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神與仙的區别神的五個等級

神與仙的區别神的五個等級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6 18:04:36

神與仙的區别神的五個等級?不同于西方的神話故事,我國的神話結構相當複雜單“神仙”一詞,就可引申出“神話體系”與“仙話體系”仔細研究,你就會發現“神”與“仙”其實是截然不同的,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神與仙的區别神的五個等級?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神與仙的區别神的五個等級(所謂神仙)1

神與仙的區别神的五個等級

不同于西方的神話故事,我國的神話結構相當複雜。單“神仙”一詞,就可引申出“神話體系”與“仙話體系”。仔細研究,你就會發現“神”與“仙”其實是截然不同的。

信奉西方宗教的朋友,往往會将“神”的概念與西方神話體系裡的造物主混淆,其實二者是截然不同的。西方神話中的造物主并不等同于“天界之主”,二者的福報有極大差别。

大體來說,在我國的神話體系裡“神”有四類:

第一類,是“至高神”,也就是最原始的神。

“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就是《說文解字》對“神”的注解。創造天地萬物的大神,都屬這種至高神,稱其為造物主亦不為過。

第二類,是“自然神”,也就是自然現象衍生的神。

例如,太陽神、月神、河神等等。在遠古社會,人們對未知的自然現象往往抱着敬畏的态度,久而久之這種敬畏态度便演變為原始崇拜。

《逍遙遊》中有這樣的文字: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顯然,這段文字中對“神人”的描述,便屬于“自然神”的範疇。

第三類,是“體内神”,這是出自道教系統的一種說法。

修道者普遍認為,人身體裡的每個器官都有一種神靈司掌,例如“三屍神”等。《黃庭經》中收錄了一部分“體内神”,其用意是為修真者冥思時提供參考。

第四類,亦是數量比較多的一類,“鬼神”。

有些生前做出特殊貢獻的曆史人物,在過世後會被百姓或官方尊為鬼神。例如,周代的伍子胥就曾被錢塘地區的老百姓奉為潮神,還引申出一段“大水沖了龍王廟”的故事。《封神演義》中最後被姜子牙寫入封神榜的陣亡者,亦屬于這種“鬼神”。在《聊齋志異》中,一些死去的人被封為土地神、城隍神等。

聊完了“神”,我們再來講講“仙”。

我們依舊以《說文解字》為基準,該書對“仙”的注解為:“長生僊去。”僊的意思,就是遷移。遷到了哪裡呢?自然是世人想象中的極樂世界或天界。

《釋名》中對仙的解釋則略有不同:“老而不死曰仙。”不過,這一解釋顯然是不嚴謹的,究竟“老而不死”到多少歲才有資格稱為仙呢?是否所有老而不死者都能被稱作仙呢?

好在,我國的“仙話”體系被道教及時補足,在道教盛行的年代,“仙”的概念也被演繹的越來越複雜。例如,葛洪在道教聖典《抱樸子》中将“仙”劃分為三個類型:

“上士舉行升虛,謂之天仙;

中土遊於名山,謂之地仙;

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

真正地掌握了修行之道,且根骨精奇,有資格飛升的“上士”,在修成正果(證道果)之後會白日飛升,位列仙班,是為天仙。

在修煉一途上頗有機緣,但仙緣不及“上士”的“中士”,能夠通過修行達到長生的目的,不過他們沒資格飛升到天界,隻能繼續遊曆于名山大川等待機緣,是為地仙。

“仙”中最末等的,便是在修行的過程中耗光了壽元,隻能在死亡之時以屍解之法成仙,失去肉身,是為“屍解仙”。

從這裡我們能看到,《抱樸子》中“仙”的概念已比《說文解字》寬泛了不少,沒能飛升但長生的修真者可以成為“仙”,死後屍解的修真者亦可成為“仙”。

相比于《抱樸子》,《鐘呂傳道集》再次擴展了“仙”的含義,并引申出了“神仙”、“人仙”、“鬼仙”的概念。

所謂鬼仙,說的就是修真者在修行的過程中沒能練就純陽之體,死後來到冥界永生不滅,成為鬼仙。因為掌握了長生之法,所以鬼仙的靈魂不入靈魂,在鬼道世界不得超脫,卻難返蓬瀛。

“神仙”則是地仙之後的一種境界,地仙在厭倦塵世之後亦鉛添汞而金精煉頂,達成超凡入聖的效果,是為神仙。顯然,在《鐘呂傳道集》中“地仙”并不是修煉的終結,為地仙者繼續修行不綴,還是有成為“天仙”和“神仙”的可能性的。

綜上所述,在我國的神話體系及仙話體系中,“神”與“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或許傳說中二者都存在于想象中的“天界”,所以世人才會将其混淆。

參考資料:

【《抱樸子》、《說文解字》、《鐘呂傳道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