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貴州最有名的小村

貴州最有名的小村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6 19:24:06

貴陽日報

貴州最有名的小村(貴陽深山裡有個)1

大王背依山而建的老宅。

貴州最有名的小村(貴陽深山裡有個)2

有着200年曆史的柴家大院。

說起貴陽市烏當區下壩鄉喇平村的大王背村民組,也許大家并不熟悉。然而,走進下壩鄉,當地村民說起“大王背”,言語間無不流露出自豪之情:“那個村的柴姓人家,在清代出了十多個舉人,是出了名的‘舉人村’。”

近日,記者實地探訪大王背村民組,獲知這個藏于深山的小小村民組曾經的榮光。

石碑猶可考 一門多舉人

大王背距離貴陽市中心約30多公裡。汽車過了下壩鄉喇平村不久,就拐向通往大王背村民組的山道。

盡管大王背距離喇平村僅五六公裡,但山道蜿蜒陡峭,稱其為羊腸小道也毫不誇張。偶有會車,得退回一二百米,借一處路邊土坡才能勉強讓道。汽車就這樣走走停停、艱難行駛,直到層層大山被甩到腳下,眼前風光無限——大王背到了。

站在村口,看這座位于海拔1230米的村子,在蔥郁樹木的掩映下,一幢幢依山而建、錯落有緻的木結構老房子獨具美感,如同一幅靈動而質樸的鄉村圖畫。這裡仿佛與世隔絕,時光并未讓其改變。

剛進村,事先聯系好的柴多祥老人就熱情地前來引路。柴多祥是柴家後裔,雖年近八旬,依然身體硬朗、精神矍铄、記憶清晰。提起柴氏舉人,柴多祥打開了話匣子。

去往柴多祥家的小路邊有一口古井,井水清涼。再一看,古井洞口邊還立着一塊石碑刻,上面的字迹已斑駁不清。仔細辨認,碑上所刻年代是清鹹豐年間。

順着小路往上走,在村民的房前屋後見到兩座分别建于清嘉慶十九年、清光緒四年的古墓。其中,建于清嘉慶年間的是“舉人之父”柴中檠的墓,稱他為“舉人之父”,是因為他的墓碑上刻着兒子柴儒、柴份、柴倫的名字。柴多祥說,柴中檠這三個兒子都中過舉人。

柴家大院氣度不凡

順着小路走過幾幢老房子,前方出現一個氣派的院落,這就是已經曆200年歲月淬煉的柴家大院。

拾階而上,迎面一道财門,财門内是一座四合院建築,門外則是柴家大院的第一道平台。站在這道平台上,可見柴家大院内各間房屋都依山而建,引人向上的石階呈“之”字形迂回。

穿過第一道平台,走上第二道石階,又一個平台赫然在目。“當年這大院本來是有石砌的雕花圍牆的,可惜在土改的時候被拆除了。”柴多祥滿是遺憾。

指向第三道平台的石階,從第二道平台左方起步。向上的石階和第二道平台之間夾着一口古井,井上已經找不到碑文,但井水非常清澈,它也是柴家老祖宗留下的财富。

第三道“之”字形石階,把來者引向這座大院的最高建築——五間連排的房屋。

雖然幾座老宅盡顯滄桑,但從廢棄的雕花石礎、雕花圍牆遺迹以及屋外的幾道平台,還是可以遙想久遠的榮光。柴多祥告訴記者,柴家大院的建築結構是典型的“三拜九叩”式,“這一度是仕官和大戶人家的象征”。

柴多祥說,雖然有族譜傳世,但柴氏家族後人未能完全讀懂家譜,家族曆史都是靠一代代口口相傳。“我清晰地記得,族譜中記載有:康熙三十二年至乾隆十三年的五十五年間,柴家中了六名舉人,都在外做官,其中,柴份的官職最高,曾任雲南巡撫。”柴多祥說,大王背現有柴氏30多戶200來人,大家都舍不得離開故鄉。

村中舉人墓仍保存完好

告别柴多祥老人,記者在幾位村民的指點下走進不遠處的一片松林,林中有好幾座古墓,墓碑上都是柴姓。其中一塊墓碑上刻着“皇清待贈修職郎顯考柴公諱儒大人墓”。從最早發現“舉人村”、曾任下壩鄉人大主席的羅登宜記述的文章中了解到,這個被授予“待贈修職郎”的柴儒,曾經與同是舉人的兄弟柴倫、柴份、柴鴻等帶頭捐資,建成現位于下壩鄉的普度石拱橋。

柴儒墓建于道光十五年,古墓保存完好,墓碑上的字迹也很清晰。經柴儒墓後,走過一段陡峭的山路,便是柴份墓。

柴份墓的規模确實比村裡其他古墓要大得多,墓碑造型就像一座房屋,有檐頂、有“魚銜梁”造型的橫梁,也有刻着龍鳳的獅頭造型護碑,檐頂下方正中刻有一個“壽”字,雕刻十分精緻。

從柴份墓選址看,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應是經過精心考量。

回眸柴姓先祖的榮光

2001年,在撰寫《貴陽市烏當區志》送審稿期間,羅登宜發現了“舉人村”,因而多次去往大王背村民組,通過與村民交談、查柴氏族譜、探柴家古墓等方式,收集能夠證明這個村寨出過舉人進士的資料。“經過收集整理,發現在159年的時間裡,柴姓家族共出11位舉人、進士。柴份墓前還有當年立桅杆的石柱礎,桅杆又叫闱子,隻有中了舉人或進士的人,墓前才能立闱子。”羅登宜說。

此後,我市譜牒學研究專家孫定朝逐字釋讀柴氏族譜,印證了羅登宜的發現。據孫定朝釋意,柴氏族譜寫明:唐高宗時期,柴家先祖柴紹因平吐蕃之亂有功,被皇帝賜平陽公主為妻,封平陽郡,此後定居山西平陽府太平縣南大村。至宋朝,柴家被“世襲榮爵剮流”;至明朝,大王背柴氏家族入黔始祖柴養柱之父,曾被皇帝欽命為江南提督。

柴養柱赴貴州任左營中軍,雖然出生地是山西,死後卻葬于貴陽紅邊門外沙河(今沙河橋)。

入黔二世祖柴遇春生有六子,老大柴大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恩科解元(鄉試第一名),雍正二年(1724年)應甲辰科會試大挑一等,任江西安義縣知縣,雍正七年(1729年)因主持己酉科鄉試有功,升授贛州府知府;次子柴大任,乾隆十八年(1753年)癸酉科解元,初任黃平州學政,挂升雲南縣知縣,補授鎮雄州知府;三子柴大成,乾隆二十四年(1795年)卯科舉人,任湖南寶慶府武岡縣知縣;四子柴大本,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壬午科舉人,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科會試大挑一等,任山東曹州府單縣知縣;五子柴大受,系貴築縣庠恩貢,朝考一等,授四川夔州府知府;六子柴大章,貴築縣庠歲貢,捐授河南懷慶縣知縣,後授懷慶府知府。

此後,柴家從四世祖至六世祖均有舉人出身,柴儒、柴份、柴倫、柴鴻、柴麗齋等系六世祖中的出類拔萃者。

離開大王背一路下山,村子很快就消失在視線中,就像曾經的榮光鮮有人知。黔中人傑地靈,這片土地還蘊藏着很多遺珍,等待人們去發掘。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趙紅薇 文/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