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孔子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開辦教育,提出了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的思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就記錄在《論語》裡。孔子的貢獻自然是巨大的。但是,孔子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大羅神仙,而是一位充滿煙火氣的山東大漢。
宰予,不仁不義,爛泥扶不上牆孔子弟子三千,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是很擅長講話的,可以說是能言善辯。跟随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常被孔子派遣,出使到齊國、楚國。
但是,最讓孔子生氣的學生就是宰予了。宰予真是爛泥扶不上牆,大白天的,宰予不上課在睡覺。孔子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 朽木不可雕刻,糞土一樣的牆不能粉刷啊!我對宰予還有什麼可責備的呢?直接放棄治療算了。當然,把學生比作朽木和糞土,也許孔子覺得這話說得有些重了,于是,他又接着說:“開始時,我對别人的看法是聽他說話就相信他的行動,現在,我對别人的看法是聽他說話,還要看他的行動,這是因為宰予改變了我的觀念。”
宰予晝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
其實宰予也并不是一無是處,就是比較叛逆,喜歡頂撞老師,提出不一樣的觀點。孔子認為,小孩子要三年才能離開自己的懷抱,之前不能自理,都靠父母照顧。父母去世了,孩子也應該守孝三年。宰予說這樣不合理呀,三年隻守孝,不去學禮儀,禮儀必然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就會荒廢。舊谷吃完,新谷登場,鑽燧取火的木頭輪過了一遍,有一年的時間就可以了。"
孔子說:"隻過一年,你就吃開了大米飯,穿起了錦緞衣,你心安嗎?"宰我說:"我心安。"孔子說:"你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君子守喪,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裡不覺得舒服,所以不那樣做。如今你既覺得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 這一次,孔子沒有當面說,宰予出去之後,孔子批評他不仁。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陽貨》
宰予和孔子對着幹,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有一次,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神主應該用什麼樹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栗子樹。用栗子樹的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戰栗。"宰予怎麼能竟說大實話呢?孔子可是最崇拜周朝了,“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超級希望恢複周朝的禮制,可是聽見宰予這麼說,一時也無法反駁。隻好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論語•八佾》
子路,魯莽冒進,鋼鐵直男,不動腦子不謙讓孔子對子路的評價,算是比較高了。可是子路就是個心直口快,不太動腦筋的鋼鐵直男。孔子對他也沒太多批評,隻是委婉地教育一下。有一次,子路問老師:“如果讓您指揮三軍,那麼,您願意和誰共事?”子路覺得自己很勇敢,就憑這一點,老師應該會選擇自己。誰知老師并不給他面子,反而旁敲側擊地教訓起他來:“那個敢空手打老虎、敢徒步過河并且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不和他共事。一定要和遇事謹慎、善于思考而能成事的人共事。”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述爾》
孔子旁敲側擊子路,這可不是第一次。還有一次,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着。孔子叫他們不要不好意思講,随便聊聊将來打算做什麼。子路可真是沒不好意思,急忙回答:“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聽了,笑而不語。
這孔子是笑啥呢?後來孔子和曾晳說了,治理國家要禮讓,子路這樣我當然笑他。難道冉有所講的就不是國家大事嗎?哪裡見得縱橫六七十裡或五六十裡講的就不是國家大事呢?公西華所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講的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麼呢?如果公西赤隻能做個小小的贊禮人,那誰能去做大的贊禮人呢?”子路剛強亢直,恐怕不會壽終正寝。後來,衛國内亂,子路為了救主,不顧危險,最後慘死亂軍的刀劍之下。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馑;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知?”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铿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晳後。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論語•先進》
顔回,安貧樂道,卓越人才,真是大好人!孔子最喜歡的學生,大概是顔回了。顔回很可能是孔子的舅舅的孩子,因為孔子的母親也姓顔。顔回十三歲就拜入孔子之門,因其入門晚,年齡最小,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才智從不外露,被人認為有些愚。其實,顔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他曾随孔子周遊列國,過匡地遇亂及在陳、蔡遇險時,子路等人對孔子的學說都産生了懷疑,而顔回始終不渝。
孔子對顔回的贊美,十分簡單粗暴。“顔回,賢德啊,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冷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顔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顔回,賢德啊!”
“賢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顔回英年早逝,到了29歲,頭發全白了。孔子哭得哀痛之至,說:"自從我有了顔回這個學生,學生們就更加親近我。"魯國國君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顔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年紀輕輕死了。之後再沒有發現好學的人了。"
顔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
孔子有時感覺顔回對自己的教誨完全聽從,從來也不提出異議便感覺顔回對自己沒有幫助,甚至有時感覺顔回有點愚笨,但仔細體會,顔回的做法對于自己也有很多啟發,又感覺“回也不愚”。
顔回受到這麼多贊美,應該也和顔回很謙虛,擅長贊美老師有關,顔回感歎聖人微言大義,“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顯得高遠,越研鑽它越顯得堅固,看它好像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後面。夫子循着次序一步步誘道我;先教我博學文章典籍,然後要我以禮約束自己的行為。
顔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論語•子罕》
仁與禮,孔子的底線
不管是贊美還是批評,都是孔子的真性情。孔子講究仁與禮,除了以上這些典型,孔子還因此批評過冉求。魯國的季孫氏比周朝的王公還富有,可是,冉求還要替他四處搜刮民财以增加季家的财富。這怎麼能行,于是孔子對學生們說:“冉求不是我的學生了,你們大家可以大張旗鼓地攻擊他!”可見,這位老師是真的生氣了,觸碰底線的事情,要堅決反對。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老祖宗的智慧,是該多學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