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八課生字指哪些

八課生字指哪些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24 12:43:07

初中教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國恒亡。"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國家,在内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

此句話意義不難理解,關鍵就是其中有一個通假字“拂”通“弼”字,讓很多人疑惑不解。按照"通假字"必須音同或者音近的原則來考慮,更是一頭霧水,二者讀音相差較遠。是不是古人真的搞錯了呢?這個借來的通假字真是假的?如果這樣想,我們就是“以今之音度古人之音”了。

"通假字":說白了多數是古時一批寫錯别字的人和懶人搞的鬼

古人放着本來存在的本字不寫,為什麼去借呢?其實原因很簡單,我們不必想象得太複雜。

通假的産生就是古人忘了本字或者是為了省事。說白了,古人也有提筆忘字的時候,忘了怎麼辦?那時候可不如現在,不會寫了掏出手機幾秒鐘搞定。古時紙質的字典都很難找到,即使有字典誰也不能每天背在身上,而且查起來也是相當繁瑣,哪怕是諸如李白、杜甫之輩也做不到啊。沒有字典和手機,古人還是有方法的,于是索性就寫個同音或者音近的字來代替,現在說就是寫個"錯别字"湊合上。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本來會寫本字,但是寫得着急,一筆一劃實在是沒有太多時間,特别是筆畫太多的字真是懶得寫了。于是乎,古人又開始借了,便找一個筆畫少的同音字或者音近字來代替。

其實,即便是現在我們碰到難寫的漢字也是想着簡寫,可惜很多時候都簡寫錯了,比如"餐廳"寫為"歺廳","歺"與"餐"音不同義也不同,這就大錯特錯了,是無法得到公衆認可的。

因此,"通假字"放到現在說就是"别字",隻不過現在很文雅地稱之為"通假字",感覺特别的高大上。古人這樣寫了,後來很多人崇古,也開始效仿,久了就約定俗成了,這個别字就被認可了。

"通假字"也不是随便找一個字就可以頂上的,音同或者音近才有資格

通假字和本字之間是一種借代關系,本有其字而不用,無異于今天寫的"錯别字"。但是,二者讀音一定相同或者相近。比如,"親戚畔之","畔"通"叛",二者語音相同;"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橫",二者讀音相同。

通假字和本字的關系是松散的,二者沒有意義上的關系,"畔"和"叛","衡"和"橫",隻是讀音上有關聯,意義并無瓜葛。

通假字是臨時性的借用,不會被固定下來長期使用。因此,我們所見的通假字,一般都要死記硬背下來,每個通假字出現次數實在是少得可憐。

"入則無法家拂士"的"拂"該為"弼",很多人想得腦仁疼,依然不知其解

按照通假字的一般規律,通假字和本字須音近或者音同才可通假,而"拂"和"弼"之異,今人看來實在是天壤之别。因此,很多人就說這太不合理,其他通假字都老實本分,唯獨這個讓人無法接受,應該是我們的祖先搞錯了吧?

之所以這樣理解,就是我們犯了用今音去讀"拂"和"弼"的錯誤。"拂"與"弼"如果按照現代讀音,聲、韻、調均無任何相近之處,恰似搖滾和古典音樂的差别,風格實在是不同。

錢大昕的"古文輕唇音"是問題解決的關鍵

要解決這一問題還得從古音的演變說起,為了簡單明确,我們采用理論和圖示的方法為大家解釋。先說理論,這一理論就是清代的史學家、文字學家錢大昕提出的"古無輕唇音"。

錢大昕此說是什麼意思呢?簡而言之,也就是唇音聲母中古代有兩種:一種是重唇音,就是雙唇音,現在的漢語拼音的b、p便是;另一種就是輕唇音,就是唇齒音,今音的f便是。但是,在上古音中輕唇音f音是不存在的,隻有b、p一類的音。可以說這是一個偉大的發現,解決了漢語語音的一大困惑。按照這一理論,現在讀f聲母的"汾""封""附",上古之時都讀作"盆""邦""部"。在這一原則下,古人便會用通假字"汾""封""附"來代替"盆""邦""部"。

說到這裡我們就基本明白了,"拂"與"弼"本來的聲母都是重唇音,為雙聲字。另外,我們通過另一個例證來證明二者的關系,在古文獻中"夫"字常用來代替"彼"字,如:

君子疾夫(通“彼”)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論語·季氏》)

由以上可知,我們以古代無f音的理論就解決了"拂"和"弼"聲母迥異的問題。但是,即便是這樣二者聲母相同,但是韻母還是不同,一個為u,另一個為i,還是差别較大。這又作如何解釋呢?

從"弼"字古字形及上古讀音亦可證"拂"與"弼"古音相近

"弼"字産生較早,在西周金文中從㐁、弜聲,但是至戰國時期"弼"字發生了變化,字形或有從力、弗聲,因此在這個時候"弼"的讀音與"拂"有了相同的讀音。

八課生字指哪些(初中教材中的拂)1

另外從上古音角度來考察,"拂"與"弼"音有相近亦有相同之時,且二者先秦皆屬于相同的韻部。

八課生字指哪些(初中教材中的拂)2

參1

八課生字指哪些(初中教材中的拂)3

參1

"弼"字"幫助""輔佐"之意從何而來?

關于"弼"字的來源也是有争議,從字形看"弼"為會意字,為兩個"弓"加"百"構成。但是最初中間并非"百"字,而是"㐁"的訛寫,且不在中間。"㐁"字讀為tiàn,是"簟"的本字,為席子之意。"弼"字金文字形如下:

八課生字指哪些(初中教材中的拂)4

由字形可見,"弼"兩個"弓"字,最初為兩"弓"并排,中間無"㐁"字。關于"弼"字的解釋有兩種說法:

一種觀點認為,"弼"為會意兼形聲,"弜"為形,"㐁"為聲,合而釋之便是矯正弓的一種工具。由此義引申出"糾正",進而引申出"幫助""輔佐"之意。

第二種說法認為,"弼"字中間的"㐁"是象形字,為席子之象形,為車棚之意。那麼,"弜"與"㐁"相結合,其義便是車棚用兩個"弓子"做支撐。此種說法可以從文獻中得到驗證,文獻之中也常寫為"茀"。如《毛公鼎》:簟弼魚服,在《詩經·小雅》中寫為"簟茀魚服",此可為證。《詩·齊風·載驅》:"簟茀朱鞹。"毛亨傳:"車之蔽曰茀。"(參2)車棚如果沒有兩個或多個弓子支撐是無法伸展開來的。後來,就從由"兩個弓子對車棚的支撐"之意引申為輔助、幫助之意。

八課生字指哪些(初中教材中的拂)5

弓形的馬車棚

綜合比較兩種說法,第二種說法較為可信,此說法突出了二弓和一席"㐁"(車棚),且各有所用,意義水到渠成。兩個"弓子"對"車棚"做好支撐,才有車棚的伸展效果。另,此種說法亦有以上文獻佐證。

第一種說法,認為"弼"為矯正弓之器具,此說證據不足,很難讓人信服。因為這種說法隻是對"弜"之解釋,"弜"為調整弓之工具,古代在弓松弛不用之時,人們為了保持弓的強度,常常會在弓的裡面放上似弓形的支撐物。這個支撐物就是"弓檠","弜"之二"弓",一為"弓",另一個為"弓檠"。這種說法隻是對"弜"的解釋,而忽視了"㐁"字,增"㐁"才有輔助、輔佐之意。古代及近代人們使用的"弓檠",如下圖:

八課生字指哪些(初中教材中的拂)6

古代矯正弓的工具

八課生字指哪些(初中教材中的拂)7

較晚出現的矯正弓的工具

總結

"入則無法家拂士"之"拂"通"弼",按照通假的原則,二者今音不同也不相近。但是,"拂""弼"二字上古音卻同為重唇音,按照"古無輕唇音"的原則,上古無"f"音,隻有b、p音,後來才從b、p中分化出f音。因此,"弼"與"拂"聲母皆為重唇。這一證據解決了今音不同的疑惑。另外二者古均為入聲字,從上古音圖對比可見二者韻部相同。"弼"字在戰國字形發生過形變,從力、弗聲,這也是二者曾經音同的證據。"弼"字為象形字,中間的"㐁"為做車棚的席子,雙弓為支撐車棚之用,由此才引申為輔助、輔佐之意。


參考資料:

1.原圖源于國學大師網站。

2.李學勤,《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