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6 09:33:23

今天剛上班,辦公桌還沒有來得及抹一下,就接到電話裡傳來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一位同事的孩子要結婚了,請我去喝喜酒吃大餐。

壞消息是,喝喜酒得随禮500大洋。等吃完這頓大餐,這一兩個月就甭想再吃肉了。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紅白喜事要随禮)1

禮簿

吃一個月齋飯,做幾天苦行僧,這倒也沒什麼。可這種好消息隔三差五就給你來那麼一下子,弄得你錢包空癟癟的,肚子氣鼓鼓的,喝涼水都塞牙。

那麼,這個惱人的随禮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刮起來的呢?在古代,咱們的老祖宗也随禮嗎?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紅白喜事要随禮)2

襚禮

哦,對了,也許你不知道,今天我們常說的“随禮”,在古代叫“襚禮”。

什麼是襚禮

襚,讀作suì(音同“碎”),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說:“襚,衣死人也。從衣,遂聲。”是說“襚”即為死者穿衣。

具體如何“穿衣”呢?

據春秋戰國時代的禮制彙編《儀禮·士喪禮》,緻襚時,贈衣衾者左手執衣領,右手執裳腰,入室将之覆于死者的斂被上,主喪者拜而還禮。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紅白喜事要随禮)3

古代典籍《儀禮》

可見古人緻禭,其初衷是向死者贈送斂屍的衣物,所謂的“穿衣”,是一種象征性的動作,即把衣衾覆蓋在死者身上就可以了。

這種向死者贈送衣衾的禮節,就叫襚禮。

宋朝呂大忠《呂氏鄉約鄉儀·禮俗相交》載曰:“喪葬始喪,則用衣服或衣段以為襚禮。”是說喪葬在開始發喪時,使用衣服(素衣或素袍)或衣段(上下兩段素衣)作為禭禮。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紅白喜事要随禮)4

古代典籍《呂氏鄉約 鄉儀》

《新唐書•秦瓊傳》亦載:“秦瓊字叔寶,齊州曆城人。始為隋将來護兒帳内,母喪,護兒遣使襚吊之。”是說秦瓊最初在隋将來護兒手下做事,他的母親死了,來護兒便派遣使者向他的母親贈衣被來憑吊她。

關于襚禮,《左傳·襄公》中有一段記載特别有意思,說魯襄公于二十八年(前545)十一月前往楚國參加“宋國之盟”,他在半道上聽說盟主楚康王薨逝,便想返回魯國,但為了“遠圖”,即長遠打算,仍勉強前往。不料想這次赴楚竟滞留至第二年夏五月才返魯,共曆時達七月之久。這期間,他親自參與了楚康王的喪襚之禮。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紅白喜事要随禮)5

古代典籍《春秋左傳》

這件事在《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中也有記載:“魯襄公朝楚,會楚康王卒,楚人使公親襚,公患之。穆叔曰:‘祓殡而襚,則布币也。’乃使巫以桃茢先祓殡。楚人弗禁,既而悔之。”

諸侯之間,有遣使緻襚之禮,今“楚人使公親襚”,即強迫魯襄公親自向楚康王緻襚,這就略帶侮辱的性質,因此襄公“患之”,即心有顧慮,當然就不高興了。後來襄公聽從穆叔的建議,先讓巫祝用“桃茢”,即桃枝掃帚祓除殡之兇氣,然後再緻禭,這是君臨臣喪的禮制規格。這一點,在《禮記·檀弓下》規定得很清楚:“君臨臣喪,以巫祝桃茢執戈,惡之也。”

本來楚人欲以臣禮侮辱魯君,結果反被魯君所戲,所以楚人大為悔之。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紅白喜事要随禮)6

春秋戰國時期車馬人物浮雕畫

你看,古人就是這麼有意思,給死人送個衣衾,都能弄出這麼大動靜的“國際玩笑”來。

先秦時期的喪葬禮俗十分繁複龐雜,這個“緻禭之禮”,隻是其中的“赙赗禮俗”的一個組成部分。

那麼,“赙赗”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什麼是“赗赙”

“赙赗”,也叫“赙贈”,這兩個詞,在現代漢語中基本消失不見了,但在古代文獻中,俯首皆是,不勝枚舉。

《儀禮·既夕》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知死者贈,知生者赙。”

明代《幼學瓊林》亦載:“以财物助喪家謂之赙,以車馬助喪家謂之赗。”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紅白喜事要随禮)7

古代典籍《說文解字》

赙,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說:“助也,從貝尃聲。”是說“助”,即幫助的意思,讀音為“尃”,即fù(音同“覆”)。

赗,讀作fèng(音同“奉”),《說文》雲:“赗,贈死者。”《儀禮·既夕注》:“赗,所以助主人送葬也。”

“赙” “赗”二字的意思基本相同,都是向死者或死者家屬贈送财物,以表示哀悼和吊唁,同時也有“助葬”“助喪”之意。

但二者又有所不同,這在《荀子·大略篇》中解釋得很詳細:“貨财曰赙,輿馬曰赗,衣被曰襚,玩好曰贈,玉貝曰含。赗赙,所以佐生也;贈襚,所以送死也。”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紅白喜事要随禮)8

戰國四山紋銅鏡

根據《周禮》的記載,在貴族死後,周王、諸侯、卿大夫或方國的首領要前去吊喪,并贈送衣被、财貨、車馬、珠玉等給死者作為陪葬品,這種禮制,就叫“赗赙”。

據文獻記載,當時所赙贈物品大體可分為五種:送給逝者财物叫“赙”,送車馬叫“赗”,送衣衾叫“襚”,送玩好,即玩賞之類的物品叫“贈”,送玉貝叫“含”。

什麼是“含”呢?北宋官修韻書《廣韻·堪韻》解釋說:“琀,送死口中玉,亦作含。”就是放在死者口中的珠玉。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紅白喜事要随禮)9

玉含

為什麼要在死者嘴裡放這個東西呢?東漢經學家何休在《春秋公羊傳解诂》中這樣解釋:“緣生以事死,不忍虛其口,天子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貝,春秋之制也。”

是說古人講究“事死如事生”,活着的人不忍心死者死後口中無實,所以要用“含”來充實死者的嘴。一般情況下,天子用珠,諸侯用玉,大夫用璧,士用貝。庶人地位低下,經濟能力也非常有限,便用谷物,叫“飯含”

含、襚、贈是針對死者的,因和死者有深交,财物是送給死者的,要随死者屍體埋葬,供其在“另一個世界”使用,是為“送死”。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紅白喜事要随禮)10

戰國玉佩

赗、赙是針對生者的,因為與和死者親屬有深交,财物是送給喪主的,用來助其操辦喪事,是為“佐生”。

這種赗赙禮俗,隻是在先秦時期某一段時間内存在過,主要施行于諸侯王一級以上的人群中,但這種國家禮制對社會的影響力無疑是巨大的,不但涉及到當時人們的思想意識、祖先崇拜、靈魂崇拜,更主要涉及到了宗法制度下的血緣關系和一系列社會關系。

所以,到了東周時期,即便周王室衰落,禮崩樂壞,宗族制開始瓦解,但這種以原本維護宗族的穩定為基礎的助喪制度,并沒有因為宗族制的瓦解而消亡,而是被曆朝曆代的統治者發揚光大,并由國家制度轉化為民間習俗,為廣大人民世代相傳。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紅白喜事要随禮)11

戰國編鐘

在過去,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能拿得出手的助喪物品,也不過就是幾尺布帛,所以說“襚禮”是下層貧窮百姓最主要的助喪物品。久而久之,“襚禮”便成了赙助喪家之錢物的代稱,一直流傳到今天,隻不過人們忘記了本字怎麼寫,便用同音詞“随禮”來代替。

看到這裡,好像有點明白了,在古代,給死人送财物表示哀悼,這叫“襚禮”。但紅事呢?給結婚的新人送财物也能叫“襚禮”?

喜事也可以“襚禮”嗎

沒錯!在古代,給活人,甚至給剛剛結婚的新人送财物表示祝賀,也可以叫襚禮。

東漢《白虎通》:“襚之為言遺也。”漢代《春秋說題辭》也說:“襚,遺也。”這裡的“遺”,就是給予、贈送的意思。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紅白喜事要随禮)12

《呂氏鄉約》相關記載

《呂氏鄉約》載:“凡遺物婚嫁及慶賀,用币帛、羊酒、蠟燭、雉兔、果實之類。”是說凡婚嫁及慶賀所送财物,可用币帛、羊酒、蠟燭、雉兔、果實之類。這裡的“遺物”,就是贈送物品的意思。“币帛”,是一種織物,叫“缯帛”,在古代多作為禮物,用于祭祀﹑進貢、饋贈等,後來泛指财物。

襚字“從衣”,也就是說它的表意偏旁是“衤”,所以所贈送的物品一般是指衣服、被子、布帛等。送這類物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多用以助喪或賀喜。

《廣雅》:“襚,送也。貨财曰赙,車馬曰赗,衣衾曰襚。即襲也。”這是說助喪禮俗中的“襚”,就是贈送衣衾,也叫“襲”。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紅白喜事要随禮)13

古代典籍《西京雜記》

關于為新人賀喜襚禮的記載,比較著名的用例,見于東晉葛洪《西京雜記》:“趙飛燕為皇後,其女弟昭儀在昭陽殿,遺飛燕書曰:‘今日嘉辰,貴姊懋膺洪冊,謹上襚三十五條,以陳踴躍之心。’”

《康熙字典》“襚”字條下,引用《西京雜記》趙飛燕的妹妹趙合德寫信上襚一事,并解釋說“按此則襚不獨助死之禮”,是說襚禮不隻是用來助喪的。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紅白喜事要随禮)14

《康熙字典》中“襚”字條

有個常見成語,叫“環肥燕瘦”,這個“環”,指的是唐朝楊貴妃;這個“燕”,就是指趙飛燕,她跟唐朝楊貴妃一樣,美得不得了,體态輕盈飄逸,舞姿如燕飛鳳舞,據說還能在人的手掌上跳舞,把個漢成帝劉骜迷得神魂颠倒,隻看了那麼一眼,就将她帶回宮中,夜夜臨幸,并封為婕妤。

婕妤是宮中嫔妃之首,據《史記·外戚世家》:“常以婕妤遷為皇後。”“遷”就是“升”的意思。果然,兩年後,即永始元年(前16年)六月,漢成帝劉骜不顧群臣的強烈反對,将趙飛燕立為皇後。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紅白喜事要随禮)15

《四庫全書》引《西京雜記》“昭儀上飛燕香物”

趙飛燕有個妹妹,叫趙合德,比趙飛燕更美,也被漢成帝劉骜召入宮中,姐妹“俱為婕妤,貴傾後宮”。再後來,趙合德又被封為昭儀。昭儀是皇後以下最高位。

趙飛燕榮立皇後,其女弟,就是妹妹趙昭儀便在昭陽殿,給姐姐飛燕寫了一封信說:“今日嘉好時辰,貴姊盛承冊封,恭謹上贈三十五條禮物,以陳達踴躍欣喜之心。”

這三十五條“襚禮”,有衣帽,有枕頭,有被褥,有席子,有面紗,有首飾,有扇子,有屏風,有香爐,有香料,還有“七枝燈”,樣樣都是難得一見的奇珍異寶。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紅白喜事要随禮)16

戰國早期镂空龍鳳紋玉戈

皇帝家裡當然有的是錢,出手大方,賀禮非常奢侈。那麼,普通老百姓呢,又是如何具備賀儀的呢?

古人結婚收禮嗎

先秦時期,也就是在秦朝建立之前,有一種婚姻禮俗觀念叫“婚禮不用樂不賀”,是說在婚禮上,不用樂隊演奏,也不讓人來慶賀,這跟今天請戲班子敲鑼打鼓、設賬房收取賀儀的結婚場面完全不一樣。

據《儀禮·士昏禮》,先秦婚禮十分肅穆和程式化,又相當簡樸,不僅夫婦成婚的菜肴僅有數品,而且沒有慶賀和舉樂的儀節。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紅白喜事要随禮)17

戰國玉龍

這一點在《禮記·郊特牲》也有記載:“昏禮不賀,人之序也。”

這個“昏禮”,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婚禮。

《說文》解釋說:“婚,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

《白虎通·嫁娶》也說:“婚者,昏時行禮,故曰婚。”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紅白喜事要随禮)18

戰國時期的玉器

古代婚禮多在黃昏的時候,也就是下午五六點鐘太陽要落山的時候舉行,據說這是上古先民“搶婚”風俗的遺存。搶婚多在黃昏的時候,用夜色來做掩護,所以就把這個禮就叫做婚禮。

為什麼婚禮不賀呢?清朝孫希旦《禮記集解》解釋說:“序,謂相傳之次第也。昏禮,舅姑授婦以室,子有傳重之端,則親有代謝之勢,人子之所不忍言也,故不賀。”

是說新娘進門以後,公公婆婆要把管理家庭的權力移交給她,兒子自然也意識到父母衰老了,不僅不賀,還有淡淡的哀愁。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紅白喜事要随禮)19

孔子石像

孔子在《禮記·曾子問》中也曾這樣說過:“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取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意思是說,婦家因女兒出嫁而離别,父母思念,無心舉樂;夫家則因娶新婦而取代年老的母親在家中的地位,不免哀戚,也無心舉樂。

古人娶親,不但不舉樂,而且還要以哭的方式來發洩内心的哀愁,是為“哭嫁”。直到今天,還有一些地方遺有這種“哭嫁”的習俗。比如土家族,在婚禮上要唱哀婉斷腸的《哭嫁歌》,德昂族甚至要唱哀歌。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紅白喜事要随禮)20

土家族的哭嫁

當然,所謂的“不賀”,并不是說沒有一個人上門道賀,而是說當時所看重的,是“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興也”,亦即婚禮對于宗族後世延綿以及鞏固宗法制度的作用。因此,先秦時期的婚禮上盡管也有人前來道賀,但不追求鑼鼓喧天以及賓朋滿座、争相上禮的喜慶場面。

那麼,人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湊份子”恭賀婚禮呢?

賀禮之風從何而來

類似我們今天這種程序化的“送份子”,還有“随禮”這一具體稱法,到底始于何時,這個事情還真說不準。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紅白喜事要随禮)21

清朝的禮簿

有人說漢宣帝劉詢曾下了個《嫁娶不禁具酒食诏》,诏曰:“夫婚姻之禮,人倫之大者也;酒食之會,所以行禮樂也。今郡國二千石,或擅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賀召。由是廢鄉黨之禮,令民亡所樂,非所以導民也。”

大意是說,現在民間嫁娶禁止擺酒席,搞得百姓都沒有生活樂趣了,這樣不好,要改。

這一改,人人都來鬧洞房,新婚三天無大小,新人也會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大大方方地收取賀儀。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紅白喜事要随禮)22

朱元璋蠟像

也有人說,湊份子這事是明太祖朱元璋搞起來的。他曾經發布了個《教民榜文》,聲情并茂地說:“一鄉裡人民,貧富不等,婚姻、死喪、吉兇等事,誰家無之?今後,本裡人戶,凡遇此等,互相赒給。且如某家子弟婚姻,某家貧窘,一時難辦,一裡人戶,每戶或出鈔一貫,每戶一百,便是百貫;每戶五貫,便是五百貫。如此資助,豈不成就?日後某家婚姻,亦依此法,輪流赒給,又如某家,或父或母死喪在地,各家或出鈔若幹,或出米若幹,資助本家,或棺椁,或僧道修設善緣等事,皆可了濟。”

其實,這種鄉裡之間互助互濟的善舉,早在朱皇帝之前,就在華夏大地上廣為盛行。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紅白喜事要随禮)23

清朝的時候,人們用大清寶鈔來湊份子

據相關史料,東晉至南北朝時期,佛教結社廣為流行。社内成員以集資造像供佛為号召,又兼施經濟和生活的互助,其中最重要的是營辦喪葬,有的還兼營社人的婚嫁、立莊造舍的操辦襄助,以及困難的周濟,疾病的慰問,宴集娛樂,遠行回歸的慰勞等

這類社邑,以“女人社”最為著名。敦煌遺書中保存了兩件唐五代時期的女人社社條,社的主要活動已不再是佛教活動,而是幫助社人營葬,若有其他生活困難,社人之間也要互相赒給。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紅白喜事要随禮)24

敦煌遺書

到了宋朝,這種相鄰之間禮尚往來、互幫互助的風氣也比較盛行。宋人呂大忠在熙甯九年(1076)寫的《呂氏鄉約》中,就明明白白地提及此事,他說:“凡行婚姻、喪葬、祭祀之禮,禮經具載,亦當講求。”

今天我們常說的“随禮” “湊份子”這些詞,出現得比較晚,大緻在明清的時候才出現。

比如,《世宗憲皇帝硃批谕旨》:“撫臣到任,各鹽商公繳賀儀一千兩,随禮二百兩。”這個“世宗憲皇帝”就是清朝雍正皇帝,他死後廟号世宗,史稱世宗憲皇帝。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紅白喜事要随禮)25

《世宗憲皇帝硃批谕旨》中出現“随禮”一詞

明朝湯顯祖《牡丹亭》第三十三出《秘議》:“便是杜老爺去後,謊了一府州縣士民人等許多份子,起了個生祠。”

清朝吳敬梓的小說《儒林外史》第二十七回道:“歸姑爺爺也來行人情,出份子。”全書十個章回,有的章回出現四五次“份子。”

喜事寫禮簿有啥規矩(紅白喜事要随禮)26

紅白喜事上禮

“湊份子”的本質,是古代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較為低下時,民衆的集體意識和互助精神的一種覺醒和體現。最初是以助葬或助喪的形式出現,是原始村社互助的産物。後來國家産生,将這一風俗制度化,遂成為國家禮治的一部分,用以維護宗族的穩定。

再後來,婚禮作為“禮之本也”,不僅對個人家庭有着“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的重要意義,對于漫長的人類社會,也是保證人類生存繁衍的重要手段,所以人們便把婚禮看的越來越重要,其禮儀習俗也越來越繁雜,賀儀金額也水漲船高,成為一種令人不堪重負的人情債。(張文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