目”,身上全是龍鱗,可見就是商天子的形象。一隻神鳥立于它的背上。
其實,藏語的“政治”()就叫“恰豕”。這些,都不會是偶然巧合。
青銅禮器上的鳳鳥,長着巨大而銳利的爪子,說明它特别能作“爲”。
滿族文化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