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别人問你是哪裡人該說籍貫

别人問你是哪裡人該說籍貫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17:12:23

别人問你是哪裡人該說籍貫?本節概述傳統的習慣,講一個人哪裡人不是介紹出生地,而是要介紹籍貫最開始有籍貫的時候,是指戶籍登記的地方,籍就是戶籍但從魏晉以後這一段時間裡面跟門第緊密結合因為籍貫就是戶籍登記的地方,那麼戶籍又是跟一個家庭一個個人可以獲得的權利跟必須承擔的義務要結合在一起,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别人問你是哪裡人該說籍貫?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别人問你是哪裡人該說籍貫(問的是出生地還是籍貫)1

别人問你是哪裡人該說籍貫

本節概述

傳統的習慣,講一個人哪裡人不是介紹出生地,而是要介紹籍貫。最開始有籍貫的時候,是指戶籍登記的地方,籍就是戶籍。但從魏晉以後這一段時間裡面跟門第緊密結合。因為籍貫就是戶籍登記的地方,那麼戶籍又是跟一個家庭一個個人可以獲得的權利跟必須承擔的義務要結合在一起。

本節内容

去年我在中央電視台的《中國地名大會》節目中擔任嘉賓,出場的時候主持人要求介紹自己是哪裡人,我就報了一個紹興,熟悉我的朋友說,“你不是明明出生在湖州,怎麼介紹紹興?”我告訴他們傳統的習慣,講一個人哪裡人不是介紹出生地,而是要介紹籍貫。

根據我們現行的規定,籍貫一般要根據自己出生的時候祖父的住地,如果祖父已經不在了,也是祖父生前的住地,把這個作為籍貫,雖然我自己是出生在當時浙江省的吳興縣,就是今天湖州,但是我的父親是出生在浙江紹興,也就是說我已經去世的祖父,他的住地是在浙江紹興,那麼這就是我的籍貫。但最開始有籍貫的時候是指戶籍登記的地方,“籍”就是戶籍。

秦始皇統一以後在全國實行戶籍登記制度,所以每一個百姓都必須在住地登記戶籍,在戶籍冊上面登記。我們現在看到的西漢時候的實物,比如在濟源出土的漢朝的木簡上面,有的就很明白的寫着某某人、某郡、某縣、某裡、幾歲、身高幾尺幾寸、相貌特征,這個就是當時戶籍上的内容。

戶籍還分為不同的種類,不同的身份要登記在不同的戶籍上面,比如當官的人有官籍、商人有商籍,當時還規定商人本人登記商籍,連他的兒子和孫子也都是要登記在商籍上面,這個身份是不能随便改變的。

如果你這個離開了住地沒有辦手續,那麼這就叫脫籍。如果你到了外面合法的登記,可以把戶籍寄在這裡,這叫寄籍。流亡、逃亡或者天災人禍中間遷移了,等到秩序恢複以後必須重新落籍,這樣才能成為合法的居民,或者到原籍重新登記,或者在居住的地方登記,也不是人人都可以登記的,要符合一定的條件。

在正常情況下面,古代的極大多數人的戶籍所在地就是他的居住地,因為在農業社會一般情況下面人口遷移是很少的,再加上安土重遷的觀念、宗族觀念,所以一般情況今天我們講的籍貫,也就是當時大多數人的居住地。

但是也有些特殊的情況,比如說流動人口,當官的到首都或者其他地方當官,比如經商的、行醫的,像這些少數人會離開自己的戶籍登記地,但是他們的戶籍基本上還是保留在原地的,也不是随便到外地就可以登記戶口的。

像有些特殊的地區,比如漢朝的首都長安是不許遷入戶口的,即使在長安當官,要是沒有在長安落戶的話,退休以後或者被免官以後就得回到原籍,他們在長安出生的子女也必須跟着家長到原籍去登記戶籍,盡管他們出生地在長安,甚至有的(人)根本沒有到過家鄉,但是還不能夠在長安落戶的。

邊疆地區也是這樣嚴格控制的,那些到那裡服役的或者派駐在那裡的将士,一般服役期滿也還是要回到家鄉,所以他們的戶籍上面登記的内容,比如說我們看到在居延當時已經是西北的邊疆地區了,那麼來服役的人上面登記的都還是家鄉的郡、縣、裡。

到了曹魏的時候實行九品中正制,派出專門的人員叫做“中正”,就是不同等級的中正由他們來選拔評薦人物,這些選拔對象(被)評成九品,根據什麼标準呢?兩個部分,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家世、家庭出身;第二部分是行狀,就是表現。主要是前面部分,所以這樣就把不同的家庭、家族,按照他們的地位、聲望、影響把他分成不同的品,在這個基礎上再來選,根據他的表現,再根據總的給他一個評價,評定一個等級。根據這個等第,以後由官方來任命或者提拔。

官員與中正九品對應的關系

由于家世部分占了主要的地位,所以中正評品的結果就慢慢區别出一些高門以及寒門,所以以後選拔人才、提升官員主要就在高門中間,寒門往往是沒有機會,門第高的就出高官,有的人生下來就有地位,而寒門的人即使表現優秀很突出,但是始終進不了高層。

門第當然跟他的姓氏有關,姓王的、姓張的,但是這樣的姓氏很普遍的,所以為了分清楚是哪裡的家族、哪裡的門第,必定要跟他的籍貫聯系在一起,所以高門不是說姓張姓王的或者某某人,因為這樣的家族本身都是綿延世襲,所以應該是某某地的什麼家。比如說太原的王氏、琅琊的王氏這些都是高門,比如說陳郡的謝氏,像北方有旬陽的鄭氏、清河的崔氏,這些都是赫赫有名的高門。這些高門長盛不衰,而寒門要想改變成為高門就非常困難。

在高門裡面有一些門第簡直是高不可攀,比如同樣是王氏,我們知道琅琊的王氏出了好多人,像當年輔佐東晉建國的王導,甚至有這樣的說法,“王與馬共天下”,就是王導的王家跟東晉皇帝司馬睿的司馬家。

晉元帝王導

但是太原的王氏一般認為門第更高,到了南朝劉宋初年,太原王氏的王愉,因為得罪了南朝劉宋的開國皇帝劉裕,最後被劉裕滅門,他家裡一個小孩王慧龍當時隻有14歲曆盡艱辛終于逃脫,輾轉投奔北魏。北魏的大臣崔浩是非常重視門第的,聽說王慧龍是太原的王氏,太原的王氏一般有一個特征都是大鼻子,所以他一看到王慧龍,馬上肯定這真的是王家的孩子,真是貴種。為什麼呢?因為他也是大鼻子。

太原王氏族譜

因為這樣講究門第,就形成了一種所謂的郡望,某一個姓氏他最高貴的門第出在哪個地方。比如說李氏,唐朝皇帝是隴西人,隴西李氏,隴西就成為李氏的郡望,就是李氏裡面最高貴的。宋朝趙匡胤,趙家是天水人,天水趙氏,天水成為趙氏的郡望。

由于高門寒門注定了自己的命運,輕易很難改變,所以有些不是高門的人就千方百計想通過比如說僞造家譜或者想辦法改變籍貫,這樣來達到自己攀上高門、僞裝高門的目的。因為家譜不容易篡改,你要在人家高門的家譜把你的名字寫上或者要擠進去這是不容易的。

那麼第一步就是改變籍貫,比如王家,我現在一下子雖然進不了門第最高的太原王氏的家譜,我先想辦法把我的籍貫改成太原,以後有機會可以編造伺隙,跟你近的攀不上,攀遠的也許還可以攀上,所以就采取這個辦法。

所以在南朝的時候,朝廷經常專門組織人去查有關的戶籍記錄,叫“揭發巧僞”,就是揭發這種弄虛作假的現象,弄虛作假主要就是首先通過改變籍貫,然後再想辦法靠攏高門或者跟高門結上關系。

所以籍貫曾經在中國,從魏晉以後這一段時間裡面跟門第緊密結合。

因為籍貫就是戶籍登記的地方,那麼戶籍又是跟一個家庭、一個個人可以獲得的權利跟必須承擔的義務要結合在一起。比如說征收賦役,有勞役制度的時候服勞役、官員家庭享受特權,都是跟戶籍登記的,而且科舉制度也是跟戶籍和籍貫緊密的結合的。

科舉是有名額的,秀才、舉人這一級是把名額分到地方上的,到了進士這一級才是擇優錄取,由于各地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差異很大,而科舉的名額,特别是基層的名額,還要講究平衡,所以實際上各個省之間的差異就非常的大。比如說江蘇,到明清的時候經濟文化發達、人口密集,攤給江蘇的名額不可能太多,所以錄取舉人的指标大概每一百萬人口裡面,跟雲南相比的話,雲南是江蘇的10倍,貴州是江蘇的4倍,錄取的标準差異就非常大。

又比如說海峽兩岸,福建的漳州、泉州這一帶錄取的名額就比較低,但是建府不久的台灣相對來說名額就比較多,所以福建漳州、泉州有一些人遷往台灣的目的就是高考移民,到台灣錄取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本來文化基礎差,所以它的标準就比較低,但是名額是固定的,你過去的話同樣的成績在福建的漳州、泉州也許考不上,到台灣就有可能考上,這個還是合法的 。

在這種情況下,也有人走捷徑、打擦邊球,這個就是一種冒籍,比如清朝著名的史學家趙翼,他是常州人,江蘇常州這個地方名額很緊,本來就是人才多、要求高。他正好有叔父在北京、天津一帶經商,在那經商雖然沒有正式籍貫,但他可以報商籍。就像我們現在招商引資,給有些商人、企業家就可以在本地給你報一個商籍。那麼他就投奔他的叔父,因為叔父的商籍是挂在天津、北京,北方的,他就在那裡去考試并且參加順天的鄉試,這樣就考取了舉人,接下去又考上了進士,并且最高等級的考試中間被皇帝圈定為探花,全國高考第二名。但是要是他沒有這個舉人的身份是不能去參加進士考試的,如果他在常州未必考得上舉人,沒有舉人資格上一步也是沒法往上去的,這打了個擦邊球。還有就完全是冒充的,冒充被發現不但要撤銷而且要治罪,所以有的人冒充成功以後,從此籍貫就不敢改回來了。

還有像明朝朱元璋實行衛所制度,在衛所裡的籍貫登記的人,就是軍籍,軍人的家族後代。軍籍有種種限制的,有些人為了考科舉,為了做其他事,就想辦法把戶口挂在民籍上面冒籍,這個理論上講查出來也是犯罪。而且為了要核對有的人到底是不是軍籍,還專門派人到南京後湖,這裡儲存着明朝每十年編一次的戶籍,叫做黃籍,在這裡面去查,作為核對。

所以籍貫看來是個簡單的自己戶籍所在的地方,但是由于戶籍有不同的含金量,戶籍有不同的權利和義務,所以往往會選擇不按照實際情況登記籍貫,這是我們在學曆史的時候必須注意的。

如果您喜歡本講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報

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