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内容
教科書P2~3例1,完成P3“做一做”,P4“練習一”第2題。
▷教學目标
1.結合具體情境經曆概括加、減法意義的過程,理解加、減法的意義,掌握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2.在探索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的過程中,發展抽象、概括的能力,進一步建立代數的思想。
3.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内在邏輯性,體會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理解加、減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
理解減法的意義。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之一,被譽為“天路”的工程是什麼嗎?(青藏鐵路)
師:青藏鐵路的建設創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區鐵路建設的奇迹,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從數學的角度一起走進青藏鐵路。同學們觀察教科書P2的主題圖,你們能根據圖中的信息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嗎?
【學情預設】學生可能會提出如下問題:西甯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西甯到格爾木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設計意圖】以火車飛馳在被譽為“天路”的青藏鐵路上的主題圖導入,讓學生在感受時代的發展的同時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自主探究加、減法的意義
1.理解加法的意義。
(1)師:提出了這麼多的問題,你們會解決嗎?(會)
師: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問題。[課件出示教科書P2例1(1)]
(2)學生獨立解答。
(3)彙報交流,感悟加法的意義。
①師:用什麼方法計算?
【學情預設】用加法計算:814 1142=1956(km)。
師:說一說,為什麼用加法計算?
②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線段圖。
用線段圖直觀地把分别代表814km與1142km的線段合并在一起,并闆書算式:814 1142=1956,在加号下面寫上“合并”。
③師:我們用加法計算解決了這個問題。什麼樣的運算叫加法呢?
請學生思考交流,引導學生規範表述後闆書: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叫做加法。
④師: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稱分别是什麼?
學生讨論後,教師小結:相加的兩個數叫做加數,加得的數叫做和。(闆書:和=加數 加數)
2.理解減法的意義。
(1)師:剛才同學們還提出了兩個問題。
課件出示教科書P3例1第(2)、(3)題。
師:你們能解決嗎?請大家試一試,看看誰的速度快。
①學生自主嘗試解答。
②反饋交流。
闆書算式:1956-814=1142 1956-1142=814
師:同學們計算得真快,沒看到大家列豎式呀,你們是怎樣計算的?
【學情預設】我畫了線段圖,參考加法算式直接可以寫出結果。
(2)師:這三個問題有什麼聯系?與第(1)題相比,第(2)、(3)題分别是已知什麼?求什麼?
【學情預設】學生可能會回答“第(2)題已知西甯到拉薩的鐵路全長、西甯到格爾木的鐵路長度,求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度”“第(3)題已知西甯到拉薩的鐵路全長、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度,求西甯到格爾木的鐵路長度”等。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同步課件出示線段圖。
(3)師:為什麼用減法計算?
【學情預設】因為知道了兩部分的和及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就可以用和減去已知的部分。(真厲害,一下子就抓住了減法的關鍵。)
【教學提示】
教學中組織好“對比”活動,讓學生通過對比,發現第(2)、(3)題與第(1)題的聯系,幫助學生突破概括減法意義的教學難點。
根據學生的回答完善闆書:和 一部分 另一部分
(4)概括減法的含義。
【學情預設】學生可能回答“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叫減法”;也可能回答不出來,教師引導學生看書自學。
根據學生的回答闆書: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叫做減法。
(5)介紹減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師:你知道減法算式中這些數叫什麼名字嗎?(闆書:差=被減數-減數)
【設計意圖】理解加、減法的意義是學生學習的難點。這裡先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再借助線段圖解決問題,激活學生對加、減法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己概括總結出加、減法的意義。特别是通過一系列的對比、分析活動,有助于學生抽象概括加、減法的意義。
三、小組交流,明确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1.理解逆運算。
師:我們來做一道習題。(課件出示習題)
【學情預設】數都是一樣的,但運算不同。
在學生互相交流的基礎上,歸納強調:第(1)題中,已知814和1142,求它們的和,用加法計算。第(2)、(3)題正好相反,已知兩個數的和是1956,還知道其中一個加數814(或1142),求另一個加數,用減法計算。從這三道算式和減法的意義可以看出,減法運算是和加法運算相反的運算,相反的運算在數學中叫逆運算。所以說,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邊說邊闆書: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設計意圖】“逆運算”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由加、減法各數的對應關系,感悟減法是加法逆運算的結論。
2.學習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1)師:想一想,加數、加數與和之間有什麼關系?
【學情預設】學生可能回答“加數 加數=和”。教師引導:怎樣求加數?啟發學生說出:“加數=和-另一個加數”。(完善闆書:加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加數=和-另一個加數)
(2)師:那被減數、減數、差之間又有什麼關系呢?
【學情預設】學生可能回答“被減數-減數=差”。教師引導:怎樣求減數和被減數?啟發學生說出:“減數=被減數-差”“被減數=減數 差”。
(完善闆書: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減數=被減數-差被減數=減數 差)
3.總結并闆書課題。
(1)組織學生閱讀教科書P2~3,說說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
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闆書課題: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
(2)同桌之間互相說說:什麼叫加法?什麼叫減法?加法各部分間有怎樣的關系?減法各部分間有怎樣的關系?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組織學生觀察、比較、交流,歸納整理加、減法的含義,梳理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
【教學提示】
教師注意以“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交流,整理出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式。
四、實踐應用,拓展提高
1.教科書P3“做一做”。
(1)學生獨立完成。
(2)指名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算的。
2.教科書P4“練習一”第2題。
(1)先明确已列出的三個算式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理解加法算式中的“和”變減法後是減法算式中的“被減數”的算理。
(2)照樣子填表格,并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在應用中,進一步理解并掌握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五、課堂小結
師:同學們,今天的數學課你們有什麼收獲?
▷教學反思
本節課将計算與解決問題結合起來,先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借助線段圖解決問題,激活學生對加、減法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再通過一系列的對比、分析活動和鞏固練習,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教學時,注意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經驗,自我構建新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